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两千多年前,《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对光沿直线传播进行科学解释,为量子通信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两千多年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用“光”继续书写人类信息传输的未来。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巨大进步,但首颗,同时也这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参考,因此在设计之初便困难重重。作为“墨子号”的常务副总设计师、卫星总指挥,王建宇十年磨一剑,从2007年就开始参与量子卫星的研究工作。
“墨子号”要实现三大科学目标,每一个都是首创。其中,“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相当于在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上,不断把上亿个硬币一个个投到地面上不断旋转的储钱罐里,而且要准确射入罐子上细长的投币口。
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这么精准的对准跟踪技术,起初,团队计划向国外购买,但却遭到拒绝。既然买不到,那就自己做!王建宇带着团队,驻扎在能见度高、干扰小的青海湖地区,从零起步,开始进行各种实验,自力更生研制精密跟踪控制子系统。
最终,关键技术被一一攻破,在十几个研究所的几百位科研人员的倾情投入下,卫星的初样完成了。
如今“墨子号”已经从一沓草纸,变为了现实,也早已完成既定的全部科学目标。期待量子通信未来能够在金融、政务、国防、电子信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编 导
蔡 琳
制 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