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多亏了他们,让“土豪”医学变得价格亲民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繁星追梦> 人物 > 正文

多亏了他们,让“土豪”医学变得价格亲民

来源:光明网2023-06-09 17:56

  1895年,被誉为“放射学之父”的伦琴在实验的时候,意外发现了X射线。为了向他老婆证明自己真的是天天在实验室捣鼓自己的重大发现,这个老实又有点浪漫的老男人,用自己的夫人当模特,拍下了人类第一张X照片。

  伦琴夫人看到这张照片后,惊呼“我看到了我死后的样子”。那时的伦琴夫人应该想不到,穿过她手掌的这一束微光,将在未来发展汇聚成巨大的光亮,以之前难以想象的神秘力量照亮死与生的边界。

多亏了他们,让“土豪”医学变得价格亲民

  伦琴之后,贝克勒尔在第二年发现了铀元素的天然放射现象,又过了两年,1898年7月和12月,居里夫妇接连发表报告,宣布在铀矿中发现了带有放射性的钋和镭。这些发现让三人在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还在1911年因为镭的提纯和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进入20世纪后半叶,在诸多科学家的奠基下,核医学迎来了它大放异彩的时代。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也正努力赶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1951年,被誉为“中国放射学之父”的王世真冲破重重阻碍从美国回到国内,着手创办了同位素训练班。正是在这个训练班里,诞生了我国第一批放射性同位素测试仪、研制出第一批放射性标志物,完成了第一批显影实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从事核医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而中国第一位接受同位素人体实验的被试,也正是王世真先生本人。当时,全中国几乎所有的同位素医学应用技术,都是在王世真的主持和倡导下创建,并向全国普及推广的;他在核医学领域辛苦耕耘了半个世纪,亲手把中国核医学从星星之火培育成燎原之势。如今,核医学的应用已经在中华大地遍地生花,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临床常规检查和治疗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体外分析每年检测超过1亿人次。

  但是,核医学夺目的光彩之下,还有一个不

多亏了他们,让“土豪”医学变得价格亲民

得不正视的现实。核医学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个省钱的主。以诊断癌症的神器“PET- CT”为例,仅仅是一次没有治疗效果的检查,就需要耗费近一万元。这个虽然看起来是天价,却也是贵的无可奈何。

  首先,药物贵。PET- CT检查所需的放射药物18F-FDG所以需要专门的医用回旋加速器才能生产,损耗成本就居高不下。第二,设备贵。目前全球的PET-CT市场依旧由西方企业主导,限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诸多因素,引进PET/CT仪器需要医院投入千万元级别的成本,长期维护也是一个开支大头。

  去年初,全球首个用于SPECT显像的广谱肿瘤显像剂99mTc-3PRGD2临床Ⅲ期试验宣布成功。这是我国北京大学教授王凡扎根20年,领导北京大学医学部团队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共同研发的全新药物。这一药物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打破了美国18F-FDG/PET模式,另起炉灶、别开生面,探索出了中国自己的核医学发展模式。对于中国来说,SPECT设备普及率高,药物制备简单,显像临床检测费用低,能使更多的中国百姓受益。相信这个全新的中国药物将在不久的未来上市,从根本上点亮解决核医学费用问题的希望。

多亏了他们,让“土豪”医学变得价格亲民

  值得一提的是,王凡教授和当今中国很多核医学人才一样,也曾与王世真先生有过师生之缘。直到80多岁的年纪,王世真先生还是坚持为研究生开一门课,并在课程开场白里对年轻人说:“青出于蓝,质重于量。这是我们这些超额服役老兵的唯一愿望”。中国核医学如点点薪火代代相传,如今晦暗不再,灯火烂漫,而那些精神一如曾经的点点微光,始终纯粹,始终清澈。

审核专家:方璇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

总监制:宋乐永

总策划:宋雅娟

编导:蔡琳 焦子原 五呀五呀五

制作:五呀五呀五

配乐:靳子玄

混音:刘永鹏

联合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五呀五呀五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翟振国:守护医者仁心,在传承中持续创新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技范儿”十足的2025上海车展

  • 湖北宣布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