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漫丨探测太阳,我们做到了

已观测到近百个太阳爆发活动,首次在轨获取太阳Hα谱线精细结构、进一步试验中国新型卫星技术……8月30日,国家航天局在京正式发布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取得的系列新成果。

研究认为富含氢氦的系外行星长期宜居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建模研究显示,大气主要由氢气与氦气组成的岩质系外行星,能在其表面维持温带条件和液态水长达几十亿年。

天问一号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截至2022年6月29日,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正常飞行706天,获取了覆盖火星全球的中分辨率影像数据,各科学载荷均实现火星全球探测。天问一号任务环绕器和火星车均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

研究表明20世纪热带气旋数量下降

热带气旋在人类排放情景下的变化一直不明确,因为暖化的海洋会加剧风暴,但大气环流的某些变化又被认为能防止风暴的形成。提供这方面的历史背景很难,因为观测记录,尤其是1950年之前的记录并不完整。这也导致了科学家对过去热带气旋趋势的评估很不一致。

搭乘“流浪行星” 人类或可实现星际迁移

为了找到这些外星文明,罗曼诺夫斯卡亚说:“我认为,外星文明可能会利用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作为交通工具,以进行星际移民和殖民活动。有这样的可能性,即在这些“流浪行星”通过放射性衰变保持温暖的地下海洋中,存在着搭乘这些行星进行迁移的生命形式。

给月球撞出两个大坑的神秘物什么来头?

近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照相机(LROC)项目团队宣布,他们通过对比拍摄于2月28日和5月21日的月球高分辨率影像,在月球表面发现了被撞出的两个大坑,两个坑直径分别为16米和18米,且有部分重合,属连环坑,撞击位置在月球背面的赫茨普龙环形山。

我国深空探测计划 瞄准“两个100”目标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中国天眼”观测到宇宙极端爆炸起源证据

我国科研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观察并计算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证据,这一发现于18日刊登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

空间站如何飞行?《张朝阳的物理课》硬核科普

3月18日,《张朝阳的物理课》第三十七期开播,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坐镇搜狐视频直播间,从牛顿力学出发,通过推导计算解答卫星运行的物理学规律。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潮流能发电机组下海

2月24日,一台单机重量达350吨、发电功率1.6兆瓦、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潮流能发电机组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海域下海。该机组设计年发电量200万度,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4吨。

柴达木盆地沉积始于3000万年前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发中山大学张培震院士团队关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与构造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揭示,柴达木盆地自大约30Ma(百万年)前开始接受沉积,并持续至约4.8Ma前。

历经60年追寻!物质新磁态或终“现形”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2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反铁磁激子绝缘体”的物质的磁态。从广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新型磁铁,鉴于磁材料是现在很多技术的核心,这种新型磁铁有望应用于通信等诸多领域。

中外学者绘出太平洋下方最大尺度超低速带三维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课题组与瑞士伯尔尼大学Dan J. Bower合作,在地球核幔边界大尺度超低速异常体结构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太平洋下方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尺度超低速带的三维结构。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27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遥三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L波段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B星)。

一箭二十二星成功发射!长征八号遥二火箭创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

2月27日11时06分,由该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遥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随后将托举的22颗卫星分别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面向航天科技前沿 深空探测实验室揭牌成立

承担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研制建设任务,牵头论证和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小行星防御系统等重大工程项目……记者26日从国家航天局获悉,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近日正式揭牌成立。

吴季委员:太空那么大,可以“想看就去看”

2020年5月,吴季将“鼓励和促进太空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写入提案,一年多以后的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明确将“太空旅游”写入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中。

2022年太空很忙,全球将迎来这些航天大戏

近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批复;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先后开展月球南极采样返回、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等任务。

热木星黑暗面神秘面纱首次揭示

据21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论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获得了一张与恒星“潮汐锁定”的系外行星的永久黑暗面迄今为止最清晰的图像。这颗行星是热木星“WASP-121b”,它是一颗几乎是木星大小两倍的巨大气体巨星。他们的观测和对行星的测量,提供了系外行星全球大气的第一个详细视图。

太阳耀斑中首次发现磁岛主导的快速磁重联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首次在太阳耀斑中发现具有扭缠结构磁岛形成的快速磁重联,这意味着磁重联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地球内核并非固态而是超离子态

过去,受限于观测数据匮乏和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人们对于地球内核结构和性质的认知非常有限。美国时间2月9日发表于《自然》期刊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内核并非传统认知的固态,而是由固态铁和流动的轻元素组成的超离子态。

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里,他们在寻找暗物质的絮语

本科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就扎进了这座深山里的实验室,成为清华大学锦屏实验室项目的科研助理。这是景明坤读大学时“想都不敢想”的一份工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和科研人员一起,寻找暗物质。

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发布 披露未来五年航天计划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以建设航天强国为主线,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划重点”。

虎年到 抬头寻找天上的“白虎”

2月1日,迎来壬寅虎年。天文科普专家提醒说,如果天气晴好,人们在欢庆虎年的时候,不妨抬头寻找一下星空中的“白虎”。

多少恒星成黑洞?4000亿亿个!

