
【追梦南繁】“雷达哨兵”张浩文:吹响迁飞害虫预警“第一哨”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浩文团队长期驻扎在海南省三亚市,这里处于害虫的周年繁殖区。他们利用雷达、大数据等计算机技术探索出一条充满科技范儿的虫灾预警之路。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我心中的科学家|中国气象事业奠基者——涂长望
涂长望出生于湖北武汉。1930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经济地理。每天往返在公寓和伦敦大学之间,涂长望都要经过伦敦气象台。气象台橱窗里面每天不断更新展示的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各地的天气图,深深地吸引了涂长望。

【追梦南繁】“守护者”贾瑞宗:筑牢“南繁硅谷”生物安全屏障
作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最早派驻三亚的一名南繁生物安全科研工作者,他和团队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在支撑海南南繁区的生物安全。

【追梦南繁】“追光者”徐志红:光的尽头有甜蜜的彩虹
对于西瓜育种专家徐志红来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吃瓜群众”的夸赞。她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品种遍天下”。如果大家都能吃到她培育出的西瓜,还能叫出这些西瓜的名字,她就觉得特别高兴了。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以自然科学终吾身 他是踏遍山河的地学泰斗
3月22日是我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汲清逝世28周年纪念日作为我国近现代地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七十多年的地质生涯中他踏遍祖国山河对我国地质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我心中的科学家|中国气象事业开创者——竺可桢
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有一颗深切的爱国心,最热烈的希望是要出洋到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910年,竺可桢成功考取留美公费生,先后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哈佛大学攻读农学和气象学专业。

追忆“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用一生为祖国打造“千里眼”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6日夜间发布讣告:著名雷达专家、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6日下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斜杠”科学家的进阶之路:科普指引我打开科学之门
科技工作者、科普达人、电影《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苟利军的身上有着许多的标签,但无疑都离不开“天文”和“黑洞”两个词。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他对太空有着无尽好奇。

痛惜!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走了……
2月16日晚被誉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的胡锦矗教授病逝他是中国有名的动物学家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他曾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次大熊猫调查建立世界第一个大熊猫生态观察站是我国研究大熊猫的“领航者”!

“祖国一片宁静安详”,这位核潜艇院士的愿望实现了
2023年2月16日,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仁恺诞辰100周年。他是国际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被称为中国核潜艇的“守护神”。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杨伯钢:我的测绘人生
在全国工程勘察大师、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杨伯钢看来,测绘是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先行者,不管是重大工程的施工,还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测绘工作。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潜入万米海底 追寻万物起源
水深范围从6000米到11000米左右的深海空间,被科学家称作“海斗深渊”,是人类知之甚微的神秘世界,也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洋区域,但这恰恰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海斗一号”游弋的区域。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董瑶海:让“天有可测风云”
从此前“蓝色弹珠”的地球摄影作品到新界面,普通用户看到的只是短短2秒的变化,但这背后,是我国科研团队多年的付出,董瑶海便是其中一员。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寻觅宇宙 他们追随着星星的脚步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千年前的中国古人,仅凭肉眼便可绘制出精密而又宏大的星宿图。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就让小星带大家来探索中国伟大的天文观测史。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徐芑南:“蛟龙”出海 突破深蓝极限
蛟龙闹海,突破极限。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这位“深海探险家”,在海底刻下中国深度。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
作为北京林业大学泥石流领域的专家,在此之前,马超已经见识过很多自然灾害,他亲身经历了汶川地震,也曾见识过全国各地,比如北京,山西,西藏等各地的泥石流。还曾远赴俄罗斯,调查火山泥石流,当时距离滚烫的岩浆仅有一步之遥……

行底雅泥石流科考,觅藏西秘境小江南
今年七月底的一天,国道219上,两辆越野车一前一后地奔驰而过,它们穿梭在这片枯黄的草原中央,远处的雪山还在飘着雪花,不时闪现的几头牦牛和藏羚羊让人侧目。道路很长,极目之处尽是空灵。车速很快,风声从窗边呼啸而过,车上“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字样格外引人瞩目。

