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首都科学讲堂第900期,专家限定“返场”话科普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首都科学讲堂第900期,专家限定“返场”话科普

来源:光明网2025-04-23 13:24

  “2007年,首都科学讲堂在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中诞生。18年来,讲堂共邀请近千名院士专家参与演讲、线上线下受众累计超2亿人次。”近日,“薪传玖佰科耀未来”——首都科学讲堂第900期特别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

首都科学讲堂第900期,专家限定“返场”话科普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农业大数据学报》数据编辑吕佳乐、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副秘书长鲜宁等专家学者,以及首都科技工作者、讲堂热心观众等20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活动。活动特邀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潘昕浓主持。

  18年来,讲堂见证了无数观众科学素质的提升,也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铁粉”。“我们惊喜地发现,这里每周六都会举办讲座,主题涵盖科学的方方面面,从前沿科技到生活奥秘,每一场都紧跟时代脉搏,而且主讲人都是来自各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当下,我们就一致认定,这就是培养我科学素养的绝佳之地。”活动现场,东城区前门小学四年级学生莫泽逸分享了自己与讲堂的“奇妙缘分”。从2023年邂逅,到每周六风雨无阻,认真听讲、记录笔记、积极互动,莫泽逸在讲堂中不仅收获了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更培养了创新思维,打开了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

  活动还邀请往期嘉宾惊喜“返场”,带来了主题分享。作为讲堂第840期嘉宾,陈征以“对新时代科普重点和难点的思考”为题进行了分享。陈征对现实生活中开展科普活动的供给端、需求端、渠道端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等方面给出了解决难点的思考。“科普的核心应从需求做起,发现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是重中之重;同时,应立足‘同等重要’撬动供给端,并抓住‘需求’和‘供给’,对渠道进行扶持、引导和监管。”陈征表示。

  讲堂第893期嘉宾吕佳乐则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内卷”,带来了“生态位”中的反内卷启示。“昆虫学者也害怕虫子”,吕佳乐的开场介绍迅速吸引了现场观众的注意力。紧接着,吕佳乐以“内卷”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作比喻,引出了“生态位”相关概念。“生态位用大白话来说可以理解成赛道,”吕佳乐介绍道。“而生态位分离法则指的就是为了生存的需要,物种演化出了无数的策略,并无限细分生态位。最终资源将被充分利用并容纳尽可能多的物种,同时还能把物种间的竞争降到最低。”其实,大自然给了我们答案。找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再寻找怎样的“生态位”或“赛道”,是否就是反内卷的破局思路呢?吕佳乐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5、4、3、2、1……”随着倒计时的结束,陈征、吕佳乐、王大鹏、鲜宁等四位嘉宾共同点亮“科学之光”,照亮讲堂未来的前行之路。讲堂将持续推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社会化传播,助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总是容易被“短平快”和情绪化的消息抢夺注意力。活动现场,围绕“流量时代,如何做好更受公众欢迎的科普”主题,陈征、吕佳乐、王大鹏、鲜宁等四位嘉宾进行了交流分享。

  陈征表示,短视频和深度视频,其实并不存在竞争关系,找到各自合适的赛道,才是发展之道。“短视频可以与深度科普视频合作,不要急于输出知识,而应勾起公众好奇,引导公众关注相关领域的深度知识解析。”陈征表示。

  “刷视频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看起来非常真的观点,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为它很有可能是假的。”王大鹏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不同领域的短视频,应持有求证精神,并在同一个生态圈里多方求证;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和辨别。

  吕佳乐则聚焦如何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在科普过程中应该保持与科普对象平等的态度,并不是仅以给小朋友具体的知识点为目标去开展科普,而是应该让他们大开眼界,并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方法论。”

  除了中小学生,大学生群体也是科普的重要对象之一。针对如何利用高校科普资源做好科普工作,鲜宁以北航为例分享了四方面的感受。“北航逐步建立了集科普活动、交流、体验于一体的协同性科普平台,并能做到用科研成果反哺科普;高校还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活动;此外,高校人才汇聚的特点也能做到持续面向公众输出高质量科普;同时,高校处于创新创造的氛围之下,非常适合开展科普创作。”

  首都科学讲堂由北京市科协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承办。2025年,首都科学讲堂继续高举首都科学文化旗帜,以北京科学中心为主阵地,广泛联动各方力量,结合前沿热点科技、重点展览展项,走进远郊区及大中小学校,走进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大科学文化新格局,打造首都科普亮眼“名片”,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雅娟)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