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直播|第二届“铁科星空讲坛”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铁路科技魅力,激发铁路创新自信,进一步筑牢加快实现铁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群众基础,第二届“铁科星空讲坛”将于2024年9月26日14:30直播,欢迎收看!

科普中国直播|2024年全国科普日安徽省暨合肥市主场活动
现场设置了精神引领促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教资源做加法、趣玩科学游园会、科学技术惠民生五大主题展区及舞台表演区共计38项活动。直播时间:2024年9月21日10:30

“贝碧嘉”刚走“普拉桑”又来,最近台风为啥这么多?
从9月6日登陆海南的“摩羯”到9月16日登陆上海的“贝碧嘉”,再到19日登陆的“普拉桑”,最近短短两周时间里,我国沿海地区接连遭遇台风。

科普中国直播|全国爱牙日:关注全生命周期 健康口腔每一天
9月20日是第36个“全国爱牙日”,将重点围绕“全生命周期口腔保健”方面进行科普宣传,直播也将侧重于全生命周期中各类人群的口腔特点及预防措施等方面为公众答疑解惑。直播时间:9月20日9:00

科普中国直播|2024年成都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
活动采取“线下+线上”的形式举办。线下按照“1+3”布局,即1个主会场举办启动仪式、主题展和“科普乐活”市集,3个分会场分别围绕主题展览、前沿报告、IP创科普开展活动。线上同步举办川渝云联动成都市主题活动。直播时间 2024年9月13日09:30—11:30

科普中国直播|“科学方舟”主题科普流动巡展
“科学方舟”主题科普流动巡展将于9月11日在济宁科技馆启动。本次活动是济宁市科协以济宁地域特色为主题打造的线上线下结合、巡展活动一体、科教娱乐兼顾的创新性品牌展教项目。欢迎收看!

人工智能为美术创作打开新空间
近年来,随着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特别是AI(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出现,AI绘画加速发展。AI绘画是继CG绘画(计算机生成绘画,即在平面设计软件辅助下进行绘画)、DSE绘画(数字特效绘画,

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8月29日13时22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三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云遥一号15星-17星、吉天星A-03星、苏星一号01星、天辅高分二号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传统农业跨越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史,农业文化底蕴深厚。但整体来看,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还需提升,在一些领域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生态文明启示录》(第三季)第一集:生态的价值
在杭州市清凉峰自然保护区里,章叔岩第一次拍摄到了梅花鹿,使得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在随后的日子,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梅花鹿的保护与监测工作中。

超重元素:突破元素周期律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来自外太阳系
6600万年前,一个天体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德国科隆大学科学家通过分析位于墨西哥希克苏鲁伯撞击点的地球化学证据,揭示了该天体的真面目:一颗来自木星轨道之外(外太阳系)的小行星。
解码地球第三极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次青藏科考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时空格局,提出了青藏高原绿色发展路径。

“永远做对患者有利的事情”——记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医疗组组长张晓雅
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多地帮助别人?“学医,治病救人”是她给出的答案。从海外留学归来到如今的主刀医生,从冠心病、瓣膜病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她一步一个脚印,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和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绿水青山可“生金”,美丽中国更可期
新华社发 河南坚持“两山”理念,不断改善山水生态环境。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新质生产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到来,对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南海探获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
8月7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勘探过程中实现了海洋油气勘探理论领域的创新,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

科研成果科普解读丨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月球水”,不寻常!
我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发现了月球上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这标志着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了分子水,揭示了水分子和铵在月球上的真实存在形式。
科技赋能,文旅融出新高度
夜幕降临,北京亮马河沿岸灯光璀璨,粼粼碧波倒映着城市光影,如梦似幻的灯光秀为夜空增添了绚烂光彩。 沉浸式文旅项目、景区智慧化服务、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在各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探索如火如荼。
三部门联合发布19个新职业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正式发布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等19个新职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新职业的发布,对于开发就业岗位、引导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就业创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让空中“旅行家”一路顺风
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分子水
记者齐芳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学家团队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矿物晶体。月球表面水合矿物的发现标志着对月球水和铵研究的重大突破,也为未来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如何看懂肝功能指标
“超声检查主要看肝脏是否有占位、囊肿、钙化灶、脂肪肝、肝硬化等。饮食中,特别要注意将可能存在寄生虫的食物(小龙虾、福寿螺、牛羊肉等)煮熟,最好不吃半生不熟的东西,可以防止寄生虫感染损伤肝脏。