知道了宇宙中恒星级质量黑洞的总数,可以帮助人类进一步理解宇宙“巨型怪兽”是如何从“轻种子”黑洞生长起来的,进而可以让人们对恒星演化、星系演化等基本天体物理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双黑洞系统的形成渠道有更清楚的分辨,对双星演化涉及的物理过程有更好的理解。

“低频射电天空”发现神秘天体

1月27日,《自然》刊发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张翔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国际射电天文研究中心Hurley-Walker博士等的合作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分析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先导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射电暂现源。

高光度Ia型超新星起源研究取得新进展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丽江超新星观测项目在已取得的系列成果基础上,用外层镍增丰现象解释了高光度Ia的主要观测特征,提出高光度浅硅型Ia存在相同起源。相关研究已在权威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在线发表。

冬奥会奖牌里蕴含着古老的天文知识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本届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的奖牌设计也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据设计团队介绍,奖牌正面纹样源于传统弦纹玉璧,而背面镶刻的同心圆环及24个点则取意古代天文图,既象征着浩瀚星空,又象征着冬奥运动员们如群星璀璨。

探寻婴儿宇宙的原初引力波在高能物理“沙漠”中寻找“绿洲”

目前,人类探索宇宙起源的主要科技手段是搜寻来自宇宙创生时期的时空涟漪,也就是原初引力波。这是因为原初引力波就是宇宙大爆炸的创世余晖,它就像留声机一样忠实地记录了宇宙在古早时期所发生的一切。

《张朝阳的物理课》和开尔文来了场时空对话

为什么坐飞机总犯困?为什么宇宙中氢元素极多,但大气中含量较少?11月26日,《张朝阳的物理课》第六期如约而至,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继续坐镇搜狐视频直播间。

高原声速会变慢?《张朝阳的物理课》揭秘

“我们都知道音速是340米/秒,比光速慢很多。那么音速是怎么来的呢?音速和什么有关系?去了拉萨或雪山顶,空气稀薄,音速会变化吗?”

陨石掉落地表概率很大,但砸到人的几率极小

大半夜一块陨石砸在脑袋边上,还被枕头“接住”了。近日,加拿大的露丝奶奶就成了这样一位幸运儿,她的遭遇还上了热搜。

当太阳风吹过地球磁层 竟然形成了静止不动的表面波

走在小溪边,我们常常会看见冲击石头的水流,会在冲击后从石头的两侧绕流。实际上,当太阳风撞击地球磁层时,产生的表面波也是沿着两者之间的边界随太阳风一起向后传递,并在边界上产生涟漪。

挺进万米深蓝,拓展深海科考

一艘被誉为“移动海上实验室”的科考船,搭载由15家单位、60人组成的科考队伍,携带国家关键深海装备,从海南辗转抵达“地球第四极”。

中国空间站挺进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近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了径向交会对接。3名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进入核心舱,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生活。中国空间站迎来了“老家”来的第二批访客,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长城研学为国育人——“赓续长城精神 启迪少年梦想”研学活动启动

近日,以“赓续长城精神 启迪少年梦想”为主题的长城研学活动在板厂峪景区启动,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为长城文化推广实验校授牌,全市12所小学2380名学生参与了现场活动。

“天仙星座”计划发布 空天信息时代来临

记者从中国电科38所了解到,在28日开幕的十三届中国航展上,该所正式发布了“天仙星座”计划。据悉,“天仙星座”是由96颗轻小型、高性能SAR雷达卫星构成的卫星星座,部署在多个轨道面。

搜索近地“不速之客”,“灰尘”来帮忙

近地小天体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物质残余,记录了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它们中的部分含有地球上稀缺的矿产资源,具有捕获和开采价值。

探究月球形成真相 从月壤微尺度矿物结构和化学成分下手

形如米粒般大小的几块毫不起眼的黑色石头,以及一小点黑色粉末,此刻被研究人员珍藏在3个透明小瓶子里,放进实验室的手套箱内,手套箱内充满氮气,保护小石头和粉末不被空气污染。

土星内部确有巨大弥漫核

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16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科学家的深入分析结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的数据显示,土星有一个缺乏清晰边界的弥漫核,核的大小一直延伸至土星半径的约60%,这显然远远大于之前的估算。

太阳活动区浮现过程物理本质进一步揭示

记者16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本台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以及太阳动力学观测站的数据,探讨了太阳活动区浮现过程的物理本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上。

4亿公里外的火星信号如何接收?祝融号拍摄的图片如何呈现?

这座天线接收到从火星上获得的信息后,会再通过地面站的高速终端设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并快速传回北京总部。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经过光纤直接就送到北京总部,总部再去处理这个数据,把它变成图片。

8月天宇:土星木星轮番“冲日”英仙座流星雨“绽放”夜空

8月夜空,精彩天象不断。“届时如果天气晴好,当日傍晚时分,我国感兴趣的公众面向西方低空,凭借肉眼就可欣赏到这幕浪漫的‘星月童话’。

维珍银河完成首次满员太空试飞

英国维珍银河公司的“团结”号太空船11日完成首次满员太空试飞,向其商业太空游计划迈进一步。美国东部时间11日约10时40分,维珍银河一架双体运输机载着“团结”号太空船从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航天发射场起飞,在距地面约15千米的高空释放“团结”号。

地外文明或早已从宇宙深处看地球

当人类将探索目光望向更深远宇宙的同时,宇宙中是否也有其他文明,正在或曾经窥视过我们?英国《自然》杂志23日发表的一项天文学研究认为,在过去5000年里,推测有1715个近距恒星曾到达过能观察到地球的位置,在围绕其中一些恒星的行星中,有29个潜在宜居世界,不但有可能看到地球,还能收到人类制造的无线电波。

子午工程二期四子王旗台站开建

23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四子王旗台站正式开工建设。子午工程二期是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中首批启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二期将在一期的基础上建设31个台站,建成“井”字型布局的空间环境监测网络,将实现对日地空间环境全圈层、立体的、多要素综合探测,使得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进入世界前列。

银河系“踩刹车” 或是暗物质“使的劲”

近30年来,有理论曾预测银河系自转速度在减慢,但并没有实证。而据每日科技网21日报道称,银河系有一个由几十亿颗恒星组成的棒旋结构,数据和分析发现,自这个棒旋结构诞生以来,它的自转速度下降了1/4。

天文课程|探索太阳系小天体

在广袤的太阳系中,除了我们大家熟知的行星、矮行星、卫星,还有无数的小天体。这些形态各异的小天体,使我们的太阳系更加丰富多彩。

天文课程|太阳系概览

太阳系是个大家庭,拥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成员。除了太阳之外,大到行星,小到细微的流星体,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太阳系。那么它们各自有什么精彩之处呢?

