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繁星追梦> 人物 > 正文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来源:光明网2022-11-28 17:02

  七月的一天,两辆越野车行驶在扎墨公路上,这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副教授马超老师所带领的科考小队,隶属于“重大泥石流灾害调查与风险”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泥石流分队。

  作为北京林业大学泥石流领域的专家,在此之前,马超已经见识过很多自然灾害,他亲身经历了汶川地震,也曾见识过全国各地,比如北京,山西,西藏等各地的泥石流。还曾远赴俄罗斯,调查火山泥石流,当时距离滚烫的岩浆仅有一步之遥……

  他们继去年的第一次科考行动之后,在今年的暑期,又再次出发,继续作无畏的逆行者,他们从拉萨出发,一路向东,经过林芝、波密,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西藏东南部的墨脱县,全程727公里,旨在调查困扰扎墨公路多年的泥石流。

  难以到达的莲花秘境

  在神圣的净土西藏,有一座边陲小城,她是我国唯一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县城,处于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属于西藏高原海拔最低之处,平均只有1200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保存完好,景色宜人。

  在这里,随处可见的不再是高山雪地,而是芭蕉、亭台、绿水等一片不可思议的江南景色,这里便是有着“莲花秘境”之称的墨脱县。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图1 墨脱县

  墨脱一词在藏语中的含义乃是“花朵”,加上墨脱县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故被称为隐秘的莲花,或者是高原的孤岛。

  想要来到这里,要跨越整个喜马拉雅山的东部,这便意味着要翻越高大巍峨的雪山,跨过荆棘密布的原始森林,还要经历雾霾拦江、复杂多变的天气。

  这些限制条件固然可怕,但最让人知难而退的是这里多发的冰川泥石流、坍塌、雪崩。每年气温升高的季节,雪山的冰川融化,庞大的水流自几千米的高山倾泻而下,形成巨大的冰川泥石流,导致很多的道路摧毁,频频有事故发生,让本就很难通行的道路更是雪上加霜。

  这条经常受地质灾害困扰的公路,便是——扎墨公路。

  兵家必争之地

  扎墨公路即G559扎墨段,从西藏波密县城扎木镇到墨脱县城墨脱镇,是第一条墨脱公路。

  关于扎墨公路的讨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进行着讨论,终于,我国于1972年动工,修建数十年,但限于当初的技术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只修建了八十公里,这仅有的八十公里也被各种地质气候灾难冲毁,这些都使得墨脱县成为中国最后一个通车的县。

  1993年9月25日,扎墨公路刚能勉强通车,几辆汽车第一次开进墨脱县,本以为这是开辟性的创举,但次日的暴雨便把公路摧毁。

  2009—2013年,国家又再次全额投资9.5亿元,将嘎隆拉隧道(海拔3700多米)改建成功,使墨脱能通车9个月。并于2017年10月开始三年总投资12亿整治改建。

  这可谓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为打通这条隧道需要经过七条断裂带,这之中还有多发的泥石流,这都给修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在许多地质专家的一同努力下,终于修建完成。

  墨脱公路修建之后,我国向印度实权控制边界逐渐靠近,这对捍卫我国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扎墨公路成为了墨脱公路唯一的对外交流通道,很多物资得以运输,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还能方便我国军队迅速进入藏南地区进行部署,这对保持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作用至关重要。

  科考队里的温暖

  从波密出发的第一天,马超带队来到了嘎隆拉隧道前,壮观的嘎隆寺横伫在嘎隆拉冰川前的山谷之中,给这片空寂的圣地又添上许多神秘色彩。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图2 嘎隆寺

  马超带着学生在山谷间的平地进行了无人机影像的采集,之后便带着学生们向着嘎隆拉冰川进行攀登,这里的海拔在3700米,虽然不算太高,但对于才来西藏一周的学生来说,在这个地方爬山,肯定有些许不适。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图3 嘎隆拉冰川

  但是马超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在前方为学生开辟安全平稳的道路,让学生们很受鼓舞。

  “马超都爬上去了,我们肯定也要加油”

  “真的很累,但是看到老师都那么努力,就不太累了”,马老师的研究生郑栋硕说道。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图4 马超团队在嘎隆拉冰川合影

