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蛇咬、虫蜇……如何应对常见动物伤害?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蛇咬、虫蜇……如何应对常见动物伤害?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6-06 09:08

  北京市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赵斌——

  蛇咬、虫蜇……如何应对常见动物伤害?

  我国常见的10种毒蛇。受访者供图

  6月3日,游客李先生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家人在海南三亚旅游期间被蛇咬伤,经两家医院接力救治后,于6月2日清晨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对此,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已第一时间成立调查组。目前,调查组联合省级专家组正加紧开展调查处理工作。等待更多信息披露的同时,很多网友表达了对蛇咬伤为代表的动物伤害的担忧,不知该如何处理。

  常见动物伤害包括蛇咬伤、昆虫蜇伤和宠物咬伤,如何认识与应对?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赵斌。“对不同的动物伤害有不同的处置方法,专业性很强。”他说,“动物伤害的第一时间都在院外,医务人员不在现场是大概率事件,这就需要非医学专业的人员学一些专业的动物伤害的救治技术开展自救。”

  每年10万—30万人被毒蛇咬伤

  每年5至8月是蛇类活动高峰期。被蛇咬了怎么应对?

  “蛇咬伤是常见的动物致伤疾病。”赵斌说,无毒蛇咬伤主要造成局部损伤,毒蛇咬伤则会造成一种急性全身中毒性疾病,这是毒液从伤口进入人体内而引起的。

  赵斌表示,由于毒蛇咬伤发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救治,蛇毒可迅速在体内扩散而影响机体多器官功能,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粗略估计,我国每年的蛇咬伤病例达数百万,毒蛇咬伤为10万—30万人,70%以上是青壮年,病死率约为5%,蛇咬伤致残而影响劳动生产者高达25%—30%,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700多种,其中有毒蛇600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195种。在我国各省份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以及西南各省份。我国常见的十种毒蛇分别为:五步蛇、蝰蛇、蝮蛇、眼镜蛇、银环蛇、烙铁头蛇、竹叶青、眼镜王蛇、金环蛇、青环海蛇。

  被毒蛇咬了是怎么发病的?

  关于毒蛇的发病机制,赵斌表示,有四种,分别为:血液毒、神经毒、细胞毒、混合毒。

  血液毒指的是,蛇毒蛋白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血管壁,破坏血管壁的有关结构,诱导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的释放,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导致出血。蛇毒溶血因子可直接作用于血细胞膜,使其渗透性和脆性增加。

  “神经毒素主要为α-神经毒素(α-neurotoxin,α-NT)和β-神经毒素(β-neurotoxin,β–NT),分别作用于运动终板(突触后)的乙酰胆碱受体和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α-NT竞争胆碱受体,β-NT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再抑制其合成,均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从而引起神经肌肉弛缓性麻痹。”赵斌说,“最常见的此类毒蛇有银环蛇、海蛇、金环蛇。”

  至于细胞毒,赵斌介绍,蛇毒中的透明质酸酶可使伤口局部组织透明质酸解聚、细胞间质溶解和组织通透性增大,除产生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外,还促使蛇毒毒素更易于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此外,蛇毒中的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和组织,同时释放组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心脏毒素(或称为膜毒素、肌肉毒素、眼镜蛇胺等)则会引起细胞破坏、组织坏死,轻者局部肿胀、皮肤软组织坏死,严重者出现大片坏死,可深达肌肉筋膜和骨膜,导致患肢残废,还可直接引起心肌损害,甚至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混合毒就是上述三种毒的叠加。

  4种蛇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关于蛇咬伤的常见症状,分无毒蛇和有毒蛇两种。

  “无毒蛇咬伤部位可见两排小锯齿状的牙痕,伴有轻微的疼痛和(或)出血,数分钟出血可自行停止,疼痛渐渐消失,局部无明显肿胀、坏死。”赵斌说,“全身症状不明显,可表现为轻度头晕、恶心、心悸、乏力等,部分患者会出现全身过敏表现。”

  而有毒蛇咬伤依据其蛇毒种类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赵斌介绍,按蛇毒的毒素类型,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四类。

  血液毒。此类蛇毒成分复杂,包含出血毒素、凝血毒素以及抗凝血毒素,具有多方面的毒性作用,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为咬伤创口出血不止,肢体肿胀,皮下出血、瘀斑,并可出现血疱、水疱,伤口剧痛难忍。全身表现为各部位出血,如鼻腔、牙龈、尿道、消化道,甚至颅内可出现出血;血管内溶血时有黄疸、酱油样尿,严重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除全身出血外,还会出现皮肤潮冷、口渴、脉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神经毒表现为咬伤创口发麻,疼痛不明显,无明显渗出,常常被忽视。早期症状轻微,1—4小时后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流涎、视物模糊、眼睑下垂、语言不清、肢体软瘫、张口与吞咽困难,引起呼吸肌麻痹,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甚至自主呼吸停止。

