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千年前的中国古人,仅凭肉眼便可绘制出精密而又宏大的星宿图。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就让小星带大家来探索中国伟大的天文观测史。
早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中国人便开始记载有关日月星辰的文献。在《尧典》中,上古天文学家便开始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
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发明了中国古代最大型的天文仪器——浑仪。它是一个带支架的立体化圆盘,外加赤道环,赤经环黄道环等,在当时为制定太初历所造。
此后历朝历代,中国天文学家对混仪进行迭代更新,把中国观测用的浑仪发展到极为复杂的程度。
到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又发明了简仪。简仪是对浑仪进行革命性改革而成的,简仪的结构和使用上都比浑仪简单,除北极星附近以外,整个天空一览无余。它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在世界上领先三百多年,直至1598年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发明的仪器才能与之相比。
站在中国古代先驱与伽利略等西方天文学家的肩膀之上,21世纪的中国天文观测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2016年,在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不屑努力下,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落成。截至2022年7月,中国天眼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如今,中国天眼可以探索到人类目前可观测的宇宙范围边界,达137亿光年,成为中国天文观测史上的奇迹。
总监制
宋乐永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编 导
焦子原
制 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