望远镜课程⑤|深空天体拍摄望远镜系统

深空天体摄影是天文摄影爱好者中的高级技法。它与大视野的星空摄影不同,一般需要用到中长焦的大口径望远镜、大型的赤道仪、导星设备,需要长时间曝光拍摄天体后复杂的后期照片叠加处理。

望远镜课程④|GOTO系统望远镜

本节课需要一定的天文坐标系基础知识和望远镜观测经验,适合刚接触GOTO系统的进阶爱好者。

大数据时代银河系红巨星的“星口普查”

如此一个数据量够大,拥有质量、年龄等丰富信息的64万红巨星大样本将成为天文学家手中弥足珍贵的数据财富,在进一步理解星族合成和描绘银河系演化的历史画卷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银河系最外层区域图发布

天文学家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望远镜在2009年至2018年间收集的数据,描绘了一幅新的银河系最外层区域的全天地图。这张新地图揭示了大麦哲伦星云(LMC)是如何像一艘船一样穿过银河晕,它的引力还在其后的恒星中产生尾流。

神秘痕迹显示北极海绵正在移动

海绵虽然是一种水生动物,但人们通常认为它们是完全固着的:一旦在一个地方定居并成熟,它们不会再移动。“我们观察到紧密交织的针状痕迹直接连接到海绵个体的下侧,表明这些痕迹是海绵的活动痕迹。

太阳系外行星上发现极光

如今,射电天文学家可能已经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强烈的信号,即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拥有类似于地球上的极光。在近日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的研究中,作者认为,这种效应是在类木星行星的大气层中产生的,或者是由其中一颗恒星的快速旋转产生的。

我国卫星数据使用定制化程度待提升

”  苗建全表示,坚持自主创新是商业航天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商业市场的需求加速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例如遥感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创新,促使天地一体化发展,商业遥感与信息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速。

泰景二号01星成功发射可提供遥感图像服务

4月27日11时2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将齐鲁一号、齐鲁四号、佛山一号等3颗主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平台采用标准化设计,极大的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也为卫星后续快速批量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航天科工203所开展航天科普进校园活动

日前,航天科工203所联合航天科工201所,开展“扬帆起航 逐梦九天”航天日校园科普活动。精心策划了“走进校园”“引导观展”“互动交流”“竞猜答题”“作品展示”5个环节的活动, 引导青少年朋友们了解和关注航天事业、传承航天精神。

定了!“祝融号”——中国首辆火星车有名字了!

今天上午,2021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中国宇航学会发布“2021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4月23日至26日,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24日,中国宇航学会发布了十个“2021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旨在研判航天科技发展趋势,识别并攻克技术难点。

20日4时33分“谷雨”:春色阑珊,春光将逝

北京时间4月20日4时33分将迎来“谷雨”节气。此时节,杨花飞舞,柳絮飘扬,牡丹吐蕊,百谷茁长,正是万物灵动的大好时光。

文化价值赋能“新旅游”

为了给中国游客在春季的出游提供更有趣的参考,马蜂窝旅游发布“春季新秘境”榜单,菠萝的海、红山森林动物园、河南博物院、九溪十八涧、平坝万亩樱花园、青山渔村、湄公河·六国水上市场、帕米尔盘龙古道、格聂之眼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十个新兴旅游景点上榜。

26日天宇见证浪漫一幕:“元宵月”巧遇“黄帝星”

按西方星座划分,轩辕十四隶属于狮子座,称为狮子座阿尔法星,也被称为“王者之星”,在全天恒星亮度排行中排第21位;按中国古代星座划分,轩辕十四隶属轩辕星座。喜欢天体摄影的朋友在拍摄满月时,可将轩辕十四拍进镜头,这样拍出的照片会很有创意。

旅美大熊猫幼崽“小奇迹”在线上直播中亮相

旅居在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的雄性大熊猫幼崽“小奇迹”27日下午在动物园的一场线上直播中亮相。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部,又被称为美国国家动物园,它于1972年首次迎来大熊猫。

中国天气全媒体产品资源推介会在京举行

“中国天气”品牌目前已打造了“天气·预警”、“天气·现场”、“天气·解读”、“天气·生活”4类共11种有准度、有态度、有温度的全媒体产品,包含天气头条、生活预警地图、追风逐雨、数据可视化产品、我的天空等。

圆梦!运鸿集团正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

9月20日,中国航天基金会与运鸿集团合作伙伴签约授牌仪式在湖北省运鸿大健康产业园举行,运鸿集团正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

手绘科普插画:台风,暴力“舞者”打哪儿来?

台风的胚胎阶段是热带扰动,这种热带扰动往往也是一个小的涡旋或者对流云团,由零散的热带扰动不断组织起来;在发展阶段,台风不断吸收能量,对流不断向上伸展,中心附近风速不断加大,直到形成成熟的台风眼墙结构;

航模冠军走进航空航天直播课

8月18日,学而思网校联合中科科技培训中心举行航空航天直播课,特邀航空工业爱飞客文化航空科普总监、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冠军戴琛走进直播间,以前沿视角和趣味十足的讲解,帮助广大中小学生领略飞行魅力,了解航空相关知识,激发孩子们心中的航空强国梦。

40千米高空,科学家要放个气球当天文台

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一个新的项目,计划利用气球将一个2.5米高的望远镜送入平流层,构建一个空中天文台。吴庆文说,实验如果成功,科学家将继续发射卫星或采用更大的探测望远镜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天文学家研究揭秘:类太阳恒星氦闪后可普遍产生锂元素

