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与“其他人”有什么相似和不同?这些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谜题复杂、深奥,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却对此入迷,而且已经潜心攻关了十多年。
大学,付巧妹读的是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由于着迷生物领域,她放弃了保研,选择到中国科学院从事骨骼方面的研究。两段学习经历都为她后来从事古DNA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009年,付巧妹硕士毕业,前往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类学研究所学习演化遗传学专业,师从古DNA领域泰斗——斯万特·帕博。从此,付巧妹走上了利用古DNA技术寻找史前人类痕迹,通过微量的DNA片段揭示群体遗传特征和人类演化特点的道路。
面对距今数万年的人骨样本,最难的就是古DNA的破译,背后包括提取、捕获、测序、重建古DNA片段等复杂的工作。付巧妹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去掉这些古老人类DNA中的环境污染。
2013年,付巧妹和同事设计出一种新的古DNA捕获技术,利用现代人的DNA做一个磁铁一样的引子,将相似度极高的古人类的DNA吸附出来,这被形象的称为“钓鱼”技术,很快就带来了有关人类演化的新认识。
2015年底,付巧妹回国,成为古DNA实验室主任,年仅32岁。
回国后,付巧妹带领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团队,将研究视角聚焦东亚,历时8年,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填补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类遗传、演化以及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为解答中国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等问题提供了有趣的答案。
“不设限,不放弃,永葆好奇心”,是付巧妹一直的座右铭,她说关于东亚人演化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资料:
知识分子、人民网、中国青年网
审核专家
罗兴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编 导
宋雅娟 蔡 琳 肖春芳
制 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