深藏功与名 他们攻克了胰岛素关键问题
糖尿病,是影响我们现代人生活的慢性病,如今,得益于中国与世界医学家前仆后继的努力,糖尿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你知道,中国科学家研究糖尿病的历史么?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深潜院士”汪品先:9天3次入深海,谈笑间播撒科学种子
2018年,82岁的他乘坐国产载人深潜器,9天内连续3次深潜南海,亲身探索瑰丽的海底世界。仅凭简陋的科研设备,研究几抔海底泥沙样品,他就发表了赢得国际同行尊敬的研究成果。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常进:炼就太空中的“火眼金睛”
在距离地面500公里左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来自中国的“悟空”正在遨游。作为我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它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拥有“火眼金睛”的技能,不过它要探测的是宇宙高能粒子的踪迹。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追忆植物学家王文采:一枝一叶,心系一生
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1月16日晚间讣告,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所研究员王文采,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5时13分在京逝世,享年96岁。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王建宇:为天地通信架一座桥
两千多年前,《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对光沿直线传播进行科学解释,为量子通信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两千多年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用“光”继续书写人类信息传输的未来。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张荣桥:走!去火星探险
2021年5月15日,在距地球3.2亿公里外的火星轨道上,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并最终稳稳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看到这一刻,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摘下眼镜,热泪盈眶。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吴光辉:“破茧化蝶” 让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
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C919座级为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能够胜任国内所有城市之间的飞行。

科研助理孙梦雅:兴趣与科研合二为一 让大豆物尽其用!
今年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孙梦雅,如愿地加入了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蛋白资源开发与营养食品研究实验室,成为了一名科研助理。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专访激光院士许祖彦 他是真正的“追光者”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折柳寄情”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一棵由激光组成的“参天大树”,在舞台中央拔地而起,无数条光束透过主火炬台穿云破雾、直达天际,这棵“大树”应用的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真激光”技术。

《追梦》——致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30周年
今天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30年的不懈奋斗,无数人将青春与热血,献给了载人航天事业,使得在茫茫戈壁上直指苍穹的“神箭”一次又一次地成功飞天,英雄的航天员们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宇宙浩瀚。

“80后”科学家的“诗与远方”:在青藏高原解开植物密语
从茂密的树林到低矮的灌丛,在青藏高原的山区,随着海拔逐渐升高,植被的种类不尽相同,植物的生长也就有了一条 “天然边界”。老家在山西太行山上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芦晓明副研究员,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比太行山更高的山川,去看草木的变迁。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彭实戈:会提问题、提好问题,比能解决问题更重要
彭实戈,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被誉为中国金融数学领域的奠基人。

守护地球“第三极” 这位“80后”科学家破译青藏高原岩石密码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厚起,是一名与岩石打交道的青年科学家,凭借着大学时的一腔热血,他选择在极具挑战性的青藏高原进行科研工作。

侯云德:阻击传染病的“老将军”
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侯云德的成果已经根植在祖国大地和人民健康上,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屠呦呦:不慕浮华 醉心青蒿
2015年10月5日,一个名字在中华大地沸腾,并响彻全球,她就是“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和青藏高原“谈恋爱”?这位青年科学家与冰川“共舞”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栏目采访了三位来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青年科学家,一起听他们讲述那来自远古的呼唤,看清青藏高原“家底”。

黄旭华:做隐姓埋名人 干惊天动地事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攻击性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设计师,大半生隐姓埋名,却一直干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为中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而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曾经绝密了28年的名字——于敏。

