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脑子得病,因为太“脏”?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脑子得病,因为太“脏”?

来源:文汇报2025-04-11 09:28

  ■赵禹皓/编译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受到血脑屏障严密防护的人类大脑是一个无菌环境。然而,最新研究揭示,这里并非一片“净土”,其中充满了细菌、病毒和真菌。

  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颠覆了传统认知,还可能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更值得关注的是,抗生素和常见疫苗等现有疗法已在相关研究中展现出潜在疗效,为人类应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策略。

  病原体“入脑”:直面进化的挑战

  过去20年间,科学家逐渐认识到,人体并非无菌环境,微生物无处不在——微生物群不仅深刻影响肠道健康,还可能参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展。例如,某些微生物会促使动脉斑块形成,引发心脏病。甚至有证据表明,细菌群落与肿瘤生长有关。

  然而,长期以来,“大脑中存在微生物”的猜想一直被视为证据不足。因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拥有血脑屏障,这一特殊结构被认为能够有效过滤掉所有可能损伤神经元的病原体。此外,大脑还拥有专门的免疫系统,其中的小胶质细胞如同巡逻兵,会随时清除任何潜在入侵者。虽然某些病毒和细菌确实能突破如此严密的防线,引发脑炎等严重症状,但这通常极为罕见。因此,科学界普遍认为,大脑并不具备稳定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几年前,这一观念开始改变。当学生提出“大脑可能存在微生物组”的设想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克里斯托弗·林克最初对此嗤之以鼻。但事后查阅文献时,他却惊讶地发现,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远比想象中丰富,而且大脑微生物可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露丝·伊茨哈基就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死后脑组织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其中普遍存在单纯疱疹病毒——这种病毒正是导致唇疱疹的病原体。此后,研究人员陆续发现,导致牙周病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在痴呆患者的大脑中同样普遍存在。这些发现最初遭到了广泛质疑:有人认为相关检测结果可能源于样本污染;也有人推测,这些微生物是在疾病晚期才进入大脑的。

  2010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故科学家罗伯特·莫伊尔团队的研究为这一领域带来了突破性进展。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莫伊尔团队发现,β-淀粉样蛋白反而可能在“保卫大脑”——它能诱捕并杀死病原体。

  更重要的是,这种蛋白质不仅存在于人类大脑,还广泛分布于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这暗示着病原体入侵可能是大脑进化过程中一直面临的挑战。这一发现使科学界开始重新审视微生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新突破口出现:疫苗或可抗痴呆

  随着研究的深入,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微生物学家理查德·莱斯提出了一种假设——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微生物负荷可能会逐渐增加,从而导致痴呆的发生。年轻时,免疫系统能有效阻止微生物进入神经组织,但随着免疫系统衰老,某些微生物可能会突破“防线”,并在大脑中积累。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或许是大脑在长期抵御这些微生物的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

  微生物如何进入大脑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莱斯提出了几种可能路径:一些微生物可能借助巨噬细胞作为“特洛伊木马”,将之感染后,再随之渗透入脑;另一些微生物可能通过酶的作用破坏血脑屏障,制造微小裂口进入大脑;还有的可能沿着鼻腔或口腔的神经通道直接进入大脑。

  此外,研究还发现,大脑微生物组的部分成分与肠道微生物组相似,这暗示某些微生物可能源于肠道。实验表明,在小鼠模型中,白色念珠菌等病原体可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并最终突破大脑屏障。

  不过,英国四方生物科学研究所的艾米·帕克指出,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肠道菌群失衡的小鼠体内,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通常能抑制真菌的扩散。然而,研究人员仍在痴呆患者的大脑中检测到了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隐球菌等微生物,尽管它们的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还有研究表明,大脑微生物组的组成可能随着脑疾病的进程而改变。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杰弗里·拉皮德斯团队对32份死后脑组织(其中一半来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了检测,发现不同微生物组合可能与疾病的不同阶段相关。例如,健康人群的大脑中更常见丛毛菌属,阿尔茨海默病晚期患者则以甲基杆菌和痤疮丙酸杆菌为主。研究人员推测,不同菌群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具有神经毒性,从而影响疾病进程。

  尽管目前尚无法确认大脑微生物组是否直接引发阿尔茨海默病,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微生物可能是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部分原因。例如,与帕金森病相关的α-突触核蛋白也被发现具有抗菌作用,而缺乏这种蛋白的小鼠对脑部感染更为敏感。

  如果这些研究确凿,那么针对微生物的治疗方法可能会成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突破口。例如卡介苗、流感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等已知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疫苗,也被发现与痴呆风险下降相关。这一系列研究表明,大脑微生物组的调控或许能够成为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策略。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