恒星中锂元素从主序经过红巨星、氦闪(红巨星上端)到红团簇的氦核燃烧阶段的演化。成果论文第一作者库马尔说,研究团队通过系统研究晚期类太阳恒星中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发现类太阳恒星经过氦闪后锂丰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极为普遍。

抹香鲸塑化标本大连展出 标本制作历时4余年

6月4日,参观者在《巨鲸传奇》特展中观看展出的抹香鲸塑化标本。近日,《巨鲸传奇》特展在辽宁省大连市金石滩金石文化博览广场开展。展览的主展品是抹香鲸塑化标本“洋洋”,于2016年在江苏省如东县洋口港搁浅死亡,后被送往大连制作成标本,标本制作历时4年多。《巨鲸传奇》特展以抹香鲸塑化标本为主线,共设置六个主题展区,观众可近距离感受深海巨兽的震撼之美。

美国太阳望远镜发布首批高清太阳照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弗朗斯·科多瓦说,丹尼尔·井上太阳望远镜未来还可绘制日冕内部的磁场,提升我们对太空天气的理解,提高对太阳风暴的预测能力。

中国航天迎“超级2020”:发射计划超40次

记者17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19年,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高”主要体现在发射密度上,2020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发射有望突破40次,发射60余颗航天器,再创历史新高。

美天文学家发现首颗在金星轨道内运行的小行星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日前发表公报说,该校研究团队利用设在帕洛马天文台的巡天相机“兹维基瞬态观测设备(ZTF)”,在太阳系内发现首颗完全在金星轨道内运行的小行星。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科学家汤姆·普林斯表示,这颗小行星可能因为与太阳系内的行星碰撞而坠入金星轨道。

中科院在轨科学卫星健康运行未来继续发射

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17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该院成功研制发射并在轨运行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中国首颗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目前状态良好、健康运行。

远望6号船完成首次大修改造增强测控能力

远望6号船在我国东海海域圆满完成船舶动力试航后,17日停靠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标志着这艘船长达9个月的首次大修改造圆满结束。远望6号船是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2008年7月8日正式交付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使用。

中信银行北京分行送科普进校园

12月19日下午,中信银行北京分行主办的系列化公益科普活动“科学大讲堂”进入北京某小学,为该校200多名师生举办了题为“地震、火山和地球的奥秘”的讲座。

厘米级定位,准天顶系统能顶多大一片天?

准天顶卫星导航系统所能达到的厘米级别定位精度,是通过L6信号对GPS的增强来实现的。

等于一天抽50支烟!新德里雾霾印高官称像是“毒气室”

被厚重雾霾包裹的城市变成“毒气室”,PM 2.5浓度一度超过惊人的1000微克/立方米,数万所学校关闭,交通事故率和医院就诊人数飙升……

湖北发现史上最完整金龙鱼化石

这是世界首次发现完整金龙鱼化石。经媒体报道后,化石的发现也引发了网友热议,不少网友调侃称除了食用油之外,才知道“真的有金龙鱼”。

陕西发现2300年前王家浴室 系商鞅变法前秦国宫殿

刘瑞表示,秦国以栎阳为都城的时间并不长,期间只有秦献公和秦孝公两任国君,他们也是这些浴室可能的使用者。

寻找暗物质,我们最后的希望在哪里?

早期宇宙这口大锅应该能制造出相当数量的暗物质。也许,暗物质不参与除引力以外的任何相互作用,这会使得实验物理学家的研究生涯成为一场噩梦。

室内绿植学问大:常春藤除霉菌 棕竹净化氮甲苯

美国过敏、哮喘及免疫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常春藤有着清除霉菌的功效,短短12小时内,就能清除空气中78%的霉菌。

深海着陆器:海底的人造“海洋之眼”

在过去375天里,被称为人造“海洋之眼”的深海着陆器,在水深1130米左右的南海北部一冷泉喷口处,进行原位观测,带回了约186千兆的冷泉区高清影像和传感器数据资料。

天文专家释疑:为何今年重阳佳节18年来最迟

28日,农历九月初九,迎来重阳佳节。天文专家表示,自2007年至2024年的18年间,今年重阳节对应的公历日期最迟。

明后两天清晨可赏金星火星“双星伴月”

金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太白金星,清晨在东方天空出现则被称为启明星,晚间在西方天空出现则被称为长庚星或昏星。

宇宙中“失踪”的另一半可观测物质找到了!

研究结果显示,宇宙网络中的物质密度要比宇宙平均物质密度高出6倍,足以补上剩余缺失的那30%重子物质。

人类该如何选择外太空殖民基地?

科学家曾提出了雄心壮志计划,声称本世纪30年代将派遣人类在火星和月球上建立人类基地。

2035年会证实外星人存在?或是任重道远的探索

大约有一半的红矮星可能在宜居带潜在着一颗岩石星球,其温度条件可以维持液态水存在。

黑洞“食量”变化使类星体快速消失

正确诊断类型转变AGN的机制有助于天文学家追踪气体和尘埃如何掉入黑洞,理解黑洞和星系的共同演化。

古老算具算出中国首艘核潜艇

古装剧里常能看见手持算盘的账房先生,手熟者拨弄飞快,很快就能理清一天的账目。计算尺大约发明于1620—1630年间,牛津的埃德蒙·甘特发明了一种使用单个对数刻度的计算工具,当和另外的测量工具配合使用时,可以用来做乘除法。

月岩碎片最新分析显示“月宫”非常干燥

之前“月球含水”之说,是美国科学家借助卫星数据,分析月球上古代火山沉积物后得出的结论。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给出的最新报告,却与上述结果大相径庭。

天文学家利用引力波探索黑洞起源

英国科学家检查了4次黑洞合并事件的自旋特性,以探索双黑洞的形成和演变。

科学家解析“宇宙正午”超亮超新星

这颗超新星编号为DES15E2mlf,最初于2015年11月由智利托洛洛山泛美天文台的布兰科望远镜观测到,当时它的亮度处于峰值。以往发现的超亮超新星所在星系质量都较小,使科学家认为小星系缺乏重元素的环境有利于产生超亮超新星。

月球内部据断“水分含量惊人”

曾被认为干燥的月球,内部可能含有大量的水。科学家后来又找到了月球内部含水的更多证据,但一直不清楚是月球内部大部分区域有水,还是只有一些“异常”的小区域富含水。

小行星又将与地球擦肩!

