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中国饮食文化版图中,河南小麦的地位无可撼动。无论是家常饺子、街边馒头,还是远销世界的面制食品,都与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小麦息息相关。”近日,在2025年“科普中国说·河南篇”活动中,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院长刘昆仑深入剖析了河南如何凭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让一粒普通小麦完成从田间到车间、从原料到美食的华丽蜕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河南方案”。
河南小麦的优势,首先源于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小麦产量接近1.37亿吨,稳居世界第一,每十粒小麦中就有一粒以上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作为全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2024年河南小麦产量超750亿斤,以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全国超1/4的小麦。“河南地处小麦生长黄金纬度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带来温和气候、充足光照,加上肥沃土壤,让这里的小麦天生‘筋骨强健’——蛋白含量高、面筋质量好,是制作各类面制食品的上等原料。”正是这份“天赋”,为河南食品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真正让“中原粮仓”升级为“国人厨房”的,是现代食品工业赋予小麦的“华丽转身”。在刘昆仑看来,传统石磨“碾碎即面粉”的粗放模式早已过时,如今的制粉过程已成为“精准优雅的工业流程”,迈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新阶段。他详细拆解了制粉的关键环节:第一步是精细清理与分级,小麦经振动筛、去石机、磁选设备及色选机层层筛选,“哪怕一粒不完美的麦粒都能被精准剔除,确保每一粒加工原料纯净无瑕”;第二步是润麦与调制,通过精准控制系统让小麦吸收适量水分,“这一步能软化胚乳、促进腹皮与胚乳分离,对出粉率和面粉品质起决定性作用”;最终,小麦进入由磨粉机、高方平筛制粉机、清粉机组成的制粉核心系统,经反复研磨筛理,胚乳被磨成细腻面粉,与麸皮、麦芽分离。
更关键的是,现代制粉已告别“一粉打天下”。“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我们能生产出不同专用粉——高筋面包粉、筋道饺子粉、低筋蛋糕粉等,满足多样化需求。”刘昆仑指出,这是小麦的第一次重要增值,“从一粒麦粒变成身价倍增、用途广泛的工业粮食,为后续食品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
从面粉到万千主食的“魔法变身”,则让小麦的舌尖价值真正落地。刘昆仑以面包、面条、膨化食品等为例,揭示了河南食品工业如何用技术赋能传统主食。在面包生产中,配料、搅拌、醒发、焙烤等每一步都有严格参数,“搅拌时间不足会导致面筋形成不充分,面包口感发硬;醒发温度过高则会让酵母过度发酵,面包发酸”;面条加工中,自动化设备精准控温控水,从和面、熟化、压延切条到干燥,“好面条3-5分钟复水率超75%,煮不浑汤、吃有嚼劲儿”;就连薯片、虾条等膨化食品,也需经拌粉、挤压膨化、调味锁鲜等环环相扣的流程,“常温下可保存9-12个月,既保证效率又稳定品质”。
创新不止于传统品类,功能性面制品的研发更让河南小麦走向“健康升级”。刘昆仑介绍,河南企业已开发出全谷物馒头、低油方便面、低GI面条等创新产品:“每100克全谷物馒头膳食纤维超6克,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翻倍;低油方便面含油量小于8%,热量降低30%,复水仅需3分钟;低GI面条GI值小于55,能缓慢升糖、增强饱腹感,特别适合控糖人群。”这些产品不仅保留美味,更让主食朝着健康化、科学化方向迈进,推动中国味道走向世界餐桌。
在刘昆仑看来,河南小麦的价值挖掘还体现在对副产物的“吃干榨净”上。他以次粉、麸皮、麦胚为例,展示了“点石成金”的高值化利用:次粉可添加到面粉中提升营养,提取的谷朊粉能改良肉制品,还可作为饲料或发酵原料生产生物燃料;麸皮提取的膳食纤维可作为功能性食品配料,阿魏酸可用作抗氧化剂,加工成代餐粉后附加值提升10-20倍;麦胚被誉为“植物燕窝”,加工成胚芽油、蛋白粉后,经济价值是普通原料的5-8倍,“既能满足减脂人群需求,又能守护心脑血管健康、促进钙吸收”。
“河南主食品加工的优势,是原料、科技、产业、市场、政策五大优势叠加的结果。”刘昆仑总结道,稳固的粮仓提供充足原料,持续研发投入带来技术突破,完整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便利交通枢纽助力产品辐射全球,政府支持则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正是这些因素,让河南小麦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价值飞跃,让“国人厨房”的美誉实至名归。
“当一粒小麦走完工业增值之旅,它承载的早已超越食物本身。”刘昆仑最后强调,这背后是科技赋予的安全承诺与健康守护,是河南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更是中国食品工业自信走向世界的生动体现。
出品: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记者:肖春芳
技术支持:光明智会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