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8日,“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在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行。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16位历届大奖获得者齐聚,围绕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学术报告与跨界对话,为公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科学盛宴。
未来科学大奖是由民间公益组织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发起,北京怀柔未来论坛科技发展中心协办颁发的科学奖项,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表彰在中国(包括港澳台)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2016年以来,这项科学家与企业家合力推动的评奖活动共遴选出39位获奖者,嘉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原创突破。
生命科学专场:聚焦前沿,展望未来
在“塑造未来生物学 - 生命科学专场研讨会”中,众多顶尖学者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展开深入探讨。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管坤良认为,肿瘤早期诊断有望通过分子水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未来可能实现从致死病到慢性病的转变。肿瘤免疫治疗需从单靶点向多靶点并结合细胞治疗转变,同时应加强对肿瘤转移机制的基础研究。
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主任、2018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李家洋表示,智能育种能大幅缩短育种周期,从传统8 - 10年缩短至3 - 5年,但面临决定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型与表型数字化的解析、适配与重构的挑战。同时,需构建环境与基因互作适配的数据库,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物技术实现高效育种。
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施一公表示,AI技术如AlphaFold颠覆了传统生物学研究模式,可从三维结构倒推生物学功能,这是人工智能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要拥抱AI,用好AI,同时打好基础,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跨学科合作。
物理专场:量子、超导、核聚变成焦点
“未来已来:量子、超导、核聚变 - 物理专场研讨会”汇聚了物理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对未来物理发展方向各有见解。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2021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张杰表示,物理学作为科学体系的基石,着重训练的是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渴望拥抱未来的年轻人而言,扎实学好物理知识至关重要。他表示,2022年美国实现核聚变输出能量大于激光输入能量是人类迈进核聚变时代的重要里程碑事件,预计 20 年内聚变能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薛其坤认为,未来20年,有可能会实现受控核聚变。如果实现,这将会永久性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为工业革命提供强大支撑。而未来 50 年,室温超导若能实现,将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重大变革。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推动人工智能计算方式和算力发生重大改变。同时,学科交叉至关重要,“More is different”的理念值得倡导,他鼓励年轻人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神奇的自然界,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表示,未来20年,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融合将成为重塑人类文明的关键方向。对于未来50年,年轻人应选择自己热爱且能吸引自己的研究方向,因为只有热爱才能持之以恒。在量子计算领域,目前超导量子计算相对更具优势,但未来可能是光和超导结合的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2016-2018),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Program Committee联席主席丁洪表示,从未来时间维度看,20年内最具颠覆性的当属通用量子计算机。未来50年则要聚焦 AI for Science。在科研设施方面,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与量子计算等领域紧密相连,可用于调控拓扑能带、验证高温超导机理等。同时,大科学装置产生海量数据,借助 AI 挖掘,有望推翻现有理论或发现全新物理规律,推动科学不断进步。
化学专场:助力生活,回应热点
“化学助力美好生活 - 化学专场研讨会”中,学者们围绕化学领域的关键议题展开讨论,并回应了网络热点观点。
四川大学教授、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Program Committee委员冯小明在对话中强调科学为人类和健康服务,要解决科学问题。他指出化学是中心实用、创造物质的学科,实用且有创新价值。希望更多年轻人投入化学领域的学习,未来将有广阔的发展场景。
南开大学教授、2018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周其林表示,不对称催化用手性催化剂产出单一镜像异构体,虽取得成就,但高效高选择性方法和催化剂仍稀缺。他认为诺贝尔奖仍有可能青睐该领域,但做研究不应只盯着诺奖,要解决科学问题,保持好奇心探索“天坑”中的无限风光。
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副校长邓力表示,不对称催化未来要开发新活性和选择性,创造全新反应。该领域因高标准而常青,若在人体细胞内有控制做化学的催化剂有突破,或成为有可能得诺奖的新兴领域。化学前景广阔,学生们要具有批判性思考,向创新学者学习才会站在时代的前沿。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高毅勤谈到,化学是实验学科,理论化学从定性走向定量很重要,能助力化学优化。物理化学规律对理解生命过程不可或缺。每个专业都有冷热周期,当一个人选择热爱的专业坚持下去,“天坑”也可以变成“天堂”。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夏幼南表示,纳米材料因尺寸效应有独特性能,在催化、光学、磁性等方面有应用,目前挑战是提高合成精确度。在他看来,化学是基础科学,学好化学可以选择与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领域进行交叉学习与应用,将产生更为广阔的学术前景。
数学专场:回顾与展望,关注交叉
“数学的未来十年 - 数学专场研讨会”中,学者们围绕“过去十年数学进展与华人贡献”“未来十年中国数学发展期望”“人工智能与数学”等话题展开探讨。
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2017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许晨阳教授表示,数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和逻辑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悄然塑造着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数学的未来十年”将聚焦前沿数学的演进路径,思考基础研究如何驱动技术革新、启发跨学科突破,并在未来持续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田刚表示,近二十年来,华人数学家在国际数学界的影响力与贡献持续提升。他勉励年轻学者一定要有自信,勇于挑战前沿问题,为中国建设世界数学强国贡献力量。
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24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孙斌勇表示,华人近年在李群表示论领域贡献诸多。他建议数学专业的学生要花一半时间学其他领域知识,以拓宽数学应用。
山东大学教授、2020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彭实戈介绍了他于1997年发现和创立的非线性期望,称关于这个研究问题的探索是令人愉悦的过程。他此前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领域的研究使他发现了利用期望的非线性来精准地控制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这无疑是解决现实世界的量化不确定性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计算机科学专场:安全护航AI未来
“安全护航AI未来 - 计算机科学专场研讨会”聚焦AI安全等关键话题。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2019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王小云表示,AI快速发展且深度应用于诸多领域,其安全性将成为未来发展核心基石。构建安全可控AI系统、守护隐私与核心安全等问题,需要工程技术创新,也需要基础科学、系统设计与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
在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博世机器学习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朱军看来,中国优势在于应用场景多且复杂,能牵引加速安全研究,AI的理论进展整体上落后于实际应用,亟须加强。在人才培养上,要梳理安全基础课程,加强密码学教学;科研环节应加强校企合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李舟军表示,传统网络安全与AI安全的交叉融合可双向赋能,既可促进网络安全技术的智能化,提升其威胁感知能力,实现主动拦截与攻击溯源,又有助于提高AI系统的安全性与可信性。但这种融合亦可带来 AI 武器化等潜在风险升级。目前AI人才培养面临师资缺乏、经费与实验条件不足等问题,可通过更新教材、加强师资、打通产学研环节来弥补以上不足。
据悉,次日,“科学点燃青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举行。冯小明、许晨阳两位教授通过生动有趣的演讲,向青少年们分享了他们的求学故事与科研经历,并在互动环节解答了青少年的疑问,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宋雅娟 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