上天把碳汇算明白!“句芒号”原来是这样设计的
森林碳汇监测需要有高精度的植被数据作为支撑,为达到这一要求,研制团队尝试“跨界”,创新性地将天基测绘“激光雷达+光学相机”为代表的主被动联合观测手段应用到森林监测中。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双脚丈量求学路 黄土地培养出“最接地气”院士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带你走进10位院士的璀璨人生。本期嘉宾:张启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2018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数学很枯燥?这位院士发现其中之美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带你走进10位院士的璀璨人生。本期嘉宾:彭实戈,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教授、2020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造福更多“吃货”,这位院士是真正的美食家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带你走进10位院士的璀璨人生。本期嘉宾: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电磁侦探”苏东林院士:科研的种子代代相传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带你走进10位院士的璀璨人生。本期嘉宾:苏东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冯小明院士:用化学为美好生活筑基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带你走进10位院士的璀璨人生。本期嘉宾:冯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他是“中国干扰素之父” 铸就传染病防控之盾
作为一位在一线研究病毒和传染病防控的科学家,侯云德还是一位具有崇高信仰和家国情怀的共产党员。正是因为无数像他这样的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广大人民才远离了传染病的困扰。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褚君浩院士的少年往事:兴趣引出鸿鹄之志
他们,是胸怀祖国、求真务实的科学家,奋斗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是人们眼中的学术“大神”,用超智慧的头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他们,从学生时代走来,一步步成为了两院院士,引领着国家的科研发展。他们的青葱年代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是否曾经也是“中二”少年?《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带你走进10位院士的璀璨人生。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稀有金属”院士李东英:一生为国炼“金”
1949年7月,李东英开始了黄药的研究,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关,只用了两周时间就研制出第一批液体黄药。为了解决黄药的运输与存储问题,他又研制出固体黄药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基本生产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十年如一日!这位院士将“冷板凳”坐成“热板凳”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作为拥有“超强续航”能力的院士,分享了他漫长又充实的科研之路。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37岁考研终“上岸”,这位院士最执着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带你走进10位院士的璀璨人生。第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作为“最执着”的院士,分享了他与火山的往事。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下可入地探矿,上可九天揽月,这位院士很“热血”
球的能源巨大,尤其是太阳能,这是清洁能源,太阳照在月球上面所有的能源相当于我们人类发电量的25,000倍,稍微用一点点就足够地球全人类使用了,而且它不刮风不下雨,没有云,没有雾,它始终有一半被太阳照着,这半个月照这一边,那半个月照那一边。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翟振国:守护医者仁心,在传承中持续创新
肺栓塞被认为是“沉默的杀手”,也称为肺血栓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与大众熟知的心梗、脑梗相比,大众对肺栓塞的知晓度非常低。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一甲子矿业报国梦 这位院士打造出绿色矿山
2018年10月16日,2018 矿业前沿与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年会现场,一位耄耋老人成为焦点——他就是金属采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润沧。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他是农药残留检测“领路人” 守护人民一餐一饭健康安全
2021年7月,年近80岁的庞国芳参加了2021 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他的目光始终紧盯着我国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标准化研究的发展,“只有把标准做得先进、做得齐全,才能保障我们的食品质量”。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汽车圈里的“老顽童” 他让中国的轿车跑得更快
郭孔辉的家,像个汽车模型博物馆。他爱收集各个年代、各种类型的汽车模型,不仅车门能打开,方向盘能转动,轮胎还很灵活,有些还是“绝版”。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海归”医生顾虹:架起“健康天路” 守护孩子们的“心”
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很高,为了给藏区儿童进行先心病筛查救治,她曾率领专家医疗队十余次进藏。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夜空中闪亮的星
他把“够花”的标准定得很低:家中的伙食一向十分简单,穿着上也从不讲究,家里用的桌子、书柜的油漆大都已脱落,一把旧藤椅不知道坐了多少年都不舍得丢掉。然而,当需要把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时,王淦昌则十分慷慨。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隐姓埋名17年 那一刻他“重启姓名”
在氢弹研制突破的过程中,王淦昌更是忙碌,从核材料部件的研制,到产品设计、爆轰实验、物理测试等都要过问。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闯过原子弹研制第一关
1963年3月,王淦昌冒着大雪和风沙来到大西北核武器试验基地,这里位于青海湖东边的海晏县,平均海拔在3200米,属于高寒地区,冬天冷,风沙大,气压低,需要忍受头晕、心悸等高原反应。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我愿以身许国”
但是,一位苏联专家私底下对核工业领导说“我们离开了,但你们还有王淦昌”。因为此时,王淦昌这位蜚声中外的中国物理学家正站在世界物理学舞台的最中央。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放下小我 以大我奉献科学
文章发表后不久,美国物理学家阿伦按照王淦昌的建议完成了K电子俘获实验,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成为1942年世界物理学重大成就之一。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条件再艰苦也要守护好“实验珍宝”
