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这样用空调,清凉不伤身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这样用空调,清凉不伤身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25 10:03

  7月22日,进入大暑节气。炎炎夏日,暑气蒸腾,空调成了人们避暑的“神器”。如何既享受这份清凉,又避免使用空调带来的健康隐患?

  空调温度调几许?过高过低均不宜

  “从中医理论出发,并不提倡长期使用空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杨宇飞解释,夏季人体毛孔开放、阳气向外发散,呈现“外层活跃、内里偏虚”的状态。此时空调冷气易使寒邪侵入,可能阻碍阳气的正常发散,但结合现代生活实际,高温天气下合理使用空调并无不可。

  “一般来说,夏季室内公共场所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摄氏度,这个数值综合了人体健康、舒适度和节能等多重因素,家庭也可以参考使用。”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龚晓杰解释,人体是恒温动物,即使安静坐着,内脏运作也会产生热量,需要通过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如果空调温度过低,身体就会启动自我保护反应——血管收缩、肌肉紧绷,可能引发身体不适;若温度过高,又会影响散热,导致闷热难耐、出汗不止。综合来看,24摄氏度至28摄氏度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且能根据人群灵活调整:青壮年群体代谢旺盛、怕热,可调至24摄氏度至26摄氏度;老年人代谢率低、活动相对少,对冷刺激敏感,27摄氏度至28摄氏度更舒适;不同年龄的儿童体温调节能力有差异,要多留意体温和出汗情况,适当调整。总之,保持“微凉无汗”的状态是最佳的。

  睡眠时的温度设置也有学问。“人睡着后,活动减少,代谢率下降,产热减少,室内温度不宜过低。”龚晓杰说,此时温度可以比白天高1摄氏度至2摄氏度,比如白天26摄氏度,夜间可调至27摄氏度至28摄氏度,既能保持清凉,又不会因寒冷干扰深睡眠,尤其要避免空调直吹头部或身体。

  空调病从何而起?密闭环境致病机

  烈日当空,许多人一踏入室内便急着把空调温度调低,只想尽快感受清凉。这样做妥当吗?

  “如果室内外温差太大,身体一会儿冷一会儿热,血管频繁收缩扩张,人很容易不舒服。虽然没有绝对的‘安全温差’,但控制在10摄氏度以内会更加稳妥。”龚晓杰举例说,室外38摄氏度时,室内可设置26至28摄氏度,温差控制在10摄氏度以内,身体能更好地适应。

  除了调整温度,湿度也是影响体感的关键因素。“在相同的设定温度下,适当降低湿度,体感会更清爽。”龚晓杰介绍,人体比较舒适的湿度在40%至60%,这和春秋季自然状态下的体感接近,夏季湿度过高(高于60%)时,人会感觉黏腻闷热,影响排汗、容易中暑,还可能滋生霉菌、螨虫。空调降温的同时会降低室内湿度,湿度过低(低于40%),空气会变得干燥,导致身体水分流失加快,呼吸道黏膜容易变得干燥受损,降低其防御功能,可能出现嗓子干、鼻子痒甚至流鼻血等现象,还会让人更易感冒。

  杨宇飞介绍,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是高温下剧烈活动导致的中暑,主要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全身乏力,伴有明显口渴和大量出汗;而阴暑是过度贪凉导致寒湿邪气内侵,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气机紊乱,其症状包括头痛无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长期对着空调吹,容易诱发阴暑。例如,有人吹整夜空调后,晨起出现咽痛、口渴,就是典型的“寒包火”症状,即寒邪阻滞于体表,内热无法发散。

  “中医养生主张夏季应顺应节气特点,让阳气自然发散,适当出汗,不建议长期使用空调。”杨宇飞表示,但若遇持续高温天气,中暑风险较高,或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等散热功能较弱的人群,还是要合理使用空调。

  此外,龚晓杰提醒,无论是空调还是加湿器等电器,都需要定期清洗滤网,必要时请专业人员进行深度清洁,以减少健康隐患。

  长期关窗开空调,房间里的空气会越来越浑浊,这是“空调病”的重要诱因。“其实,医学上并没有‘空调病’这种说法,这是人们对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引发不适的统称。长期处在这种密闭环境中,二氧化碳和病菌会越积越多,可能让人头晕、胸闷、没力气。”龚晓杰建议,每天至少开窗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既能换进新鲜空气,又不会让室温大幅波动。

  高温天气下,冰镇西瓜、冰淇淋等冷饮冷食很受欢迎。一口咬下去,冰爽清甜,瞬间驱散燥热。然而,不少人认为“贪凉易腹泻”“常喝冰水伤胃”,这类观点有道理吗?