1978年,美国天文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斯猜测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冰岛,而这次的撞击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炸药的能量,如此剧烈的撞击导致了恐龙的销声匿迹。

今年为什么热得早也热得猛?

今年夏季虽尚未过半,总的高温日数已有15天,冲到了历年来的中上水平,在近10年里与2009、2010年并列第一。尤焕苓认为,总的来看,今年的高温不但来得早、来势凶猛,在近10年里应该会独占鳌头。

综述:极端天气频发凸显全球气候变化威胁

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南欧持续干旱,可能让意大利和西班牙部分地区的小麦产量降到20年来的最低水平。

我国北方缘何频现高温?气溶胶排放“火”中送炭

随着温室气体持续增加和欧美国家气溶胶排放持续减少,东北亚地区夏季增暖和高温事件频发将继续维持甚至增强。科学家在数值模式中综合考虑上述因子,他们发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亚地区气温增暖和极端高温事件频发,确实来自于自然变率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天气预报是怎么做到精准预测的

现代的天气预报系统,主要分为地上气象观测站,地面气象雷达系统,高层大气气象观测,气象卫星以及数据解析中心等几种分工不同,各有侧重的观测网络体系。

为了模拟"月球栖息地" 科学家着急要"人造太空土"

目前,一个新成立的科研团队正在估算开发出一个能覆盖所有人造太空土的数据库的造价是多少。这个数据库将收录小行星采矿公司深空工业(Deep Space Industrie)驻奥兰多分部所研制出的4种新型人造土。

纵横太平洋,中国大洋45航次科考将探寻哪些深海秘密

中国大洋45航次首席科学家林辉说,本航次共分三个航段,其中第一航段以海山生物多样性调查为主,在西太平洋典型海山及周边海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环境调查。

“朱诺”助人类首次近观木星“大红斑”

美国航天局11日说,历经6年飞行后,“朱诺”木星探测器10日从木星最著名的标志——“大红斑”上方飞掠而过,这是人类首次近距离观察到这一太阳系著名风暴系统。

三伏天有多少天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高温大魔王来袭,谁“成就”了它?

北方出现高温天气是由于目前受到大陆西风带的偏西北气流控制,未来会转为受大陆暖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高空也盛行下沉气流,白天地表升温快。

构建“玻璃地球” 掌控重磁空间

“从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看,信息化战争主要是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离不开对战场地质环境的认知与利用。要当好未来战场地质环境的“外科医生”,诊断好战场地表、地下的“来龙去脉”,不仅需要突破思想藩篱,更需要从科技攻关入手,打通军事地质理论研究的“任督二脉”。

地球究竟是太阳的“小弟”还是“孩子”?

地球是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太阳为我们提供光和热。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地球,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太空两万里:中星9A的救赎与复活之路

中星9A这颗被火箭“遗落”在半途的卫星,靠着自身携带的燃料,在16天进行10次轨道调整后,于5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01.4°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从6月19日发射异常到7月5日成功入轨,中星9A完成了一次近两万公里的太空“爬升”,这也被称作一次“抢救性入轨”。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精准定位就是它的最强技能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很多科技迷心中引以为豪的“中国智造”。

北京:高校及科研机构技术人才将可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

今天,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离岗创业,是指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专技人员,携带科研项目和成果,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或是到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工作。

借助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首次“看”到了双黑洞绕行

借助一个射电望远镜阵列的超强能力,美国天文学家首次观测到7.5亿光年外两个超大质量黑洞互绕运行的情景。甚长基线阵列由10架分布在美国各地的射电望远镜组成,协同工作时相当于一架超强望远镜,由国家射电天文台操控。

夏季中暑怎么办?

夏季中暑怎么办?

陨石“磁记忆”揭示全金属小行星身世

一批特殊陨石里潜藏的“磁记忆”最近被科学家解读了出来。这些保存了几十亿年的信息显示,全金属小行星灵神星是一颗原初行星残留的内核,与人们此前的猜测一致。地球内核处于地表以下近3000公里,无法触及,研究灵神星有助于深入了解行星的形成机制和太阳系早期演化过程。

创造新纪录!SpaceX二手火箭两天两射两收

23日发射的二手火箭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将保加利亚的首颗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一级火箭在大西洋的驳船上回收。在火箭回收、二手火箭发射逐渐成为常态后,马斯克这一雄心勃勃的新计划有望再次抓住人们的眼球。

六月牧夫座流星雨27日迎来极大 我国大部地区可观测

天文专家介绍,北京时间6月27日,六月牧夫座流星雨迎来极大。天文资料显示,六月牧夫座流星雨的活跃期在6月22日至7月2日,其母体彗星是编号为7号的周期彗星“庞斯-温耐克”,这是一颗短周期彗星。

为什么我们的空间是三维的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引力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惯性离心力和引力向心力恰好可以达到平衡和稳定(更准确地说,行星轨道是椭圆)。为什么宇宙大爆炸只扩展其中三维,其他额外七维却保持紧致而不扩展,也是一个很大的谜。

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火山爆发开启恐龙时代的黎明

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摧毁了过半的地球物种,为恐龙崛起铺平了道路。研究人员说,这是火山活动导致三叠纪晚期灭绝事件的强有力证据,可能还有助于理解地球历史上其他的气候变化。

