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挺进万米深蓝,拓展深海科考
首页> 科普频道> 天文·地理 > 正文

挺进万米深蓝,拓展深海科考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蓝之下,深渊之上。

  一艘被誉为“移动海上实验室”的科考船,搭载由15家单位、60人组成的科考队伍,携带国家关键深海装备,从海南辗转抵达“地球第四极”。

  一群在地球上寻找和挑战深海的人,从一个海域跨越到另一个海域,再次成为马里亚纳海沟的来客。

  一个“十四五”时期开新局的航段,近60天、5388海里的征程,“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投入常规科考应用,多个深海“神器”接受万米洗礼,我国深海科考由“进入”向“探测”继续推进。

  今年8月至10月,“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了第21个科考航次的首个航段,其搭载的“奋斗者”号再次在万米深海征途上留下足迹。这证明,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的脚步,将永不停止。

  深渊之极 再战万米“挑战者”

  万米深海,曾经被认为是海洋科考的“禁区”。“挑战者深渊”,是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极地”,最深超过10900米。这片漆黑、高压、低温和地质运动活跃的“深海荒漠”,现在是海洋研究最前沿的领域之一。挑战马里亚纳海沟的中国科考人,成为大洋上的一抹亮色。

  ——挑战万米,突破自我新跨越

  “大国重器,不需要‘样子工程’,由‘试’到‘用’,才是应有本色。”航次监理、高级工程师张宏太说。

  去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海试成功坐底。今年又战深渊,“奋斗者”号再次令人瞩目。此航段中,它一共下潜28次,其中7次到达万米深度开展作业,进一步验证了我国潜水器高频次、连续深潜作业能力。

  下潜作业期间,“奋斗者”号开展了目标搜寻及地形探测、采集深渊海底样品及搭载装置进行海试等作业任务。这标志着它正式跨越到常规科考应用阶段。

  ——挑战万米,勇于迎接新考验

  从实验室到深海,装备海试面临着在“教科书上找不到标准答案”的考验。

  “海斗一号”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唐元贵说,这台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经过近一年的优化改进,重新来到熟悉的战场,但负责海试的科研人员仍旧小心谨慎。“最焦虑的一次是试验进行到7.5小时,距离‘海底8小时’指标仅一步之遥,没想到它还是因故障提前结束了任务。”他说,对于要求严格的团队而言,该项指标考核成绩就是零。

  “抬起头来,挺起胸膛,再来!”当看到连续工作18小时的同事们一个个揉着眼睛睡不着觉时,唐元贵鼓励大家找出问题,梳理方案。在没有援兵、备件不足的条件下,“海斗一号”在接下来的潜次中,成功突破海试指标并完成试验性应用。

  ——挑战万米,不断创造新纪录

  在同一条科考母船上,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交替下潜作业,此次在“探索一号”上成为现实。

  参加海试的多个项目装备也纷纷传出捷报——

  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深渊宏生物保压取样装置,在国内首次实现近10900米深度的保压样品获取;湖南科技大学全海深海底水体和沉积物气密取样装置经过现场考核,表明我国在7000米级深度条件有能力获取深渊环境高质量保压沉积物样品;浙江大学全海深重载比例液压机械手在海底作业过程中,展现出抓、割、剪、拨等“十八般武艺”,首次让此类机械手在万米海深成功取样成为现实……

  深海之行 追寻“心中那抹蓝”

  海浪汹涌险恶,海上艰难孤独,漫长的深海科考过程,是一场与自然和心灵的搏斗。是什么驱使科考人一次次进入大海、迎接一个个未知挑战?

  “是好奇心。”航次项目助理蔡珊雅说。好奇是人的本能,人们对深海的好奇,不亚于外星球。海底也有山川沟壑、有火山冷泉、有悬崖峭壁、有栖居生物,“那几乎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她从万米深渊上到甲板后,迫不及待将拍摄到的“怪异斑驳图形”“神奇沉积物”“蠢萌狮子鱼”等影像,同其他科考人员分享,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探索一号”实验部主任盖文庆还记得,在西南印度洋数千米冰冷海底发现的一处热液。灯光照去,喷口周围竟出现密集的虾群。“简直无法想象,这种震撼场景怎能不吸引人去追寻、研究呢?”

  “是责任心。”在“探索一号”的会议室里,挂着蓝底白字的横匾:“向深海深渊进军,对科考成果负责”。潜器间里,潜航员们每次下潜前,都要对潜水器进行多达10几个小时的故障排查和检修保养工作,有时甚至要通宵鏖战;在实验室,海试装备的负责人反复调校,一丝一毫也不敢疏忽。“没有绝对的万无一失。”“探索一号”实验部轮机长李湘湘说,“每个零件、设备都得严丝合缝,因为科考成果很可能受一处小差错影响而化为泡影。”

  “是使命感。”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张宇说,她只是“想为国家做点事”。她说,“探索一号”出海后,代表的就是中国,所有科研人员怀着对大海的热情,怀着国家荣誉感,进行各自研究领域的突破,“是一件幸福的事”。

  唐元贵表示,研制深海大国重器,是深海科研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深海人”在一次次经验教训中,摸爬滚打,坚守前行,“做隐姓埋名的人,干着惊天动地的事”。

  深蓝之梦 扬帆漫漫长征路

  一次次的深海科考,不仅加深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带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改革进步,还填补人类在海洋物理、微生物、有机化学、地质学等研究领域的历史空白。

  “但目前人类在海洋面前仍是一个学生,我们还有很长的求索之路要走。”张宏太说,装备海试只是深海科研的一张“入场券”,人们对海洋尤其深海、深渊,认识还远远不够,深海科考事业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上,仍存在“卡脖子”的风险,这不仅需要对海洋怀有敬畏之心,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投入、研究和试验。

  “所有的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对大海的向往。”蔡珊雅至今记得,当她乘坐“奋斗者”号下潜时,全程几乎如同黑夜。而一旦坐底,开灯的瞬间从舷窗向外看,鱼虾等生物游来游去,感觉“山河”就在脚下,灯光照过的海水,会呈现出渐变的蓝色,美丽而梦幻。

  她觉得这就像是深海研究的过程——深海狮子鱼为什么没有皮肤?海底为什么会形成波纹?深海的菌群是怎样相互组成一个生态系统?许多现象和事物在教材和学术论文里找不到,人们对这些问题最初满怀疑惑,但通过不断研究,总会“柳暗花明”。

  首次参航“探索一号”的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硕士研究生阮东瑞,经历了海试设备多次出现故障、令他几近要放弃的“至暗时刻”。在全船人员的帮助下,他终于一举获得宏生物的取样成功。立志继续攻读海洋学科博士的他说,深海科考风险高、周期长,稍有疏忽就会失败;深海研究有时候可能在大量投入后一无所获,但好运一定会眷顾对大海探索永不止步的人。“深海科考没有捷径,这个事业,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年轻人要准备握好接力棒。”

  未来的深海图景将会变成怎样?“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到打开深海大门,国家经过了多年努力。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深海装备出现在大洋之中,勘探开发资源、保护海洋生态,我们的海洋强国之梦一定会成为现实。”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工程师张健说。(赵颖全、陈凯姿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