  细胞毒可导致肢体肿胀、溃烂、坏死,可继发心肌损害、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混合毒可表现两种及两种以上毒素引起的症状,如眼镜王蛇咬伤以神经毒素表现为主,合并细胞毒素表现;五步蛇咬伤以血液毒素和细胞毒素表现为主。

  只要被蛇咬伤,都应按毒蛇咬伤处理

  “没有经验的人很难立即分辨是毒蛇还是无毒蛇咬伤。因此,只要被蛇咬伤,都应按毒蛇咬伤处理。尽快呼叫救护车。让患者休息,不要活动,以免加速毒液吸收。”赵斌说。

  赵斌表示,绑扎的目的仅在于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入心,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与止血的目的不同,故绑扎无需过紧,松紧度掌握在能够使被绑扎的肢体下部(即远端)动脉搏动稍微减弱为宜。

  赵斌提醒,不要切开或挤压伤口,也不要吸吮伤口。最好记录蛇的颜色、花纹、长度、头部形状等,或在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蛇打死送到医院,帮助医生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动物也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一般动物在大自然的生存中,出于保护自身的原则,会遵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赵斌说,动物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

  处置昆虫蜇伤,先看伤口有无毒刺

  常见的昆虫蜇伤主要有蜂蜇伤、蝎蜇伤。

  据赵斌介绍,蜂蜇伤是因蜂尾部毒针刺入人体皮肤,并将毒腺中的毒液注入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它是一种生物性损伤。我国常见的蜇人蜂有蜜蜂、黄蜂、马蜂。蜜蜂刺入人体后将毒刺留于刺伤处;其他蜂类大多将毒刺缩回,可继续刺入,偶尔也留下毒刺。

  关于蜂蜇伤的常见症状,赵斌表示,局部有剧烈刺疼、灼热红肿,严重出现水疱或淤血,皮肤变色,甚至坏死。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黄蜂蜇伤还可以发生溶血。

  蝎蜇伤是因蝎子尾部末节有一根弯形呈钩状的毒刺与毒腺相连通,人若被蝎刺伤,其毒液注入人体,对人的局部和全身均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全世界蝎子有几百种,我国主要有全蝎和东北蝎。它们滋生于热带和亚热带。

  “蝎子蜇伤以手足多见。蜇伤处皮肤红肿,中间可见蜇伤斑点,内有钩形毒刺,严重时引起局部水疱,甚至坏死,同时可伴有蜇伤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赵斌说,“轻者没有全身症状,重者蜇伤1—2小时后,会出现头昏、头疼、流涎、流泪、视物模糊,甚至发生抽搐、休克和昏迷。”

  对于昆虫蜇伤的现场救护方法,赵斌介绍,首先检查有无毒刺或毒囊残留在皮肤内,发现毒刺要尽快取出,最好用针挑出,不要用镊子夹出,以防夹刺时将毒囊内毒液挤入体内。

  用肥皂水充分清洗患者伤处。其次,冷敷患者伤口,以延缓毒液吸收,减轻肿胀和疼痛。最后,尽快送到医院救治或呼叫救护车。

  清洗伤口,阻止和减少毒素的吸收是救治的核心

  随着养宠物的人群越来越庞大,人们既享受到了与宠物和谐相处的快乐,也可能遭遇意外的宠物咬伤。

  赵斌表示,家养宠物狗、猫的唾液中常带有狂犬病毒和细菌,人被狗、猫咬破皮肤后有被狂犬病毒感染的可能。而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致死率达100%。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每年全球狂犬病病例约5.5万人,其中80%发生在亚洲,大约50%是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

  据赵斌介绍,狂犬病患者的伤口会出现疼痛、红肿。如果感染狂犬病毒,患者数天至数个月后可能出现烦躁、惶恐不安、牙关紧闭、怕光怕水等狂犬病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

  “一旦被宠物咬伤,应立即用清水和肥皂彻底冲洗伤口,把伤口内的血液和动物的唾液清洗干净,冲洗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如果伤口很大,软组织损伤严重,则不可冲洗过度,防止引发大出血。”赵斌说,若是开放伤口,不要包扎,并尽快把患者送到医院治疗,及时注射狂犬病疫苗及破伤风抗毒素。

  最后,赵斌提醒,清洗伤口,阻止和减少毒素的吸收是救治的核心。而救治的最低期望值,是不要给伤者带来二次伤害,包括对伤者的身体和心理。边救治,边联系有能力接收伤者下一步治疗的医院,不要盲目送医。(记者熊建)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