科学发现:二氧化碳曾导致末次冰期地球气温陡升

英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在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期里,地球气温多次急剧上升的事件,可能是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临界值导致的。研究人员强调说,人类活动正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由于地球情形已经大不相同,升温事件未必会原样重演。

掠地小行星或将威胁地球?科学家辟谣:没影响

据外媒22日报道,俄罗斯莫大斯滕伯格国家天文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 苏尔金表示,疑似会对地球造成威胁的小行星将从远于地月距离10倍的地方飞过,但不会给地球造成任何影响。

地质史上“移山倒海”的神话

曾经听说过“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传说,也曾了解过“海洋变陆地”的沧海桑田。尽管大洋中脊在地球上是最长的山脉,在太阳系中都能排在前列,但是它的高度却要逊色一点。

神秘莫测的茫茫深海

深海是指深海底部或深渊地区海洋深层。由于阳光照射不到,温度接近冰点,深海沉积物多为软泥和黏土,海床上没有植物,满盖泥浆沉积物、鱼类遗骸和生活在较近海面的海洋生物遗骸。

晴空湍流: 难于预测 可以预防

当飞机遭遇以晴空湍流为代表的突发事件时,机身大起大落,一秒可以下降30米,没有系好安全带的乘客就难免受到伤害。根据英国雷丁大学的一项研究,随着气候不断变暖,大气中的湍流将越来越多,飞行将会变得更加颠簸。

【图解】五问京津冀强降雨

京津冀这次降雨到底有多强,是6年以后的最强降雨吗?

箭指群星神弓:文昌发射场承载“航天梦”新使命

与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场相比,文昌航天发射场具有天然的海上运输优势,使我国长久以来火箭、航天器仅靠陆地运输的方式得以改善,使今后更大直径重型火箭的运输成为可能。

激光偏振检测可知太空垃圾成分

该技术利用激光来检测材料对光的偏振效应。MIT航空航天系的迈克尔·帕斯科尔说,涂料的反射光偏振模式和金属铝有明显区别,所以识别偏振特征是鉴定太空残骸的一种可靠方法。

冷涡暴雨降临华北 气象专家详解成因

而冷涡暴雨,就是由高空的冷性涡旋控制下形成的暴雨。北京市气象台21日16时40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21日后半夜至23日,本市将出现暴雨、局地大暴雨,短时雨强较大,小时降雨量可达50毫米以上,并伴有雷电、短时大风或冰雹。

黑洞,我是“慧眼”,请回答!

黑洞,我是“慧眼”,请回答!

系外行星热过太阳

行星KELT-9b 比许多恒星更热。实际上,如此炙热的恒星对寻找行星不利,因为它们的光谱几乎没有什么标志可以让天文学家监测到来回拖拽的环绕天体;它们还会飞速旋转,因此在照片上十分模糊。

“龙”飞船:中国独立设计实验首次飞向国际空间站

一个对于中美太空合作具有“破冰”意义的中国实验正在飞向国际空间站。美国东部时间3日下午5时7分(北京时间4日上午5时7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利用“猎鹰9”火箭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飞船,飞船携带第一个由中国独立设计的实验项目。

6月天宇将上演“土星冲日”等天象

天文专家介绍,苍穹将上演“金星西大距”“土星冲日”“白羊座流星雨”“六月牧夫座流星雨”等天象。土星是夜空中最美丽的星球之一,在望远镜中,其外形像一顶草帽,被誉为“指环王”。除了明亮的金星和美丽的土星,6月的天宇还将“降下”两场浪漫的流星雨。

鸟撞:飞鸟之殇

近400只的迁徙候鸟,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两者“相遇”的后果着实让人心痛:仅有3只候鸟幸存,其余那些蓝色、绿色、黄色的鸟儿却不幸身亡,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大厦地面上。沈尤指出,鸟撞造成的主要影响有两方面,一是物件损坏,造成安全隐患或造成安全事故;二是鸟类伤亡,对自然生态环境形成显著影响。

“自然观察”:让科学数据有力量

比如以栖息地模拟效果最好的濒危鸟类为例,用于模拟的13000个分布点中,只有300个来自科研文献,其余全部来自民间收集。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植说,关于搜集数据、共享、分析,进而回答保护的问题,这个想法由来已久。

探究白头硬尾鸭

至此,白头硬尾鸭在新疆境内建立稳定种群,并可繁衍后代,这预示着它们在中国境内移民成功。白头硬尾鸭栖息于湿地、河流、湖泊、沼泽等淡水流域中,比其他鸭子更依赖水,在陆地上显得笨拙。

今年我国或发射8颗北斗卫星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力23日在上海透露,今年我国将发射6至8颗北斗导航卫星,2018年至2020年还将发射2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

“水利科普”成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新亮点

据介绍,北京黄金池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专注水科学普及,集学习、娱乐、体验为一体的水玩家儿童科技探索馆,研发成果填补了国内少年儿童水利科普系列市场的空白。

他在太空解读生命密码

利用这套装置,邓玉林的实验试图探寻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神经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新现象,未来作用于临床,将有助于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的飞行健康

我通信卫星全方位 服务“一带一路”

科技日报记者10日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获悉,以我国新一代大型卫星公用平台——东方红五号为基础研制的实践十八号通信卫星,将于近期奔赴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展升空前的最后准备。

厉害了我的大飞机!C919安全和舒适度测评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商飞”)成功完成了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的首飞,这为中国与全球飞机制造商的竞争带来了历史性的促进。

美空天飞机在轨飞行近两年后返回地球

在地球轨道上创纪录地飞行近两年后,美国空军的神秘空天飞机X-37B于7日返回地球。

青藏高原冻土区土壤碳库在增加

研究发现,过去1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土壤碳库在显著增加,并且土壤碳的积累仅发生在下层土壤(10—30厘米)。