  其实马超在来西藏之前体重已经达到100公斤,家人和学生担心他高反,但是他却没有感到丝毫不适,这和他日常的体育锻炼,以及之前的多次外业是分不开的。

  马超最后和他的学生们在嘎隆拉冰川上进行了合影,并采取了冰川样品。“在这里取一些样品,回去可以测一下密度如何,对之前学者的研究作一个验证”,也正是这样不断质疑,不断挑战的精神,才能在科研界站稳脚跟。

  “在嘎隆拉隧道通行之前,我们去墨脱需要环山而行,并且只有四驱的车才能通过,其他车根本上不去”,这是去年和马超同行的司机徐师傅的感叹。

  今年马超再次找到了他,因为扎墨公路全是山路,弯道多,道路狭窄,只有找到这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马超才会放心。

  “那之前开过去需要多久呢?”

  “之前需要8个小时,并且每年只能走四个月,修了这个隧道,可以走九个月了,但是由于泥石流频发,现在为了保障安全,还是单向道,单进双出。”徐师傅回忆道。

  “那看来这次调查很有必要了”

  “对,这边的泥石流太多了,每年都有道路会被泥石流冲毁,你们这次调查真的很及时”,徐师傅感慨道。

  沿着扎墨公路一路前行,马超坐在副驾驶上,闷热的天气并没有让他的探索心有丝毫的减退,反而,马超一路上不断的观察周围的路况,在一些泥石流堆积区明显的地方,会及时拍照,徐师傅也会心领神会地把车慢下来。

  “停车当然是不太现实的,因为现在是旅游旺季,一路上有很多的游客,但是可以适当减速,我们去年就配合得很好”,“徐师傅已经在拉萨待了十几年,有一个这样的拉萨百事通,咱们会方便很多!”,马超打趣道。

  一路上,徐师傅以及另一辆车的司机骆师傅和大家相处的都很融洽,工作之余还互相开玩笑,“跟我出外业,生活和工作分的很开,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谈笑风生,嬉笑玩耍。但是前提是工作要做好”。马超如是说。

  这种温馨的团队氛围,也为后面科考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良好团队,才能使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桑谷沟深乱石险

  马超带着学生们告别了嘎隆拉冰川,沿着扎墨公路,从52k向80k(公里数演变为地名)行进,不到3公里,便到达了桑谷沟,这里才是这次的目的地。刚刚到达桑谷沟,眼前的景象便惊呆了所有人。

  “虽然在遥感影像上不止一次地观察过这里,但是亲眼看到还是很是震撼。”马超的研究生王志兰说道。

  桑谷沟横穿扎墨公路,已经将之前的公路冲毁,迫使公路改道。

  站在公路一旁,视线从上游渐渐移向下游,高处的冰川已经在迷雾中被隐藏,而清晰可见的,是湍急的冰川融水,自5000多米的冰川上迅猛流下,还有四处可见的巨石,这里乱石嶙峋,怪石磊磊,石头上依稀可见的是满片的苔藓。这些乱石穿过公路,一路滚向下游。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图5 桑谷沟上游

  下游更是一片狼藉,这里更像是沉寂多年的原始森林,可以看到很多被巨石所冲毁的云杉,它们或只剩一半,或被连根拔起,躺在乱石之中,好似在等待着谁去发现它们。而这些,也仅仅是桑谷沟的一角。

  桑谷沟属于桑谷流域,桑谷流域面积15.6 km2,主河道长2.78公里,汇入雅鲁藏布江支流之一的加龙河。桑谷流域内,山顶海拔5435 m,相对地形起伏度2205 m。五个流域的冰川超过3800米,占总面积的一半。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地冰川物质损失严重,退缩幅度较大。重要的是,温度是该地区冰川快速退缩的主要原因。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图6 桑谷沟下游

  随着全球温度的不断升高,再加之墨脱独特的亚热带湿润气候,让这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达到15℃,更多的冰川开始融化,此外这里雨量也很充沛,年降雨量在2358毫米以上,这种短历时,高强度的降雨就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供给。

