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现场接力演讲》:李晓红
新修订的《科普法》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的科普责任,突出强调了要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科普之光”活动上,来自天津大学的李晓红教授为我们分享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思路——片上脑。片上脑不仅能识别字母、纠错,还能驾驶小车抓取物品,学习效率远超传统AI。如今AI技术发展迅速,但一直受限于能源和算力这两大瓶颈,点击视频,跟随李老师的脚步,一起见证脑机接口与AI的无限可能。
《科学家现场接力演讲》:严开祺
新修订的《科普法》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的科普责任,突出强调了要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科普之光”活动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严开祺研究员为我们讲述了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10909米,多项数据刷新了世界纪录背后,中国科学家们为了找到能够让载人深潜器实现万米深潜的浮力材料,付出的巨大努力。点击视频,跟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严开祺研究员,一起揭开“奋斗者”号深海奇迹背后的故事。
《科学家现场接力演讲》:刘慧
新修订的《科普法》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的科普责任,突出强调了要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科普之光”活动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副教授刘慧为我们分享了科学家们模拟月球环境建造的“月宫一号”,在“月宫一号”里,科学家们不仅能够种植粮食和蔬菜,还能通过特殊的生态系统循环,实现氧气和水的再生。未来人类在月球长期驻留会是怎样的情景?点击视频,跟随刘老师的视角,提前体验月球生活的奇幻旅程吧。
《科学家现场接力演讲》:胡忠军
新修订的《科普法》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的科普责任,突出强调了要加强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科普之光”活动上,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胡忠军研究员,用三个关键词:零度、高度、程度,讲述《迈向绝对零度》的壮丽旅程。“绝对零度”真的存在吗?研究它有何妙用?科学家们如何逼近这个极限?点击视频,跟随胡老师的脚步,探索科学的无尽魅力!
《普法时刻(四)》主讲嘉宾:吴文峻
一键换脸,难辨真假!普通人如何才能去伪存真,打破AI“黑箱 ”?新修订的《科普法》回应数字时代新形势,完善网络科普制度,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吴文峻为您讲述提高公众科技素养,维护真实、安全信息环境的必要性。
《普法时刻(三)》主讲嘉宾:金涌院士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指出,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如今已90高龄的科普“老顽童”——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表示,科普之光定会照亮科技强国之路,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的比翼齐飞,将会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听院士讲科普法#
仿生蛇形机器人居然有这么多作用?
蛇的美妙点燃了人类灵感的火花,设计蛇一样的机器代替人类钻入地震后的残垣断壁、潜入矿难后水淹的巷道搜寻幸存者,甚至暗入敌方阵地执行侦察是多么恰到好处而且有价值啊。
老年人如何做好呼吸道疾病防护?北京医院专家解答
1月17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时令节气与健康”专题新闻发布会。在寒冷的冬季,老年人应该如何做好呼吸道疾病防护?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得流感之后会有哪些不同?确诊流感后,如何正确应对?北京医院主任医师李晶出席发布会并解答提问。

中疾控专家:北方大部分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开始下降
1月17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时令节气与健康”专题新闻发布会。当前,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正处于季节性流行期。疾控部门对流感患病率的检测结果如何?有哪些针对流感的防护建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王大燕出席发布会并对相关问题作出解答。
漫说农业科学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漫说力学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2035发展战略:海洋科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2035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科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2035发展战略:农业科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2035发展战略:化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2035发展战略:力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漫说天文学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2035发展战略:合成科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2035发展战略:生物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科学大院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微平台,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漫说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2035发展战略:地球科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2035发展战略:材料科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2035发展战略:天文学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2035发展战略: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篇 | 一看就懂的未来科学蓝图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研究编撰,历时三年,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参与。
再创新高!中国科学技术馆特效影院2024年观众量超106万
记者从中国科技馆获悉,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技术馆特效影院2024年共放映影片60余部、5594场,服务公众1065367人次,较2023年增长4.4%,再居全国电影院观影人次之首。
甲流多发,个人该如何应对?
