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造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繁星追梦> 人物 > 正文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造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来源:科普中国繁星追梦2022-05-28 13:17

  编者按:2022年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5周年,在这场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国内顶级科学家、大批优秀科技专家,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王淦昌便是其中一位。王淦昌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惯性约束聚变的首倡者,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值此王淦昌院士诞辰115周年及第6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科普中国、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核学会、光明网联合推出系列报道,追忆王淦昌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

  1942年12月2日,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原子时代”。紧接着,1945年7月16日,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苏联也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弹;1952年,美国又制成第一颗氢弹……然而,当时中国的原子核理论研究却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1955年1月15日,党中央做出重要决策——发展中国核工业。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停止执行《国防新技术协定》,撤回全部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外国人评论道,“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人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这时,正值中国经济困难时期,陈毅元帅下定决心说:“即使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同年7月18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从此,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始走上了完全自力更生的道路。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造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当时的原子弹研制全部是保密工作,而且是兵分两路。一路是李觉将军带领的建设队伍,奔赴青海进行未来原子弹试验生产基地的建设;一路是钱三强领导的科研人员,在北京西郊“灰楼”里展开技术研制工作,而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技术负责人,就是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激动地称为“三尊大菩萨”的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其中,王淦昌是核武器研究基地岁数最大的科学家,主要负责核武器的爆轰实验工作。

  想要研制原子弹,除了理论上需解决一系列难题外,还要摸清楚原子弹的内爆规律,掌握爆轰实验技术。爆轰实验是联结核武器理论设计与核试验成功的关键一环。核武器研制经过理论设计出理论方案,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具体的参数和技术。其中最重要的验证手段就是依靠爆轰实验来解决设计中一些参数的确定和可行性问题。如果爆轰实验过关了,那么总体设计就可以结合理论部的理论设计、实验部的爆轰实验结果,最后完成整个核装置的设计。

  一座碉堡,几排简易的营房,十几顶军用帐篷,这里就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开始的地方,也是我国第一个爆轰物理的实验场,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燕山山脉长城脚下的一个工程兵靶场。王淦昌等人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年轻的攻关队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爆轰实验。

  这里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天,经常是风雪交加、飞沙走石,有时候大风能把军用帐篷掀起来,试验队员们的被子上总蒙着一层厚厚的沙土,一个个成了“土行孙”;夏天,太阳像火盆,烤得人挥汗如雨。

  最初爆轰实验用的炸药和部件,全都是在帐篷里用搪瓷盆和木棍手工搅拌出来的。在帐篷中搅拌炸药十分辛苦,因为帐篷通风不好,整个帐篷内都充斥着炸药粉尘,古怪难闻的气味冲鼻而入,并且搅拌者还要快速搅动。50多岁的王淦昌也要争着干这个活,大家看着心疼,就把他推到帐篷外,但只要没人注意,他又会回到帐篷里。王淦昌和他的同事们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文字整理:光明网记者蔡琳、金赫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纪念王淦昌诞辰115周年|造中国自己的原子弹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