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王淀佐:虽九死而其犹未悔
首页> 科普频道> 繁星追梦> 人物 > 正文

王淀佐:虽九死而其犹未悔

来源:光明网2022-01-11 14: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娅

  一个人要想在科技事业上有所成就,在青年时期就要树立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王淀佐

  选矿,好比沙里淘金。为此,王淀佐奋斗了一辈子。

  1950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那一年,王淀佐16岁。在东北大学政治学院学习了半年后,他被分配到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局,接受技术培训,成为了一名技术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家工作热情无比强烈,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王淀佐回忆,“我那时的基础差,得多花时间,在学中干、干中学,渴望学到更多的本领。”

  对矿物加工有了深入的研究后,王淀佐心中升腾起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现代矿物加工技术,能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王淀佐:虽九死而其犹未悔

王淀佐院士人物素描(郭红松绘制)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王淀佐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他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第二次走进了大学校园。

  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时代使命,扎根在他心中。

  扎进知识海洋,没有片刻停歇。1961年,王淀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踌躇满志地谋划着在选矿事业上大干一番。

  彼时,我国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贫矿多、细粒矿多,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结构和化学成分甚为复杂。因此,我国的选矿工艺研究是一道世界级难题,而王淀佐立志攻克的,便是这座科学高峰。

  王淀佐着力最多的是对浮选药剂的研究,这是“泡沫浮选法”技术的关键部分。多年来,世界上不少专家都探索,试图找到用极少剂量就能让矿物漂浮、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控不同矿物浮选行为的药剂,然而都收效甚微。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虽经万难而不改初衷,靠的就是为国家作贡献的坚定信念。”在王淀佐心中,屈原的这句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真切地表达了他对冶金事业的执着和对祖国的热爱。

  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王淀佐几乎每晚“鏖战”到了凌晨。艰辛的努力,换来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成果:系统总结出浮选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出了浮选剂分子设计理论;提出了“粗粒效应”,丰富了细粒选矿理论,发展了“分子载体浮选”及“开孔挡板搅拌器”等技术……

  这些成就,直接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他带领团队建成了全球首条浮选脱硅—拜尔法氧化铝生产线,实现了低品位铝土矿的高效利用,使我国铝土矿资源保障年限从不足10年延长到50年以上,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10年第25届国际矿物加工大会上,他获得了“国际矿物加工协会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科学家。

  不止于此,王淀佐先后担任中南大学校长、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在机制转换、领域整合、国家重大项目咨询、院士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样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就斐然。

  近年来,由于身体原因,他虽在病榻之上,但仍时刻关注着我国选矿冶金和材料事业的战略发展。他常说,“我从事的专业是个小学科,但我愿意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为国效力。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不能停止工作,否则就对不起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

  院士小传

  王淀佐(1934.3.23-),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矿物工程专家。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创立发展的浮选电化学理论已成为现代浮选理论的基础。在矿物与材料加工药剂分子设计、矿物浮选电化学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技术、有色金属矿生物湿法冶金技术、铝土矿浮选脱硅技术、固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和细粒技术,以及稀土矿物的加工、提取和精制等方面卓有成就,直接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上的国际领先地位。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10年国际矿物加工理事大会上,获“卓越科学贡献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该奖的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300余篇,著作17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淀佐:虽九死而其犹未悔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