坚持“四个面向” 勇攀科技高峰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获奖者们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科普中国直播|2024年全国航海科普季启动仪式暨“匠说航海”科普讲座
2024年7月11日是第20个中国航海日。在航海日期间,全国航海科普季启动仪式暨匠说航海科普讲座将于7月9日在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举行。直播时间:2024年7月9日14:00

太空育种获得“无棘刺梨”
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186天的28.2克刺梨种子,经过科研工作者9个月的精心培育管护,已发育长成为528株健壮的植株,科研人员从中还获得了刺梨新种质“无棘刺梨”。

科普中国直播|让AIGC提高你的科研和科普能力
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文心一言与文心一格的基本能力,并重点讲解如何基于文心一格AI作画平台,助力大家快速上手玩转AI绘画。直播时间:2024年7月2日19:00-21:00

【晒晒科技新成果】“小水滴”催生出国际新学科
实验的突破总是激动人心。2018年,团队以“水伏技术的曙光”为题在《自然·纳米技术》上发表相关成果,首次提出水伏效应这一新概念,“水伏学hydrovoltaics:从水获电的新途径”由此诞生。
再次创造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
嫦娥六号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月背智能采样技术、月背起飞上升技术,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再次创造了中国航天的世界纪录。 此外,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样品还有可能采集到月球深部,甚至月幔的样品,将为研究月球内部物质成分提供宝贵数据。

院士教你选专业|如何跑赢科研“马拉松”?
学过物理学和材料学也接触过机械工程,甚至对电子、医疗、化学等领域也有研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

【预见2035】对话院士·工业互联网篇
本期推出“工业互联网篇”,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之“工业互联网”项目负责人梅宏,走进一个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的科学新纪元。

院士教你选专业|1+1如何大于2?
1+1在什么情况下大于2?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表示,系统工程追求的不仅是“1+1=2”的简单算术,更是“1+1>2”的系统效应。这一仅有80年发展史的新兴学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院士教你选专业|转专业的“万能钥匙”,是它!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看来,数学世界中那些精美的符号和复杂的结构蕴藏着独一无二的美景。数学专业具有很强的“转移性” ,无论是读书还是科研工作中,能够较为容易地转到其他专业。

寻迹百年麦种,为精准育种贡献中国智慧
面对当前全球人口不断增长、环境气候复杂多变和小麦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增益效应逐渐减缓等一系列挑战,科学家亟需找到一条高效、精准的小麦育种之路。
对标新质生产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端研发人才,同样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已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亟须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引领下,积极进行创新转型。

极危物种巧家五针松三代幼苗首次“安家”野外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巧家五针松是全球极危物种。新华社发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巧家五针松野生植株分布区及周边近1100公顷森林被纳入云南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科普中国直播|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会
为反映我国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前沿发展,引领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将于202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举办“2023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发布会。直播时间:2024年6月5日14:00

硬核技术助嫦娥六号“翩然落广寒”
2024年6月2日凌晨,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再次上演“翩然落广寒”的精彩一幕。这标志着嫦娥六号成功跨过充满挑战的“落月”难关,为达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目标又向前迈进了关键一步。

直播|“云游”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备受瞩目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也正是对外开放。19:30,跟随光明网记者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聆听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家精神。

直播|“奶香飘万家”科普活动之“牛奶科技 科技者说”
该活动邀请从事奶牛和牛奶相关科技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走进北京市延庆区职业学校,讲述奶业科技成果,科普牛奶知识。直播时间 2024年5月30日周四9:30-11:30
抖音发布2024自然科学数据报告,过去一年77亿人次为相关内容点赞
5月27日,抖音发布《2024抖音自然科学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超过77.3亿人次在抖音为自然科学内容点赞;2024年以来,相关内容投稿量同比增长169%。

