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刘玉宁:传承岐黄薪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肾病科主任医师刘玉宁

彭文君:甜蜜“蜂”情

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让我们的蜂农劳动强度减低,生活能够富裕。我们的消费者一定能够吃上放心的蜜、高品质的蜜,有这种美好感、愉悦感。

“神秘大佬”贾思勰:看我十八般农艺

如果要在古代中国选出以为最伟大的农学家,此人非贾思勰莫属。

曾庆存:国家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出身农家,没有党,没有新中国,我根本没有上大学的机会。党待我如同母亲。我渴望她拥抱我。”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孙永福:绝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作为中国铁路领域的权威专家,孙永福从年少时,就树立了为国家铁路建设做贡献的理想和志向。

赵忠贤: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

作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赵忠贤院士“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探索高临界超导体研究。

青蒿素发现者——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吴文俊:数学世界的“老顽童”

吴文俊先后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和中国数学史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席泽宗:在传统古籍中寻找超新星遗迹

什么叫超新星呢,古代叫做客星,就是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光芒,过一段时间又暗了,像一个客人一样。

张钹:科学是不轻信和尊重科学规律

科学是什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张钹看来,科学就是不轻信和尊重科学规律。

一千年前,中国有这样一位硬核科学家

沈括的代表作《梦溪笔谈》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里面研究的门类就高达17个,其中的内容不仅包括天文地理数学,还有政务艺术考古。而其中对当时科学技术的详实记载,更是为这本书赢得了“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美名。

杨振宁的“接头暗号”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当时是31岁,杨振宁当时是35岁,风华正茂。

马洪琪:江河情 水电心

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在从事高海拔水电站绿色智能技术等研究,马洪琪早已把自己融入水电事业中。

李政道:科学研究是一条“鱼”

李政道的这个观念影响了很多人。后来我曾听很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讲,自己就是听了李政道的报告才走上科学的道路的。

王大珩:赤子丹心 中华之光

他与其他科学家一起为国家建言献策,推动实施“863”计划,倡议成立了中国工程院。他,就是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的王大珩。

“数学之王”苏步青

苏步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杰出的数学家,被誉为数学之王,

竺可桢:让中国传统科学古为今用

我们中国传统科学发扬光大,在新的二十一世纪发出异彩,这些都跟竺可桢副院长的努力分不开,所以现在科学史界都非常敬仰他,怀念他。

沈世钊:大跨之美

知乎上有人问:“国内有哪些做大跨结构的牛人?”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国内最牛的应该还是沈世钊。”

刘守仁:“我以身心许边疆”

6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名誉院长刘守仁的名字出现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名单里。

罗辽复:孕育桃李建边疆

物理学家罗辽复当年搞科研,靠的是和同学写信沟通,一来二去,怎么也得个把星期。2800多封往来书信,浓缩着罗辽复在科学道路上攀登的奋斗年华。

施楣梧:热血铠甲

从纺织工人到军需专家,施楣梧对纺织行业的热爱从未消退。希望年轻人热爱纺织行业,是施楣梧面向未来的期待。

康乐:破译千年蝗灾密码

2020年,康乐和他的团队突破性地,找到了诱惑蝗虫破坏性聚集的“罪魁祸首”4-乙烯基苯甲醚(4VA),使得针对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

繁星追梦|钟南山:敢医敢言 国士担当

2020年1月18日,作为一名已拥有56年党龄的老党员,钟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那张高铁餐车上满脸倦容的照片,感动了亿万国人,也让无数人感受到何为英雄之举、国士担当。

赵新全:情系青藏高原 追梦生态桃源

带你走进高原生态环境研究者赵新全的“繁星梦”。

陈湘生:基建赤子心

在陈湘生院士看来,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重塑城市空间的良好载体,建地铁就是建城市。未来以地铁换乘站为枢纽,把更多的公共空间建在地下,购物中心、步行街、地下物流防灾系统、智慧型地下车库……腾出地面空间去创建新的生态,植树造林种花种草,那么未来人们生活环境就会更美好。

郝吉明:守护环境是我一生的追求

郝吉明,是大气污染防治专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清华大学大气污染防治方向的开拓者,在他看来,大气污染防治,不光是围着烟囱转,而是推动整个能源的革命、推动产业的革命、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革命,建设一个绿水青山的社会,这里是一个大舞台。

梅宏院士:在0与1的世界穿梭

当你把一个个的0 1代码通过你的编程变成一段段功能,实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计算机来帮我们做的事情,那是充满无穷乐趣的。”

孙永福院士:在世界屋脊筑钢铁大道

“天路”建成的背后,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是在“生命禁区”上演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背后,则是无数人的奉献,这其中就有着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的身影。

翟明国:穿越“石”空 探秘地球

地球本身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

邓秀新:我的“甜蜜”事业

从曾经懵懂的乡野少年到“柑橘院士”,邓秀新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科学梦的?

曹则贤:发现物理之美

在学生和周围同事的眼中,他是中科院物理所的四大名嘴之一,就连他开的系列讲座,也被冠以“时尚、时尚、最时尚”的课程名:《那些年我学过的量子力学》。

徐星:穿越时光 约会恐龙

他和同事首次发现的四翼恐龙被认为是和德国始祖鸟一样重要的物种,为鸟类飞行“树栖滑翔起源说”提供了第一份坚实的物证;首次发现单指恐龙。

刘雳宇:抗癌斗士 生活玩家

他想帮助患癌病人,他说,病人及家属的眼神他永远都无法忘却。那些眼神,是他前行的动力。

邓中翰:我的中国“芯”

邓中翰在伯克利创造了奇迹,他成为伯克利130年历史中第一位拿到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博士和经济学硕士3个横跨理、工、商学位的人,亦让所有人明白了,不能小看了华人的智慧。

丁洪:漂洋过海的梦想

他回国时恰逢铁基高温超导体被发现,而这一成果也让丁洪回国的事业在短时间内大放异彩。

忆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院士夫妇的稀土人生

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走出国门,赴美留学,又因心切祖国,谎称家中父母病重,登上回国游轮,踏上阔别已久的土地。他们是一对院士伉俪,一对用一生守候彼此的院士夫妇。他们就是徐光宪和高小霞。

欧阳自远:寻梦广寒宫

自1994年参与到中国探月工程之中,欧阳自远已经在中国探月工程中辛勤奋斗二十多年,成功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测卫星送入浩瀚的太空翱翔。

追忆吴孟超院士

吴孟超年过九旬一周上两三台手术,从医78年救治1.6万名患者。他说,荣誉算什么,救治病人才是我的天职。

稻田里,有他的梦

一个梦想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也改变了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