马艳良介绍,从症状看,甲流主要累及全身,最典型的症状是高热、全身肌肉酸痛。“目前,专门针对流感病毒的特效药物就是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能够快速起效阻止病毒复制,迅速缓解症状。
居民生活碳排放有何变化?科研人员分析了10年数据
针对不同地区的家庭能源利用模式差异,可以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以实现更加公平和有效的碳减排,有助于推动我国在碳排放双控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有效实践。
比亚迪30亿教育慈善基金启动,助力中国科教事业发展
12月30日,比亚迪在深圳总部举行了30亿教育慈善基金启动仪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与来自全国的35所高校代表及28所科技馆、博物馆代表共同启动比亚迪30亿教育慈善基金捐赠。
诗画情景剧《摘星星的人》以中国式浪漫创新演绎科学家精神
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
用技术守护北京中轴线 青少年在故宫话文化传承
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科普示范活动,2024年度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吸引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少年参与。28日,他们中的部分代表来到故宫,围绕“中轴之韵:科技与文化的交响”主题,在中轴线上话中轴、谈传承。
国际编号36171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刘徽星”
12月23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刘徽诞辰180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滨州市人民政府(刘徽故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举办“殊方同致数铸文明”展览启幕暨“刘徽星”命名仪式活动。
倾听青年声音 激发科研活力
近年来,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充分发挥团结联系广大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推进环境领域科技人才成长。
文明的烛火——中国科学文化探源活动走进河南
近日,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的“文明的烛火——中国科学文化探源河南行活动”在河南省举办。在为期3天活动中,专家组先后走进郑州和洛阳,深入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四个科学文化场所开展调研与交流。
现代人大脑为何比祖先大很多
结果令人震惊,植入脑容量较大灵长类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的小鼠,产生并消耗了更多能量。尽管人类和松鼠猴在进化上并非近亲,但携带其肠道微生物的小鼠却表现出相似的生物学特征。
探索AI赋能办公与科普传播的新机遇——学会服务365TALK品牌沙龙走进金山办公
11月28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指导,光明网主办的2024年第三期“2024年学会服务365TALK品牌沙龙第三期活动”在金山软件大厦举行。
珍·古道尔博士赴《北辰对话》叙生态教育的力量
11月30日,中国科技馆科学文化访谈节目《北辰对话》迎来了90岁高龄的珍·古道尔博士。《北辰对话》本期主题是“今天与未来:生态教育的力量”,由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担任召集人,央视主持人高博,国家动物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张劲硕,知名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与珍·古道尔博士共同探讨关于生态、关于希望的话题。
诺如病毒进入高发期 记住这5点早预防
诺如病毒,原名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感染,常表现为呕吐和腹泻,幼龄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以腹泻为主。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走进香港46所大中小学
活动期间,院士专家还参加了第二届“未来香江”国际科创教育论坛,与国内外人工智能和科学教育专家围绕“智慧未来—AI 创新与科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期,如何筑牢“防火墙”?
当前正值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时期,森林草原火险形势如何、如何针对性做好防范工作……记者就此采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
科学“减油”,为健康“加油”
阮光锋说,可以直接选用精炼的植物油,经过精炼后的植物油通常烟点较高,可以满足日常家庭烹调的多种场合需求,包括煎炸、爆炒等,不要买未精炼的各种土榨油。
世界气象组织:2024年或成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科技教育乡村行走进陕西宝鸡:点亮科学梦想,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由陕西省科协、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陕西省青少年科技交流中心、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和宝鸡市科协承办的2024年陕西省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在宝鸡市启动。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2024年年会在江苏南通开幕
11月7日,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2024年年会在江苏南通开幕。本届年会以“厚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基础”为主题,设置2场主旨报告、4场平行会议及5场专题论坛,号召自然科学博物馆自觉肩负起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群众基础的新使命,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以科技资源有效转化助力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推动实现2035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跟着节气游北京丨立冬:与冬日诗意邂逅
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的农事活动主要有:浇冬水、冬耕、积肥等。立冬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全国总决赛举办
10月22日至25日,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来自全国128家科技场馆及相关单位的1063名科技辅导员齐聚内蒙古科技馆,同台竞技、尽展风采。
全力打造“马连道中国数据街” 推进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
西城区着力推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示范区建设,将数字经济列为主导产业,把打造“马连道中国数据街”作为赢得未来的重要战略谋划,以“再造一条金融街”的规格力度、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坚定决心推动马连道中国数据街建设。2024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收入1017.3亿元,增速23.9%。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超过2300家。
