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梁建英:风驰电掣,跑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繁星追梦> 人物 > 正文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梁建英:风驰电掣,跑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11-14 15:41

  2017年6月26日,伴随着 “复兴号”动车组双向首发,中国人乘奔御风的复兴之路,更加宽敞!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先进水平动车组列车,也是目前世界上运营时速最高的高铁。2022年4月,在濮阳至郑州段成功实现单列时速435公里,创造了世界纪录。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梁建英:风驰电掣,跑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在复兴号的设计团队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她是高铁动车组唯一的女总工程师梁建英。

  2004年,梁建英第一次亲手设计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车。2008年,她再挑大梁,担任CRH380A主任设计师。2013年,“复兴号”动车组研发项目启动,设计经验丰富的梁建英,又一次带领团队踏上了中国高铁事业的新征程。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梁建英:风驰电掣,跑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为了实现“复兴号”的技术升级,梁建英在工作上夙兴夜寐,一丝不苟,任何工作都照着“完美”的标准实施。为了拿出性能最佳的火车头,她的团队一起设计了46个概念头型,最终遴选出7个进行海量的仿真计算和试验。当方案出炉时,用于打印数据的A4纸足足有1米多高。

  降噪,也是她和团队定下的重要目标,在高速运行和有限空间的严苛条件下,每降低1分贝都可谓难如登天。为了在“和谐号”的基础上再降3分贝,她和团队在实验室进行了长达1年多的试验,不同材料的隔音试验就做了3000多次……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梁建英:风驰电掣,跑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复兴号”动车组最终交上了完美答卷。如今,“巨龙”腾飞,它在祖国大地上飞驰,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长。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编 导

蔡 琳 林佳欣 焦子原

制 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翟振国:守护医者仁心,在传承中持续创新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贵平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 黄河三角洲生机盎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