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抗震院士周福霖: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繁星追梦> 人物 > 正文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抗震院士周福霖: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

来源:科普中国繁星追梦2022-05-24 18:28

  “这一生,我一定要让中国人住上能在地震中确保安全的房屋。”

——周福霖

  伶仃洋,超强台风“天鸽”“山竹”你方唱罢我登场,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岿然不动,静卧如虹。

  从伶仃洋溯珠江而上来到广州,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动静可不小——这里正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抗震实验。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叫周福霖,他带领团队花了近10年,探索出一整套海上桥梁隔震减震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港珠澳大桥的抗震安全性。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抗震院士周福霖: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

真诚守信务实求真锲而不舍 2004年4月21日, 摄于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

  跨海大桥实现隔震减震只是周福霖团队的诸多成果之一。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是周福霖的梦想和承诺。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守初心,用科技报效国家,用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为国家、社会、人类做贡献,是我一直坚持的人生理想。”这是2021年周福霖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后的表白。

  这个理想,始于那场举国皆痛的大地震。1976年,唐山,37岁的结构工程师周福霖在震后灾区考察时,听到当地群众哭诉和质问:“为什么地震来了,房屋都倒了?”

  周福霖感到无地自容。如果解决了地震中房屋倒塌的问题,那么保护的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于是,他重新规划了科研生涯——全力研究房屋隔震减震技术,并立下誓言:“三十几岁干到八九十岁,还有几十年,我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

  何谓隔震减震?传统抗震技术强调以硬抗硬,而隔震减震技术主张以柔克刚,如在建筑物底下建造柔性的橡胶支座以隔离并减少震动。“就像船航行在海上,船跟海底之间隔着柔软的水,海床发生再大的震动,船体只会慢慢摇摆。”周福霖打了一个比方,他要用“软减震”的新理念新技术,颠覆“硬抗震”的传统抗震理念和技术。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抗震院士周福霖: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

周福霖院士出席第19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并做专题报告

  周福霖扬帆起航,在科技的海洋里劈浪前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他于1993年在广东汕头建成我国首栋橡胶隔震支座多层住宅楼,地震反应只有传统抗震房屋的1/8~1/4,并在次年成功经受住了台湾海峡地震的考验。

  一朝突破,迎来的是一日千里。周福霖带领团队不断改进隔震减震技术,还编制了隔震建筑相关设计规范和产品标准,使隔震减震技术得到更广泛和更规范的应用。在他们的推动下,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建设工程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既有住房、医院、学校等建筑,也有机场、核电站、桥梁、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甚至古建筑和历史文物保护也使用了相关技术。

  “我们国家有两个‘最’,我们既是世界大陆地震受灾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地震灾难最严重的国家,这两个‘最’一直压在我们科技工作者头上。”周福霖坦言。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周福霖来到抗震援建第一线。与多年前赶赴唐山那次经历不一样,他是作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为当地灾后重建制定抗震标准及指导性意见。完成工作后,他被广东省委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抗震院士周福霖: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

2017年4月,周福霖院士在第五届“全国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上发言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芦山县其他医院都瘫痪了,唯有做了隔震减震设计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安然无恙,成为全县唯一的急救和指挥中心。“如果没有这栋隔震楼,导致的严重伤亡后果将不堪设想。”该院院长直言。

  同样在这场地震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建造的汶川第二小学的师生不慌不乱。“发生地震时,你们不要往外跑,屋里比屋外还安全。”该校老师自信地提醒学生。

  “屋里比屋外还安全”,这仿佛是对当年唐山人民那句质问的最好回答。但对周福霖而言,“答卷”还要继续书写。“唐山大地震的经历总在脑海浮起,常常想起自己许下的诺言。”他说。

  如今,年过八旬的周福霖依然奔波于实验室和建筑工地,探索如何将隔震减震技术提升到更高水平。他要继续履行40多年前的那个承诺——“让更多的中国人住上地震中的安全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海波)

  院士小传:

  周福霖(1939— ),工程结构与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为我国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与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开拓性贡献,使我国在该领域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并步入世界前沿。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抗震院士周福霖: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