  “这类观点在中西医理论中都能找到支持。”杨宇飞说,夏季气温高,胃肠道致病菌繁殖活跃,本身就是消化道疾病高发期。从中医角度看,夏季人体阳气向外发散,脾胃阳气相对偏弱,如同“内里火力不足”,此时若大量摄入寒凉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就像给“小火炉”浇冷水,容易引发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

  “不过,在空调房内消暑并非完全不能接触凉食,关键在于选择天然食材并控制摄入量。”杨宇飞介绍,北方的绿豆汤、南方的凉茶,本身就有清热解暑的功效;西瓜、黄瓜等应季瓜果在常温下食用,既能补水,又不会给脾胃添负担。相比之下,冰棍、雪糕这类人工冷冻食品,寒气更重、糖分也高,在空调房里应尽量少吃。

  除了饮食调理,中医还有不少简单实用的避暑方法,尤其适合空调环境。杨宇飞介绍,例如代茶饮,可适量选用西洋参、麦冬、藿香、薏米等冲泡饮用。此外,香囊或香包也是不错的选择,用藿香、香薷、苏叶、苍术等芳香药材制作的香囊,可随身携带或放在空调房内。

  特殊人群用空调?细节之处多留意

  特殊人群在空调环境中更为敏感,使用时需格外用心。龚晓杰提醒,不同人群的身体状态和调节能力有差异,空调使用需针对性调整:

  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极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夏季使用空调时,别给孩子穿长袖、盖厚被,穿轻薄衣物即可,温度建议保持在26摄氏度至28摄氏度,同时要避免冷风直接吹到孩子身上。

  对于孕产妇来说,她们代谢率高、产热多,往往更怕热,不必排斥空调,将温度调至26摄氏度至28摄氏度,孕产妇会更舒适。“夏天高温高湿,单靠风扇很难有效降温,合理使用空调反而能避免过热带来的不适,更为安全。”龚晓杰说。

  再看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老人,要特别注意药物可能干扰体温调节功能——比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影响机体排汗能力,增加中暑风险。因此,更不应该拒绝使用空调。如果有低温诱发关节疼痛的担忧,可以戴护膝或局部遮盖。

  慢性病患者使用空调时也有讲究: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对于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要避免温度过低,以防诱发打喷嚏、鼻塞、喘息等症状;某些皮肤病或严重烧伤患者,由于汗腺受损、散热能力较差,需要适当降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对冷热刺激往往不敏感或反馈不及时,家人要多留意其状态,避免因缺水或环境过热而出现中暑。(朱彩霞)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距乌镇峰会开幕还有2天!

  • 熊猫搬新“家” 我国再添一座大熊猫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2025-11-05 03:50
近日,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11-05 04:20
科技论文是衡量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5-11-05 04:20
近年来,中国审定推出了一批高产稳产、绿色节水、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2021年,这一情况出现了转变:“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中国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实现从0到1的实质性突破。
2025-11-04 09:0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5-11-04 04:25
人工智能的出现源于人类对提升生产效率与改善生活品质的持续追求,这一根本动因要求其发展必须始终以服务人类、增进福祉为核心。
2025-11-04 04:25
如何在新学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做好运动前准备和运动后体能恢复,已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问题。
2025-11-04 04:25
我所在的他山中学,是贵州黔北山区的一所普通县中,有着4000多名师生。作为校长,我常常在思考: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成长路径?在日复一日的探索中,
2025-11-04 04:25
11月3日11时47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六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1-04 04:35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指示物种,保护鸟类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环节。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2025-11-03 05:05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
2025-11-03 05:05
“从南极到北极,从草原到荒漠,到处都有昆虫的踪迹……”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昆虫博物馆内,参会观众被讲解员李姗姗的讲述深深吸引。
2025-11-03 05:05
4日,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2025-11-05 04:20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
2025-11-03 05:05
秋水长天间,太湖正激荡起智能时代的万千涟漪。日前,以“万物智联,无尽前沿”为主题的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江苏无锡举办,一场关于万物智联的对话就此展开——人工智能如大脑般睿智思考,物联网似躯体般敏捷连接,当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奔赴,万物就有了“感知”,人类正迎来一个全新智能时代。
2025-11-03 05:05
秋冬之际,正是候鸟迁徙之时。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从我们头顶飞过的候鸟,比以前更多了! 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达505.9万只,创最高纪录。
2025-11-03 05:05
HPV疫苗自2025年11月10日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1年11月10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可以免费接种双价HPV疫苗。
2025-10-31 10:16
近日,飓风“梅利莎”横扫加勒比地区,成为近年来影响该地区最猛烈的飓风之一。
2025-10-31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