推动数字经济成为核心区经济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东城区严格落实北京市数字经济建设工作要点,持续推进东城区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组团,加快“硅巷”建设,谋划布局以人工智能为重点的数字经济新业态。2024年上半年累计实现数字经济收入约1400亿元,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聚势赋能,让数字经济成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当前,北京市正在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通州区全力落实全市数字经济“一区一品”工作部署,立足区域禀赋优势,紧抓数字时代发展机遇,全力培育和壮大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中国科技馆开展“人机共创未来 · 智启AI新时代”人工智能主题活动
国科技馆携手科大讯飞于10月19日成功举办“人机共创未来·智启AI新时代”人工智能主题活动,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寓教于乐的活动,拓宽观众们的创新视野,提升人工智能科学素养。
零距离邂逅“人类健康守护者—实验动物”
10月15日,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主办,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十八里店分校承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华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莱艾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支持的主题为“科技科普志愿服务进校园零距离邂逅人类健康守护者——实验动物”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十八里店分校成功举办。
汇数字产业 建数智昌平
近年来,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昌平区致力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经济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关于共同开展2024开源创新榜评选发布活动的通知
开源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信息共享、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近年来,我国支持开源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开源技术在众多关键领域得到了更深入和广泛的应用,国内开源生态建设日益向好。
北京科学中心2024年第二批公开招聘劳务派遣人员公告
北京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北辰路9号院,位于北京中轴路沿线、安华桥西北角,是面向公众提供科普公共服务的大型科普场馆。中心主要负责举办各类科普展览展示,组织开展科普教育、科普实验等活动
第六届中国科普研学与旅游大会收官 科普研学联盟再次升级扩容
9月26日至9月28日,由科普研学联盟发起的的第六届中国科普研学与旅游大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举办。大会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主办,北京市科普文化促进会、中青旅博汇(北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等承办。
2024科普研学与旅游品牌评选结果揭晓
9月27日,第六届中国科普研学与旅游大会系列活动之一,2024科普研学与旅游品牌评选活动在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举办,国内科普研学知名专家、学者及科普研学与旅游机构汇聚于此,综合性大型科普场馆、稀缺独特资源科普基地、知名旅行社以及前沿科研机构代表先后登台领奖。
中国科技馆国庆特别活动 | 共和国第一根国旗杆背后的科学故事
在2024年国庆节到来之际,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北京市政总院、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于9月28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巨幕影院举办科学影迷亲子沙龙第53期——“树起一面旗成就新征程”国庆特别活动。
2024中国计算机学会工程师文化日在杭州举行
大会以“AIGC时代的工程师文化转型与技术创新”为核心主题,分为主论坛、CED大咖说、工程师脱口秀、五大分论坛和交流会等多个板块。
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落幕,“黑科技”亮点纷呈引热潮
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于9月15日至9月25日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中国科技馆举办。活动期间,共有66家单位/机构的87个展项参展,内容涵盖基础前沿研究、战略技术突破、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普、科学文化传承以及青年创新实践等多个方面。
一分钟回顾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精彩瞬间
2024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圆满落幕。这场由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等21个部门共同主办,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科普盛宴,不仅展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更激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探索热情。
创赢发展 投资未来丨北京将培育做强一批未来产业企业
9月26日,北京市2024年度“创赢发展 投资未来”未来产业创新项目首场路演活动在海淀区中关村展示中心启动。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北京工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北京银行、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承办。
健康生育观:守护“生命的火种”
在阮祥燕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照片格外醒目——她身着蓝色手术服怀抱一名新生儿,对着镜头深情微笑。正是这名女婴的降生,让她有了“冻存婴儿之母”的称呼。
探索科技奥秘 启迪科学梦想——蝌蚪五线谱助力北京学校“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开讲
9月25日,北京学校“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在校开讲。活动由蝌蚪五线谱、光明网提供支持,特别邀请了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服务副首席、高级工程师戴云伟作为开讲嘉宾,以“气象科学探秘”为主题,为北京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气象知识科普之旅。
北京亦庄加速形成数字经济新生态
当前,北京市正在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落实全市数字经济“一区一品”工作部署,聚焦自主创新、场景牵引、数据要素优化配置、政务数字化转型四大方面,加速形成数字经济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