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繁星追梦> 人物 > 正文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08-15 10:32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而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一个曾经绝密了28年的名字——于敏。

  1961年,已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有所成就的于敏,受命转投到氢弹研究中。氢弹和原子弹,一个属于核聚变,一个属于核裂变,是完全不同的领域,这让他有点始料未及。但为国需要,于敏放弃专长毅然转行,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研究。

  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们对氢弹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而国外又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十分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分配给了原子弹的计算,留给于敏氢弹设计的仅有5%。科研大楼里每天灯火通明,于敏带领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攻克了未知领域里一个又一个难题。

  1965年,历经繁复的计算,39岁的于敏率领组员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并很快形成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新疆罗布泊沙漠深处,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此后,于敏又率领团队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同事们用热血书写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等等。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承诺。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敏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之无愧!

  策 划:战 钊

  编 导:肖春芳

      宋雅娟

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欢乐庆“六一”

  • 中国女排取得世界女排联赛"开门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