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如果你喝酒上脸,为什么最好滴酒不沾?中国人胃癌发病率全球占比37%,和爱吃腊肉、咸鱼有多大关系?为什么人们口中常说的“趁热吃”反成健康杀手?
4月20日举行的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现场,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委员李治中抛出一个又一个“接地气”的问题,揭示肺癌、胃癌、食管癌等“中国特色癌症”背后的高危因素,这些真实案例和场景,瞬间抓住了听众的好奇心——原来癌症科普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藏在人们日常困惑中的科学解答。
会上,李治中结合自身癌症科普经验与课程实践,以“中国高发癌症预防”为题作主旨报告,通过数据解析肺癌、胃癌、食管癌等癌症的预防要点,以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场景化案例,将“科学防癌”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习惯,为中国高发癌症的防控策略提供了创新思路。
【内容要点总结】
一、中国高发癌症有哪些“特色”?哪些信号要警惕?
(一)甲状腺癌:50%发病率?
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占全球50%,但死亡率只占20%,面对甲状腺癌“虚高”之谜,可能存在过度诊断与治疗,需理性看待筛查结果。
(二)肺癌:40%烟草,40%肺癌
中国消耗全球40%的香烟,超过后29国总和。吸烟不仅伤肺,还会导致膀胱癌,有毒物质会在膀胱富集。
(三)胃癌:盐、咸鱼、幽门螺杆菌“三重威胁”
高盐饮食(如四川腊肉、韩国泡菜),世界卫生组织1类致癌物“中式咸鱼”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有胃癌史者,杀菌可降低73%风险)。
(四)食管癌:“烫、酒、烟”的三重暴击
热辣的四川火锅、滚烫的潮汕工夫茶,大于65℃的食品都是2A类致癌物。
任何酒都是1类致癌物,因为酒精会转化为1类致癌物乙醛,尤其“喝酒脸红者”,致癌风险更高。
二、预防高发癌症,有哪些科学建议?
癌症预防的核心逻辑是“避免对器官的长期慢性损伤”。结合中国高发癌症特点,可以总结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远离“器官慢性伤害”
1、避免慢性炎症与组织损伤
对任何一个器官的长期慢性损伤都是致癌因素。慢性感染一方面会导致炎症,增加患癌风险。另一方面会引起细胞的死亡,细胞死亡以后,细胞组织会再生、分裂,每一次分裂都可能产生致癌突变风险。
2、警惕“累加效应”
多种风险因素叠加会显著放大致癌风险,如容易引发食管癌的“烫+烟+酒”三重习惯,患癌风险较常人高5倍。
(二)生活习惯“避坑指南”
1、饮食牢记“三少”原则
少盐:少吃高盐腌制食品(“中式咸鱼”为1类致癌物)。
少烫:热食不超过65℃( >65℃食品都是2A类致癌物)。
少酒:任何酒精饮品均含1类致癌物乙醛,喝酒脸红者是“高危人群”,务必滴酒不沾。
2、“东亚特有”风险需警惕
乙醛脱氢酶缺陷:喝酒脸红基因(乙醛脱氢酶突变)是东亚人独有的,喝酒脸红是“预警信号”,需远离酒精。
防晒与维生素D平衡:中国女性普遍防晒意识强,降低了皮肤癌风险,但需适度晒太阳,预防维生素D缺乏。
数据显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高发特色癌症呈下降趋势。
【专家简介】
李治中,北京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委员会委员、菠萝因子创始人,长期致力于癌症科普与公益,曾开设大学通识课《癌症与社会》,著有《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等科普作品,以幽默通俗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科学防癌知识。
制作:林佳欣、王一帆(实习)、谭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