1938年9月,浙江大学开始了长达1000多公里的西迁。西迁之路漫长、难行,加之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从未放弃,一边辗转跋涉,一边坚持教学。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
虽然错过了诺贝尔奖,但是王淦昌并没有气馁,而是继续前行,还把学生时代的这个教训,时时记在心里。这个遗憾也成为他之后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一面镜子。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做一个像岳飞那样的人”
王淦昌所具有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谦虚质朴、平等待人、奖掖后进、助人为乐等高尚人格无需远溯,只需从王淦昌的父母身上就可以看到这些品质的渊源。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为煤炭拓新路 这位院士把“乌金”变“真金”
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压舱石和稳定器,煤炭在我国的主体能源地位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而有一位院士,始终在为实现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能源革命、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能源革命殚精竭虑、矢志奉献,他就是谢克昌。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张锦秋院士:用建筑写诗 重现大唐风韵
身为共产党员,要做好一名人民建筑师,就应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两年后,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莫宗江的张锦秋,挥别首都北京,来到古城西安。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六十余载建筑生涯 他的作品都是“国家宝藏”
何镜堂1938年生于广东东莞,读小学期间,新中国刚刚成立,“大家都卯足了一股劲儿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大展拳脚。”那时,他最喜欢看的电影是高尔基三部曲,常看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抗震院士周福霖: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
从伶仃洋溯珠江而上来到广州,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动静可不小——这里正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抗震实验。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叫周福霖,他带领团队花了近10年,探索出一整套海上桥梁隔震减震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港珠澳大桥的抗震安全性。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50余年只做一件事 他是真正的追“光”者
毕业于北京大学机械系的金国藩自幼就对机械非常感兴趣,经常将自行车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还自行装制矿石收音机、收发报系统。1950年毕业时,成绩优异的金国藩留校任教。1952年随着全国院系调整,金国藩来到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工作。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世纪麦翁”庄巧生:胸怀科技报国志 一片丹心献麦田
为一颗小小麦粒付出将近百年光阴,在我国小麦育种发展史上硕果累累。他却谦虚总结自己一生只做了这样两件事:一是育成优良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二是编几本与小麦或育种有关的专著,为国家科技事业留下一些历史记录,“仅此而已,微不足道”。这就是“世纪麦翁”庄巧生。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为了让“蓝嘴唇”自由呼吸, 这位耄耋医者倾其一生
接触过程老的人都知道,他习惯自称为大夫,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临床工作,重视基本功。他表示,任何一个人,只要认准一件事情,并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渐臻佳境。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追忆“泥腿子”院士庄巧生:一生跌打滚爬麦田中
庄巧生是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一直把“要跌打滚爬在麦田中,学会同小麦对话”作为自己从事科学实验的座右铭,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作“泥腿子”院士。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编织”搜救密网 护佑航天员“回家”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地球”,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大屏上,呈现着整个搜救态势的过程,背后操作着这个系统的,是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第八事业部业务应用室副主任江山。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侠医”葛均波:医病,更要医心
心脏,曾是手术刀最难以触及的禁区,在方寸之地“穿针引线”, 容不得半点闪失,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葛均波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创造了多个心脏病领域的“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90后”航天女调度:声传“天地”号令“八方”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 这样的开场,鲍硕说过成百上千次。她是“天问一号”任务的北京总调度,也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首位女性总调度。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从“太空之吻”到“太空牵手”,她的青春与航天“完美对接”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太空之吻”、嫦娥五号轨道器与上升器的“太空牵手”、中国空间站首次径向交会对接,每一次太空中的完美对接,都有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主任设计师贺中琴的身影。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航天青年挑大梁!他为运载火箭“带方向”
张舒是中国航天一院系统主任设计师,他和团队负责的控制系统软件,要帮助运载火箭规划出到达目标轨道的最佳航迹,还要在火箭发射后时时感知火箭的飞行状态、所处位置和航迹信息,控制伺服、喷管等设备帮助运载火箭完成送星入轨使命。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这个年轻人,在微米间守护航天员“回家”
钳工,是一个平凡而不简单的岗位,经手的零件形状千奇百怪,手工加工的精度却是数控机床无法达到的。平面加工精度达到2到3微米,形位加工精度达到5到8微米,相当于人的头发的1/30,微米之间藏着的是赵亨对于载人航天的敬畏之心。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我为卫星打造超强“心脏”
向全球转播北京冬奥会盛况、航天员们与地面进行天地通话、偏远山区的孩子收看高清节目、边疆的战士们与家人联系……这些,都让章玄感到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我为卫星做设计”,这位“90后”了不起!
“90后”贺涛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有效载荷主管设计师,“发一颗卫星上天”可不简单,首先根据客户需求分解卫星技术指标进行卫星轨道与总体设计,然后研制卫星的星上产品同时进行地面测试,待卫星总装调试完成再模拟空间环境实验确保卫星达到理想状态,最后卫星发射入轨正式交付使用。

