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是李国瑞,此时他还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一位学生;这是他的创意,一条能在大海中自由游动的仿生鱼。此时,他还不知道,10年后,这条鱼将游出实验室,游向万米之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游”上《自然》杂志。而他自己,也将成长为一名“90后”科学家。
研究生学习阶段,李国瑞在导师的建议下,开始攻关智能软体水下机器人。可要去深海,就得解决“高压”这一难题。
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6000—11000米之间的狮子鱼给了李国瑞和老师李铁风新的灵感。狮子鱼的骨骼分布在凝胶状柔软的身体中,要是将单薄的电子元器件离散分布,并嵌入柔软的硅橡胶中,扛住高压,不就能摆脱传统深海机器人必用的抗压外壳了吗?
以柔克刚!3年后,这条仿生软体智能机器鱼终于成型了。形似一条深海狮子鱼,长22厘米,翼展宽度28厘米。还有两个会扑动的侧鳍,与躯体的“肌肉”相连。
2019年12月,这条鱼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在10900米海深处实现了稳定扑翼运动;2020年8月,它在南海3224米实现自主游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国瑞的造鱼之路亦多崎岖。原计划的1年,实际一做就是3年,中途还多次遭遇“痛苦”和波折。在南海试验时,李国瑞在海上漂泊多天,又赶上台风,船跟着浪摇,人也晕乎乎,但情况好转的凌晨3点,他们便抓紧时间试验,最终迎来成功!
这条“鱼”,是李国瑞的梦想,也是他献给大海的礼物。他说,坚持到现在,是科研的趣味、成就感、喜悦感支撑了他。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审核专家:罗兴波(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科学家研究中心)
总策划
战 钊 宋雅娟
编 导
宋雅娟 蔡 琳
制 作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