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读书仿佛少了道“生命体征”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不读书仿佛少了道“生命体征”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5-04-30 16:33

不读书仿佛少了道“生命体征”

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首席专家

  主持:宋庄

  您的读书大概分为几个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读书各有何特点?

  支修益:读书的习惯是从小就养成的。那时候真正适合青少年的文学作品和读物并不多,主要阅读的是小人书和画报,小人书文化内涵挺丰富的,文字通俗易懂,图片插图很有趣味,许多小人书还是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成长,我特别怀念那个时代。中学时代正值全国批“封资修”、批孔孟思想,搞“复课闹革命”。但是要做到批“三字经”,首先得读懂了看明白了才能“批”。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是那个“文化大革命”时代,老师教我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来读书,包括学批《三字经》《孔子》《孟子》等孔孟之道,我们班许多同学把《三字经》都能背下来,在“学与批”的过程中,我觉得其中许多内容都很有哲理。当然,那个时代读得最多的书是《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文选》,包括今天我们身上流淌的血液中、记忆中都有这些红色基因,我们是生长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接受的传统教育都是传递“正能量”的,我们真是一心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当然也影响到我后来当一名合格的胸外科医生。

  如果说中学时代是没有选择性地读书,大学时期是不是有自主性了?

  支修益:大学时代是一个养成读书习惯很关键的时期,尤其医科大学的各个课程,我们都必须死记硬背,背书占到读书的90%以上。我也是在大学阶段提高了读书的能力,提高了记忆能力。学习医学教材课程中的死记硬背已经占去了我们90%以上的读书时间,剩下的时间或者周末我用来读经典名著和当时流行的文艺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20世纪80年代,西风东渐,中外电影像《小花》《早春二月》《大浪淘沙》《火红的年代》《反击》《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鲜花盛开的村庄》等。书籍有《金光大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老人与海》等等,我都读了好几遍。我的读书体会是读书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就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大学时代是提升学习兴趣、增加知识面的最好时期,应该多读中外名著、多读书并养成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一定要提高读书质量,这样才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发展。

  学医是您自己的选择?有什么契机吗?

  支修益:我妈妈、我叔叔患有长期的慢性病,印象中我妈妈一天到晚总是吃药,从30多岁一直吃到84岁。我叔叔是肝硬化患者,在河北衡水做兽医,几十年来总是看病吃药。我四爷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做中外贸易生意,他告诉我说,在国外最好的职业就是医生和律师。我觉得做医生挺伟大,能够为患者和亲人解除病痛,这些都是我选择学医报考医科大学的因素。在42年的临床行医生涯中,我同诊疗过的许多患者和亲属成为好朋友,不乏各界的好朋友,在他们身上也学到了许多医学以外的知识。我认为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理工科学科,更是一门社会综合学科。当一个好医生,你首先就必须好好读好专业书籍,掌握好诊疗疾病的本领,更好地服务好患者。

  目前您担任多种学术职务、行政职务,出版了很多译著和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影响很大——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著书的? 从医多年,在医学领域建树丰厚,又有卓越的领导能力,但您婉拒了许多机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定力?

  支修益:我梦想着就是做一名好医生、做一名优秀的胸外科医生。大概30年前我就开始参与由北京胸科医院著名教授主编的针对基层医生肺癌诊疗方面专业书籍的编写工作,参编了第一本书《肺癌实用防治手册》。作为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主治医生,我知道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渴望看什么样的专业手册。这几十年参编了许多老专家老教授主编主译的书籍。自从我担任了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担任了十几个学协会、基金会的副会长和专委会主任委员,特别是担任了近30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20多年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和中国癌症基金会科普宣传部部长,组织全国肿瘤防治领域的科普专家编写肿瘤防治健康科普丛书,目前已经编写各种学术书籍和科普书籍近50册。

  我一直认为,学医的初衷就是要当一名好医生。这才刚干出一点小成绩来,算上进入“好医生”的队列了,突然要我必须辞去临床胸外科医生的职业,转行从事工作,真是接受不了,我曾先后5次谢绝了领导的从政安排,一直在胸外科医生的岗位上干到了今天。现在想来也觉得有一份愧意,“辜负”了各级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栽培。但我绝不后悔。我义无反顾地锁定了胸外科专业,专注于肺癌的临床诊疗,媒体曾经给我拍过一个专题片,标题就是《我这辈子跟肺癌“飙”上了》。唯一让我遗憾的,就是自从学医近50年来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对家人、对家庭我还是一直感觉愧疚的。

  您博闻强记,读书写作有什么样的方法或者技巧吗?

  支修益:您这个问题倒是勾起了我年轻时熬夜啃书的回忆。作为医学科研工作者,“博闻强记”背后其实有一套笨功夫——系统性笔记法。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在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抄写外文文献时,就养成了“三色笔分类法和部位标识记忆法”:红色记录突破性临床数据,蓝色标注基础研究机理,绿色提炼诊疗思维框架。这种结构化阅读方式,让我在后来整合多学科知识攻克肺癌时受益匪浅。

  到当代的阅读方式,我这老派学究也跟上了数字浪潮。我的电子书里存着近200本专业著作。最近我正在研究精准肺癌筛查和肿瘤微环境,通过几个人工智能检索工具和网络检索,半小时就能梳理出三十年来的相关数据理论演变。不过谈到知识传播,我倒有些忧心,目前我国科普图书平均定价48元,专业电子书也多在20元以上。去年我担任丛书主编的《健康中国“我”行动——癌症防治科普丛书》,坚持把纸质书价格压到39.8元,电子版仅9.9元,结果首次销量突破2万册。这说明不是患者和家属读者不愿读书,而是定价门槛阻碍了健康科普科学传播。建议出版界可以建立分级定价机制:基础科普书电子版不超过10元,专业书籍引入章节拆分购买模式。就像我们做靶向治疗要“精准用药”,知识传播也要“精准定价”。

  您有什么枕边书?专业书占您的藏书的比重最大吗?

