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困扰全球约14%人口,便秘何“解”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困扰全球约14%人口,便秘何“解”

来源:文汇报2025-05-14 17:23

  ■邵叶波

  便秘,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愈发常见的健康问题,其实质远比字面意思复杂得多。它不仅关乎排便次数的减少和体感上的不适,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程度。当这些区域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诸如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习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就会导致排便困难、排便量减少、排便次数降低。通常情况下,便秘可界定为:每周少于3次,以及排便后的不尽感等一系列症状的出现。

  便秘的病程若迁延不愈超过六个月,则会进一步被诊断为慢性便秘,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在深入探讨便秘的本质以及防治方法时,我们先来看一则数据: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4%的人口受到便秘困扰,在老年人群体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0%以上。换言之,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患者因便秘而遭受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折磨。

  “出口”有问题,从“进口”想想办法

  先来说说,有没有办法预防便秘?

  “出口”有问题,从“进口”想想办法。那就是增加合理饮食。

  什么叫合理饮食?我们的建议是多吃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被誉为肠道的“清道夫”,它能有效增加粪便体积,软化粪便,促进肠道蠕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摄入五谷杂粮(如燕麦、糙米)、蔬菜(如菠菜、芹菜、胡萝卜)、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草莓)。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能为我们的肠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要喝水,喝足够的水。水分是维持肠道正常功能不可或缺的元素。每日饮水量应达到约2000毫升,尤其是在清晨空腹时,饮用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能有效刺激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发生。

  此外,避免过度饮用含糖饮料和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说到吃,还有一条,要适当摄入脂肪。适量的植物脂肪摄入对肠道健康很重要。香油、豆油等植物油以及核桃、芝麻等富含植物脂肪的食物,能润滑肠道,帮助粪便顺利排出。但要注意的是,过量摄入脂肪会带来其他健康问题,因此应保持适量摄入。

  说完吃,再来说说生活习惯问题。

  医生会建议“定时排便”,因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对预防便秘至关重要。特别是早餐后,利用“胃-结肠反射”这个生理现象,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此外,避免在排便时玩手机、看书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以免干扰正常的排便过程。

  日常生活中还要避免久坐。久坐不动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增加便秘风险。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瑜伽,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

  精神因素对肠道健康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有助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当遇到压力时,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对肠道的负面影响。

  此外,自我腹部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便秘预防方法。选择仰卧位,以手掌为中心,适当加压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约10分钟。这种按摩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和排便。

  从药物到手术,多种方法重塑生活习惯

  一旦便秘了,从轻度到重度,如何治疗?

  如果是轻度便秘,建议从生活方式调整做起。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对维持肠道健康很重要。因为睡眠不足会干扰正常的生理节律和代谢过程,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在饮食方面,除了继续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外,还应注意减少辛辣和油腻食物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加重肠道负担,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建议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

  另外,散步、慢跑等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有助缓解便秘症状。要注意的是,运动应量力而行,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无法改善便秘症状或症状较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

  益生菌:近年来,益生菌在治疗便秘方面逐渐受到关注。益生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蠕动和分泌,从而改善便秘症状。对于因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便秘患者来说,益生菌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缓泻剂: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肠道内的水分和软化粪便来帮助排便。常用的缓泻剂包括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等。它们通常较为温和,适合长期便秘或慢性便秘的患者使用。但请注意,长期使用缓泻剂可能会产生依赖性,因此在使用时应遵循医嘱。

  中药:中药在治疗便秘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一些中药如大黄、番泻叶等具有泻下作用,能帮助患者排便。但请注意,中药的使用也应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避免盲目使用或滥用。

  刺激性泻药:这类药物通过刺激肠道黏膜来增加肠道蠕动和分泌,从而促进排便。但刺激性泻药通常副作用较大,如腹痛、腹部不适等,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和依赖性。因此,在使用时应格外小心,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对部分难治性便秘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可能效果不佳。此时,可以考虑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或手术治疗等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法。

  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通过电子仪器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和姿势的治疗方法。通过生物反馈训练,患者可以学会如何控制肠道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从而改善肠道功能并缓解便秘症状。

  对因器质性病变(如肠道狭窄、肠道梗阻)导致的便秘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病变组织,恢复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彻底治愈便秘。但请注意,手术治疗有风险,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慎重选择和开展。

  总之,便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当然,解决这一难言之隐的过程中,也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重塑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医生)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