重磅微视频:《青春献给中国航天》
52年前的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中国问天的道路。从此“北斗”璀璨、“箭”指苍穹、“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一个又一个航天经典时刻烙印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成为最极致的浪漫。

取之不尽 用之有余 什么是人类的终极能源?
当化石能源消耗殆尽,什么样的能源能够让人类社会继续发展?是光能、风能、水能?它们虽然清洁,但却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使用。终极能源在哪儿?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方向。

如何读懂太阳“脸色”?空间天气预报了解一下
日常生活中,天气预报为我们的出行提供指南。当监测尺度放大到日地空间中,太阳的微妙变化,将会影响地球上通信系统、导航及定位系统、航空等重要领域的正常运行。

王赤院士寄语青年科学家:用无尽的好奇追梦科学
什么是做科学研究的意义?在王赤看来有两个方面:第一,科学家要对整体知识体系有所贡献,要不断地开辟人类知识的边界;第二,要在有形的区域不断开拓。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刘昌胜院士:年轻科技工作者要拓展事业、承担责任、面向未来
科技发展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不断努力持续奋斗的,那么青年人存在着科技创新的重任和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对青年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也充分认识,便于给予大力支持。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宋伟宏:科研失败是常事 青年科学家要沉下心
在科研的道路上,永远是99%失败,只有1%可能成功,因为科学是探索未知,探索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作为一个青年科学家,一定要沉得住心,不怕艰难和失败,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理念,多与国内外同事交流,碰出火花。不要固守己见,因为科研的核心是创新。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硬“核”医学,“核”等光明
医学的本质就是为了让患者受益,核医学在公众的心目中自带神秘光环,似乎它刚好可以代表高端和未来但,如果说患者不能因此而受益,那么这种“高端”就毫无意义。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徐光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徐光启自小天资聪颖,19岁就考取了秀才,正当他踌躇满志去参加高考时,却落榜了复读,重考,又落榜徐光启一边备考一边务农,一边教书。一晃很多年过去了直到一次他南下教书在广东遇到了郭居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宋振骐: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煤在地下,开采时很容易出现顶板事故。1980年,一次事故造成59人死亡,所有家属都向矿上要人,那时人家往外跑我往里面跑,我要保护工人不出事,要与千变万化的地层作斗争!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核能专家王大中:科研就是要“跳起来摘果子”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荣获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三上万米高空 一生无悔报国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荣获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繁星Vlog】探秘中医门诊里的“艺术疗法”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科普中国、光明网推出“国潮·国方·国风”系列Vlog,看中医药领域科研工作者将中医药玩出哪些“新花样”。

卫星“种地”不一般!一起了解农业遥感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懋芳,将带大家了解应用广泛的农业遥感技术。看卫星如何在高空守护农作物,为农业生产安上一双“科技眼”。

不仅有“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祖冲之的全才超乎你想象
公元500年,一位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了π等于 “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3.1415926),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他就是祖冲之。

柴之芳:从谈“核”色变到造“辐”人类
一直以来面对核能的开发利用,人们都是慎之又慎有的人甚至谈“核”色变,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例如“放射医学、核医学” 拯救了数百万上千万到亿以上人的生命。

“初代旅游博主”徐霞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古代的食宿条件远不如当下,也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母亲和妻子的支持坚定了他的决心,“男子汉应该志在四方,不能因为我在家就裹足不前”。

一年200天扎在玉米地,连续7次打破玉米高产纪录,这位科学家是如何做到的?
经过一系列科研攻关,李少昆团队在2009年创造了第一个全国玉米亩产纪录——1360.1公斤,一直到2020年,达到新的纪录——1663.25公斤,他们已连续7次打破全国玉米高产纪录。

一千年前,中国有这样一位硬核科学家
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里面研究的门类就高达17个,其中的内容不仅包括天文地理数学,还有政务艺术考古。而其中对当时科学技术的详实记载,更是为这本书赢得了“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美名。

繁星追梦|钟南山:敢医敢言 国士担当
2020年1月18日,作为一名已拥有56年党龄的老党员,钟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那张高铁餐车上满脸倦容的照片,感动了亿万国人,也让无数人感受到何为英雄之举、国士担当。

陈湘生:基建赤子心
在陈湘生院士看来,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塑城市空间的良好载体,建地铁就是建城市。未来以地铁换乘站为枢纽,把更多的公共空间建在地下,购物中心、步行街、地下物流防灾系统、智慧型地下车库……腾出地面空间去创建新的生态,植树造林种花种草,那么未来人们生活环境就会更美好。

郝吉明:守护环境是我一生的追求
郝吉明,是大气污染防治专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清华大学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的开拓者,在他看来,大气污染防治,不光是围着烟囱转,而是推动整个能源的革命、推动产业的革命、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革命,建设一个绿水青山的社会,这里是一个大舞台。

孙永福院士:在世界屋脊筑钢铁大道
“天路”建成的背后,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是在“生命禁区”上演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背后,则是无数人的奉献,这其中就有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