  支修益:枕边常年摆着最新版《NCCN指南》和自编的《肺癌手术图谱》,睡前总要像查看监护仪数据般翻几页,否则总觉得少了道“生命体征”。若说我的藏书是幅CT影像,那专业典籍确实是占70%的“实性结节”。《Pearson胸外科学》《外科学》《肺癌分子图谱》和吴善方教授和廖美琳教授编写的《肺癌》,以及李厚文教授编写的《肺癌》等等,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也是跟着我辗转40年门诊室的“老战友”。

  王蒙先生的《这边风景》与乔羽先生的《难忘今宵》在我的书柜里并排而立,旁边还有维也纳爱乐的黑胶唱片图谱。当年住在文化部大院,乔老爷子常说“歌词要让人一听就记住”,这话被我化用在《“肺”话肺结节》书里,才有了“肺结节不是定时炸弹”这类流传甚广的比喻。

  《外科手术中的节奏美学》这本冷门小册子,是我用音乐节拍分析手术器械传递的随笔。肿瘤切除就像爵士乐即兴——既要遵循Oncology原则的固定和弦,又得在血管神经间舞出自由的切分音。这可算文艺与医学的“跨学科转移”。

  要说枕边书的新变化,现在除了《全面说肺癌》这类必备工具书,还常驻着王蒙老师新作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的声乐作品,以及黑鸭子组合的歌曲。凌晨工作结束入睡前,读几页文学大师的文字,听一首歌唱家的歌曲,就像给紧绷的神经做雾化吸入一样。有次把“文学是种止疼药”的感悟发在朋友圈,王蒙先生回复:“那医学该是永不落幕的史诗。”这大概就是我们跨界对话的默契。我还有一个笔记本,左边贴着1979年《柳叶刀》的肺癌论文剪报,右边粘着乔羽先生写给我的小诗:刀锋划过云雾,音符缝合创口。

  或许正是专业与文艺的“混合磨玻璃结节”,滋养了我科普写作中的那些比喻:把免疫治疗比作“体内交响乐团”,将肺康复训练称作“呼吸的芭蕾”。说到底,医学与文艺都在解读生命密码。当我在无影灯下为患者清扫淋巴时,何尝不是在谱写一首微观世界的叙事诗? 而那些枕边翻烂的专业典籍里,每个生存率提升的百分比,都该被谱写成献给生命的咏叹调啊。

  常常重温读过的书吗?反复重读的书有哪些?

  支修益:医学人文经典同样需要温故知新。《临床医学的诞生》这本医学哲学著作,在经历新冠疫情防控后重读,对“疾病的隐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恰似与历代医学先贤进行多学科会诊。我们专业领域最权威的专著《胸心外科学(英文版)》是我经常重读的书,既能熟记许多医学英语专业词汇,也有助于我作为胸外科医生和首席专家的教学查房。

  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时代的今天,经典重读的实际价值愈发凸显。我们开发的各种AI临床诊疗系统,正是通过深度学习百万次专家重读经典的标注轨迹,才建立起接近医学专家的临床推理能力。建议青年医生建立“三轨并进”的经典重读体系:基础医学典籍需要五年为一个周期循环复读,专科经典著作需要专科医生每间隔三年就要进行一次精研复读,而专业前沿文献则需每年都要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年度更新。这种认知代谢的良性循环和复读习惯,恰如细胞自噬机制,不断清除陈旧认知,再生出更精密的诊疗思维网络,对于每一位青年医生的成长进步都非常重要。当然我希望年轻医生要了解掌握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史,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动学科的进步与发展。

  对您来说,医生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支修益:作为深耕临床一线四十余载的医者,我对医生职业价值的理解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层面,医学于我是永不停歇的量子纠缠——每个肺癌患者都是激发知识跃迁和新技术新药物应用的观测者,每次救治都是临床经验的叠加态坍缩。而这份职业最深邃的魅力,在于我们既是生命密码的破译者,更是人间温情的拓扑学家,在四维时空里为每个生命找到最优的临床路径。

  如果可以带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支修益:作为临床医学家,我在极端生存场景下的选择折射出独特的专业思维范式。若受限于纸质载体,我的“无人岛生存三级诊疗体系”将这样构建:第一级:生命维持系统——《西氏内科学》(纸质精要版)。这部医学界的“量子计算机”将成为岛上的移动急救舱;第二级:生态适配系统——《我们为什么生病》(进化医学视角)。这本达尔文医学经典是构建生存生态圈的基因解码器;第三级:应急创造系统——《格氏解剖学图谱》(防水特种纸版),这本三维解剖圣典将转型为生存工具箱。

  假设策划宴会,可以邀请在世或已故医生出席,您会邀请谁?

  支修益:我肯定会为了学科发展,邀请以胸外科为主体的医生,还有胸外科医生喜欢的社会知名人士,无论是知名演员、艺术家、著名作家还是奥运冠军。让医生们增加一些文艺细胞,让大众掌握一些医学知识,认识一些作为健康保护神的医生。我们要让所有的参与者都有收获,这是我办任何活动的宗旨。

  《中华读书报》(2025年04月09日 03版)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地迎来“五一”假期出行高峰

  • 坚守岗位的劳动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