快来这里, 探寻航天员的秘密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执行任务时航天服上的国旗,在创纪录的33天太空飞行直播中多次与观众见面,这回是首次实物展出。杨利伟上天时使用的太空笔是进口的,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使用了一种特别研制的中华牌铅笔。

泥土也能开口“说话” 用地质学的语言

正拿着叉子插入土豆的邱宁立刻抬起头来:第四十五管岩芯,自然伽马射线强度比之前下降了30%左右。钟广法强调客观:“一个好的岩芯描述者,就跟好的侦探一样,不能制造冤假错案。

SpaceX将于2019年发射首批互联网卫星群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网站6日消息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首批互联网卫星群定于今年开始测试,2019年正式入轨,将用于为全球用户提供1Gbps的高速上网服务。

十年,“中国造”大飞机初长成

5月5日,我国新一代大型客机C919,在4000多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中,以及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昂首冲入上海浦东机场上空厚厚的云层。”

掘地三尺 感知星球

这样做使得ROMY能够测量地球旋转率和旋转轴的细微变化。过去,地震学家仅仅测量了平移——沿着三个主轴的任何地面位移,但地震波还会推动倾角移动,其中旋转点不会改变位置。

中国航天员中心举办活动 庆祝“中国航天日”

4月24日,中国航天员中心以升国旗、宣誓、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庆祝第二个“中国航天日”。

第二个“中国航天日”:航天创造美好生活

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航天创造美好生活”,全国各地将开展航天开放日、航天科学讲堂、航天日科普展览等系列活动。

中国航天日:航空航天博物馆 感受空天报国梦

中国航天日:航空航天博物馆 感受空天报国梦

独家专访火箭研究院院长李洪 我国重型火箭展开技术攻关

独家专访火箭研究院院长李洪 我国重型火箭展开技术攻关

“国宝级”航天模型亮相西安 市民可近距离了解航天技术

“国宝级”航天模型亮相西安 市民可近距离了解航天技术

中国航天日·独家专访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

我国空间站系统总指挥王翔在接受央视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人的第一个空间站,目前研制进展顺利。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舟一号——透视中国航天背后的力量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舟一号,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迈向世界航天强国的历程,展示着中国航天源源不断、催人奋进的力量——来自航天精神的力量。

"远望6号"举办纪念活动 迎接中国航天日

大洋深处,蔚蓝的天空和湛蓝的海水连成一片,巨浪不断拍击船舷,泛成白色的浪花飞溅。

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启动

今天是第二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航天创造美好生活”,将聚焦航天应用和技术成果转化,展现航天事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惠及百姓生活和带动科技进步方面的重大成就。

天舟与天宫对接--送给“中国航天日”最好的礼物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这次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

“中国航天日”到来 中国将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2017年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旨在聚焦航天应用,展现航天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航天事业进一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造福民生,惠及百姓,创造美好生活。

天舟一号“叩门”天宫

2016年,一件又一件航天大事让人惊喜连连、目不暇接,我们先是见证了我国最大、最新的发射场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启用,后又领略了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的首飞,再又了解了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太空对接。

天舟一号:二妞,你的快递即将送达!

三天前,在行驶2.5个小时后,我被垂直运至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区。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全揭秘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全揭秘

天舟一号变“健身达人”?看它经历了哪些魔鬼训练!

“赘肉”没了,载货量上去了。6吨重的他足足带了跟自己一样重的货物,来听听它为此经历了哪些魔鬼训练!

天舟一号:微重力环境下胚胎干细胞生存命运有何不同?

干细胞的重要功能是维持和控制细胞的再生能力,它具有自我更新复制能力和多分化潜能,它可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类型。

即将上天的这项实验 有望为近2亿中国人的健康带来福音

有研究发现,微重力环境中,航天员每月平均有0.5%~2%的骨质丢失。

漫画|天舟一号:最大牌的“快递小哥”,没有之一

这位“快递小哥”到底长啥样?一次能运多少货物?它有哪些独特技能?此次飞行任务肩负哪些使命?

天舟一号转运成功 计划4月20日至24日择机发射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今天7时30分,承载着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总装测试厂房,平稳行驶约 2.5小时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天舟一号:一鼓作气闯四关

我国将在天宫二号与天舟货运飞船的飞行试验中验证自主研发的加注技术,并将用于后续的载人空间站。

天舟一号为中国航天“加油”

随着天舟一号即将上演的“太空加油”大戏,天宫二号乃至中国航天事业将获得新的推动力。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4月20日至24日择机发射

4日17日拍摄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局部。当日7时30分,承载着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总装测试厂房,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除了发射塔,火箭还有哪些特殊发射方式?

这种火箭的运载能力和主流大型火箭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近地轨道载荷的发射能力为532kg,太阳同步轨道载荷的发射能力为167kg,只能用来发射小卫星。

天舟一号发射进入倒计时,将与天宫二号对接

据中国科技博览网17日报道,“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于4月中下旬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并开展货物运输补给、推进剂在轨补加、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多项关键技术试验。

“天舟一号”四月首飞,揭秘飞船里的秘密

“空间冷原子钟”将激光冷却技术和空间微重力环境结合,有望实现10^-16量级的超高精度(约3000万年误差1秒),将目前人类在太空中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2个数量级。

揭秘实践十三号:最“宽”卫星化解“交流的无奈”

12日晚,实践十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事业迈向高通量时代。通信“宽带”星:传送能力强,助力“动中通”  实践十三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它的通信容量比之前我国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加起来还要多。

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发射成功

实践十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这颗卫星首次在高轨道上应用激光通信和电推进等技术,通信总容量达20G以上,超过我国此前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