  再加之扎墨公路段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山体较完整,山石颇多,这就给泥石流发生提供了足量的物源,从而导致泥石流的不断发生。

  巧拓树芯治山滑

  如果说泥石流是毁灭,那树木便是重生,因为他们可以留下岁月的痕迹。

  经历过灾害的树木,会在树木的年轮或者外表留下痕迹。

  通过研究这些受影响的树木,能够对其所记载的地貌活动进行分析,最直观的就是推测发生的时间,根据树木的年龄,最远可以推测上千年的灾害史。此外还可以推测包括类型、强度、发生的具体位置、受影响区域等信息。

  若灾害发生地区的气象和水文等数据可以获得,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地貌活动与气候之间的关系,预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质灾害的趋势。

  这次的墨脱之行的目的,便是要在桑谷沟里进行树木年轮取样,而受影响的树木随处可见,难处在于找到没有受影响的标准木。

  不等学生们反应过来,马超就迫不及待的带着学生们开始向上游进行探索。“要找到最佳的取样地点,那才是关键所在”,马超介绍道,当天马超便带着学生走到了上游的最高处,探索到了那一处标准木的所在。只不过距公路较远,上下山需要近三个小时。“这其实算近的,之前在俄罗斯上下山都要一天”,马超补充道,“所以这些学生现在很享福”。

  马超一直在给学生们强调的,便是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因为既然选择了泥石流调查,那就不要怕苦怕累,只顾风雨兼程便好。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图7 马超团队在桑谷沟上游合影

  正值雨季,天气也渐渐成为一大限制因素,第二天一早52k便被大雾笼罩,这极大的影响了调查的进度,虽然心存迫切,但马超还是对计划进行了调整,“这种雾气,沟里什么也看不到,并且石头上都是苔藓,很危险”,“出外业,调查虽然重要,但安全必须是第一位”马超严肃道。的确,一路上,马超从不让赶夜路,哪怕多耽误一天,也要确保每次出行是顺利、安全的。

  由于雾气的影响,马超推迟了桑谷沟的调查,开始带队在扎墨公路沿途的小型泥石流进行取样,当学生们拿着铲子和环刀在那里准备取样,一位大哥靠边停车,拿着袋子过来,“你们在取什么,我也取点”,“我们是科考队的,取的是样品,不是取金子”马超回复道,大哥悻悻离去,大家哄堂大笑。“马老师总是这么幽默”,一位学生说。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图8 扰动木取样

  一天之后,雨过天晴,雾气散去。他们再次来到桑谷沟,踏着乱石深入下游,在原始森林中漫步,寻找合适的树木进行取样;又穿越丛林,向上攀登,在上游最高处的树林里取到了宝贵的标准树样。同时也对不同的树木外表痕迹进行了记录。终于,通过两天时间的辛劳,这次扎墨公路泥石流调查的主要任务圆满完成。

桑谷沟深乱石险,巧拓树芯治山滑——记北京林业大学马超团队扎墨公路泥石流考察

图9 标准木取样

  学生们也切实体会到了外业的不易,“取样真的很累,看着马老师很轻松,但自己上手会发现差很多,但是确实学到很多,实践真的比理论要长知识”,马超的研究生郑栋硕说道,“你小子还差得远”,马超打趣道。

  “这次的取样很成功,样品数量也很足,足够重建出完整的灾害史”,马超看着满后备箱的年轮样品满意地说道。

  至此,这次泥石流科考的第一站,扎墨公路的桑谷沟,便落下了帷幕,历时虽然不长,过程却十分艰辛,但是相信他们的这次调查可以取得预期的成果,为扎墨公路的泥石流防治提出更多实用的建设性意见。

  可这里不是科考的终点,之后,马超会带着他的团队,一路向西,目标仍是去年的底雅乡,并且要对沿途的多个区域点进行调查。马超笑道:“这次比去年准备的更充分,肯定能做出更多东西,我很有信心。”

  路途虽远,条件也很艰苦,但科研就是如此,在枯燥中发现快乐,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的整装待发,做无畏的逆行者,他们一直都在路上。

  作者:马超、郑栋硕,分别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翟振国:守护医者仁心,在传承中持续创新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顺利返回

  • 多种活动迎接世界环境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