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模型驱动的AIGC技术为科普内容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范式,引发了科普传播生态的深刻变迁。7月1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指导、光明网主办的2025年学会服务365TALK沙龙活动第一场《AI赋能内容创新与传播》在京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科教影视协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照明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13家全国学会代表参与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主题参观与特邀分享两个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余梦珑博士后作题为《AI赋能内容创新与传播》的分享。
在《AI赋能内容创新与传播》主题分享中,余梦珑首先介绍了DeepSeek大模型的应用原理,相比一般侧重于语言生成、上下文理解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非推理大模型,DeepSeek作为推理大模型能够在传统的大语言模型基础上,强化推理、逻辑分析和决策能力。在此基础上,余梦珑指出使用DeepSeek时的思维方式应实现从“下达指令”到“表达需求”的转变。
余梦珑认为,应以“人机共生”而非替代的心态应对AI技术的变革,人工智能与人类在内容创作中应协同合作,通过初始生成、交互筛选和主观优化三个层次构建动态循环的创作流程,以提升内容生成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在讲座中,她列举了语用意图分析(PIA)、主题聚焦机制(TFM)、细节增强策略(DES)等多种具备可操作性的提示语设计思路,为学会代表梳理了微博、小红书等多种不同媒体平台的内容调性与使用大模型进行提示语设计的侧重点。余梦珑指出,在人机共生时代背景下,应培养以下四种能力:培养“AI思维”,理解不同AI的能力边界和最佳应用场景;发展“整合力”,将AI能力与人类洞察有机结合;提升“引导力”,引导AI完成任务;强化“判断力”:对AI输出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做出评估。
讲座系统化拆解了AI工具从入门到精通的路径,为高效利用DeepSeek等模型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参会学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活动系统剖析了技术实践案例,为学会开展智能化科普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各学会构建新一代智能型、互动型、精准化传播体系筑牢了根基。
在展厅环节中,学会代表参观了光明日报-光明网人工智能新闻信息重点实验室,学会代表们对政务服务中文稿生产的全流程、全媒体传播与检测平台、舆情服务、智慧媒体审校与风控系统等探索成果有了进一步了解。代表们在现场表示,此次参观为学会今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新思路,有助于学会提升自身在相关领域的服务能力与影响力。
记者:乐通 郎美棋(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