专家揭秘中国首颗高通量卫星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我国科学家在地面做了151项大型试验,12000小时的模拟实验,历经15年艰难探索,终于在实践十三号卫星上应用电推进技术。

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发射 高铁电话信号会更好

首次在我国高轨长寿命通信卫星上百分之百工程化应用国产化产品,改变了相关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践十三号这颗大容量卫星,还将大大改善边远地区移动通信设施薄弱的现状,为这些地区的用户提供优良的宽带服务。

航天科工用这些黑科技抓住小毛贼

原来该男子在公安系统留有案底,虽然穿着保洁工作服,但出现在保洁人员不应该出现的时间段,加上他探头探脑的可疑行为,触发了智能安保监控系统的报警器。

绘制合作新蓝图 谱写航天新篇章

凌肖会长指出,让美国再次伟大,是特朗普总统的执政目标,随着其航天政策的逐渐明晰,相信肯尼迪航天中心将见证更多伟大的航天壮举。

如果没有月球,地球会怎样?

如果没有月球,那么世界上的女性就不会患上经前综合症,因为女性的月经和月球息息相关,失去月球后她们的情绪将不再起伏不定,易燃易爆炸

专家:爱情是真的,陨石可能是假的

陨石是地球以外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的宇宙天体或碎块,在坠落到地球表面的过程中,与大气发生摩擦燃烧而未燃尽的物质。

X-37B航天飞机究竟是何方神圣

X-37B航天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范德堡空军基地(资料图片)。所有四次任务都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在执行完此前三次任务后,X-37B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德堡空军基地降落,但OTV-4可能不会如此。

美计划在月球轨道建太空港往返火星

建设太空港是美国航天局计划中的第一阶段任务,紧接其后的第二阶段任务将建设深空运输系统,以用于探索太阳系内火星等深空目的地。

飞行中使用生物燃料更环保

研究人员在研究机上进行观测,研究机在试验飞机后面飞行,二者距离约为30米至150米,飞行高度为30000英尺至36000英尺(9140米至10970米),混合生物燃料产生的气溶胶排放量显著低于常规燃料。

今年气象日主题接地气 老百姓易懂,科学家“犯难”

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是“观云识天”。许小峰表示,观云识天说起来容易,但实际研究工作却很不易,是目前人类认识自然和天气的难点。

在“云时代”里观云识天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观云识天”。据魏彩英介绍,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后,可以在更大范围更精准地进行观测,不仅观测频次大幅提升,分辨率也越来越高了。

特朗普签法案欲2033年送人去火星

特朗普在签署法案时说,这份法案“重申了对美国航天局核心功能的国家承诺”,在继续支持美国商业载人航天发展的同时,支持美国航天局的深空探索任务。

私人登月明年可能首次实现

该研究团队也与英国通信巨头沃达丰展开合作,后者将提供高速的地月连接。2000万美元将被授予今年年底率先发射探测器登陆月球、至少行进500米并向地球发回实时视频和图像的团队。

为什么说火星像是一个“袖珍的地球

幻想过这样一个未来——由于环境恶化、地震海啸、彗星撞击等种种原因,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继续居住,开始向火星移民。

大猩猩会使用人类语言吗?

在20世纪的70年代,一位名叫彭妮的心理学家,领养了一头年仅1岁的大猩猩,取名为可可。

印度超音速巡航导弹首射成功!射程更大

印度近日首次成功试射了射程从300公里拓展至450公里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报道,此次扩大导弹射程,缘于2016年印度加入了由美国等西方七国发起的“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组织。

科学家称人类20年内移居太空殖民地 寿命会更长久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3月13日报道,随着地球生态恶化,人类不断在透过各种方法,寻求地球之外的宜居地,包括类地行星、太空殖民地等。

私人登月明年可能首次实现

该研究团队也与英国通信巨头沃达丰展开合作,后者将提供高速的地月连接。2000万美元将被授予今年年底率先发射探测器登陆月球、至少行进500米并向地球发回实时视频和图像的团队。

美国木卫二探测器获正式命名:欧罗巴快帆船

美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发射的木星卫星木卫二(也称欧罗巴)的探测器现在有了一个正式名字:欧罗巴快帆船。美国航天局本周在一份声明中说,木卫二探测器还处于概念阶段时,就曾被非正式地称为欧罗巴快帆船,现在美国航天局决定采用它作为正式名字。

15日凌晨“木星合月”星月交辉

天文专家介绍,太阳系的“大个子”木星15日晨将与月亮近距离接触,奏响一曲“春日私语”,为黎明的天宇增添一份恬静和浪漫。

中国航天育种示范基地落户吉林图们

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与吉林省图们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了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太空搭载种子交接暨中国(图们)航天育种示范基地签约仪式,藜麦、玉桃、人参三种太空种子将在吉林图们繁育生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业务部主任赵冰宣读了公证书,交接了藜麦、玉桃、人参三种太空种子。

美国成功定位失联多年的印度月球探测器

当一个探测器在地球轨道上失联后,想再找到它可不容易,更不用说寻找那些失联多年的绕月探测器了。 为此,美国航天局利用位于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70米口径天线发射高能微波束,方向对准“月船1号”可能飞行经过的月球北极。

长七火箭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

用于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火箭,11日安全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这型火箭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于2016年6月25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首次发射飞行任务。

筑梦航空 攻克叶片制造难题为航空发动机加力量

此时,代表世界上航空发动机与单晶叶片制造技术最高水平之一的英国Rolls-Royce(罗罗)公司向周亦胄伸出了橄榄枝。

中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首次尝试“太空加油”

张育林说,中国空间站建设将更好地支持民用航天和太空产业化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天舟一号”任务动力系统全面进入发射场准备阶段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了解到,承担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任务的长征七号动力系统试验队,9日抵达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将与负责飞船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的试验队员联合开展工作,标志着“天舟一号”任务动力系统后方准备已经全面完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