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欲造就人才,非施以教育不为功。我国如不欲发展气象测候则已,若欲广设气象台,则人才之养成,实亦为急务。”
这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在系统考察国外气象测候组织、气象台分布情况后对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竺可桢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科技史、科普事业、教育领域等诸多科学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有一颗深切的爱国心,最热烈的希望是要出洋到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910年,竺可桢成功考取留美公费生,先后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哈佛大学攻读农学和气象学专业。
1918年,竺可桢博士毕业。秉承“学好技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理念,他毅然决然的回归祖国,并迅速投身于建设我国高等气象教育的伟大事业中。
1921年,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将气象纳入地学系,并任系主任,亲自讲授气象学、世界气候等四门课程,编写《气象学》讲义,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气象学界的早期人才。
1924年,在竺可桢的推动下,气象学开始成为东南大学地学系中的一个独立专业,而不再是以往其他地学专业的附属课程。这也是首次将气象学作为一个专业纳入到国立大学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体制中,跨出了中国气象高等教育的第一步。
“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服务,而不在享受”。1936年到1949年期间,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文理学院中增设了史地系,以振兴文化事业来报效祖国。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竺可桢冲锋在前率领一千多名师生西迁,九年内,他们行走了五千余里,竺可桢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求是精神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是所有国人处事之精神,是所有人为人之精神。
1960年,在竺可桢和时任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的努力下,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气象院校。
一直以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继承并发扬竺可桢先生“教育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身“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特色,还在教学核心区修建“藕舫园”纪念竺可桢先生的气象精神,将创业创新学院改名为藕舫学院来纪念竺可桢先生对气象事业和南京气象学院的创建所做的重大贡献。
这位以求是精神醒世律己的老人,一生中发表了近300篇论著,写下了800万字的日记,在全国各地主持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100多个雨量观测站和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在我国的区域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他的科学救国的信念与求是的治学精神将永存于我们心中。
参考资料
1.竺可桢.日本气象学发达之概况[J].科学,1927,12 (4):490-491.
2.樊洪业,主编.竺可桢全集:第1卷[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9.
3.张九辰. 竺可桢与东南大学地学系——兼论竺可桢地学思想的形成[J]. 中国科技史料, 2003, 24(2):11.
4.张改珍. 竺可桢与中国高校气象学专业的创建[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8, 34(7):4.
5.成青. 竺可桢的物候学研究与影响[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6.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官网
审核专家
陈云峰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
讲 解
周子玥 金 戈
脚 本
李蓓蓓 相婷婷 李超凡 周子玥
外 联
蔡 琳
制作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处、科学技术协会
联合出品
科普中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