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找寻人类终极能源,这位科学家想在地球上“造个太阳”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繁星追梦> 人物 > 正文

找寻人类终极能源,这位科学家想在地球上“造个太阳”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09-20 09:25

世界上有终极能源吗?

它会是什么,它又在哪里?

人类该如何获取它?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

将目光聚焦在激光核聚变

这一研究一旦真正实现

将为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找寻人类终极能源,这位科学家想在地球上“造个太阳”

挑战未知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在张杰的眼里

是乐趣

也是最大的动力

 

年幼时,张杰就在生活中

获得了最初的科学启蒙

为了补贴家用

不足10岁的他在父亲的带领下

制作保温箱“孵小鸡”

“长大以后我才意识到

其实这就是我人生的第一个物理实验”

 

类似的科学实验还有很多

比如养兔子、做盐酸

以及煮饺子时为啥要多次添加凉水

在张杰眼里

这些稚嫩的童年生活

带给他的其实是兴趣的挖掘

和研究性思维的养成

 

1985年

张杰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在王天眷和张道中老师的指导下

攻读博士学位

并选定“更短波长激光的产生

作为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找寻人类终极能源,这位科学家想在地球上“造个太阳”

激光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被认为是“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

也是这道光

让张杰着迷、研究了30多年

1988年

张杰远赴海外继续深造

他和同事们通过长达8年的研究

先后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将饱和X射线输出的最短波长从22纳米推进到5.8纳米

 

1999年

张杰回到祖国

并在此后的日子里取得了

一系列重大突破

包括高效产生非热电子

用激光调节电子束能量

实现高定向电子发射

以及创时空分辨世界纪录的电子束成像等

为其他很多重要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可能

 

2011年

张杰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表彰他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

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

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

 

张杰说

物理学家有责任解决人类社会

面临的最具有挑战的问题

物理学家也要尝试探索自然界中最不可思议的奥秘

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

全球科学家们一直梦想着

能够在实验室里实现太阳的聚变反应

以获得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张杰正是其中一员

他和团队研究的快点火激光聚变物理过程的终极目标

就是探索如何在实验中“再造小太阳”

模拟太阳中的核聚变反应

找寻人类终极能源,这位科学家想在地球上“造个太阳”

2021年11月

张杰院士接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

他说

大师的影响无处不在

同时应该不断传承下去

在他的愿景里

李政道研究所不仅要成为

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更需要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

成为让大众亲近科学

培养大众科学精神的地方

  科学家档案: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激光聚变物理与高能量密度物理前沿研究中做出重要学术成就。2006年,48岁的张杰就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在任职上海交大校长的10年间,他与同事们一起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与科研团队研制了超短脉冲高能电子衍射与成像装置,实现了亚毫埃级的结构变化解析能力,并将超快电子衍射的时间分辨率提高到优于50飞秒,刷新了世界纪录。2021年,张杰获2021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编 导

宋雅娟

记者

颜维琦

制 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翟振国:守护医者仁心,在传承中持续创新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赴西部,时代青年新舞台

  • 地质灾害防治·北京在行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四川乐山一小伙感觉身体不适独自乘出租车前往医院就诊,途中开启“超强自救”模式:联系妈妈告知情况、打110报警求助、打120告知医院准备急救。如果长期处于焦虑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状态,患者会反复出现头痛、心慌、呼吸急促、胃肠紊乱、肢体疼痛、睡眠问题等。
2025-07-02 10:06
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不少人或许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它们有时会捏造细节,甚至“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喂给”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包含虚假信息时,它就会产生“幻觉”、给出错误答案。
2025-07-02 10:05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所属的国产C909客机平稳降落在蒙古国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国际机场,标志着国航首条C909国际航线正式开通。早8时许,这架C909客机从呼和浩特起飞,经过1个多小时飞行抵达乌兰巴托。
2025-07-02 10: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民经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盘”。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资料和创新利用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
2025-07-02 10:01
团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构建了1988年至2021年青藏高原30米分辨率人工草地数据集,明确了青藏高原主要的人工草地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迅速扩张及其驱动机制。
2025-07-02 09:59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