《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之父的筑梦人生
该剧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为创作蓝本,讲述他为实现人生两个梦想,即“让中国人端稳手中的饭碗”的“禾下乘凉梦”以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奋斗一生的事迹。

我科学家成功制备新型“夜明珠”材料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成功设计了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具有从蓝色到绿色的多色超长室温磷光发射的碳化聚合物纳米点材料,相关研究发表在《先进科学》上。

【向“新”而行】邬贺铨院士:推动大模型“上云落地”,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一代人工智能将加速增强现实、空间计算等进入应用的步伐;同时,也将促进算力网、物联网、车联网、卫星互联网,以及将来低空经济等领域的发展。“这种赋能是全方位的,而且是深度的。”

科普中国直播|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康复科普大会
大会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科普创新活力”为主题,将设立康复大咖论坛以及运动损伤康复、言语语言康复、吞咽康复分论坛,科普先进理念、前沿知识、诊疗技术。直播时间 2024年5月26日周日9:00-17:00

【顶刊论文解读】看!中国科学家将光变成了“液态”
这是一种奇异的由粒子之间强相互作用形成的量子流体,在这里,光呈现出了“液态”。形象点说,就是光子不仅各自独舞,还能绕着其他光子群舞。相关科研成果以长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郑志明院士:每种技术都有局限性,必须摸清AI的边界
“AI虽然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其边界,以实现真正的智慧赋能。”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研究院院长郑志明在谈及人工智能(AI)技术时说道。

从几十米提升至几十公里!中国科学家构建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
《自然》杂志审稿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成果开启了量子互联网研究的新篇章”,“为未来大规模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探索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取得显著成效。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形成以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法规体系。

科普中国直播|2024年全民营养周:奶豆添营养 少油更健康
2024年全民营养周将聚焦“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少盐少油,控糖限酒”等重点内容展开。直播时间:2024年5月12日9:00

他们的青春围着“一口锅”转——记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中国工程团队
梦想连着创新的风险,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但,容不得松口气,工程师们心里清楚,下一个难点,是调试。

119号新元素,我们来了!
元素周期表有没有尽头?全球科学家都想得到答案。张志远说:“118号之后有没有119号?元素周期表还能不能续下去?追寻问题的答案,不仅是对现有科学理论的重要检验,而且每一种新元素的发现,都能带来科学的进步、行业的提升,在发现新元素过程中发展的各种技术和方法,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同位素药物、放射性燃料的处理等。”

【顶刊论文解读】重构鸟类“生命之树”!科学家拨开百年迷雾
重构并革新了现生鸟类的系统发育树,厘清了现生鸟类各类群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鸟类类群关系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议,为正确理解鸟类物种演化及复杂性状演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国优质牧草种质资源完成首次太空舱外暴露实验
记者7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种与利用创新团队日前顺利取回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麦等5份种质材料。图为神舟十七号飞船带回的中天系列苜蓿和燕麦等种质材料。

一些科学家认为昆虫存在意识
乌鸦、黑猩猩、大象和其他许多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行为方式表明它们可能有“意识”。该宣言指出,对于可能有意识体验的动物而言,人类在影响它们的决策中忽视这种可能性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电子科技,带你探索月球背面的秘密
中国电科科技参与探月工程,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牵头研制的深空天线组阵系统依次接力提供测控通信支持,精准执行轨道转换、月面着陆及月球轨道对接等任务。

直播|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
本论坛将以“未来产业和创新生态:全球智库之声”为主题,旨在通过搭建高水平、国际化的交流平台。直播时间:4月28日(星期日)09:00-12:15

直播|高山云雾出好茶,乡村振兴茶飘香
4月26日上午10:00,锁定光明网直播间,我们带您登上乌蒙山脉南端的轿子顶,赏最美的杜鹃花,品最干净的“乌蒙峰”茶,一同感受高山云雾孕育出的优质茶叶的独特魅力!

跑好神舟家族太空“接力赛”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叶光富(中)、李聪(右)、李广苏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李聪、李广苏都是第三批航天员,即将执行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他们都深感幸运。

1:250万!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发布
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质图集21日发布,图集包括《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集》和《1:250万月球分幅地质图集》(中英文版,含说明书)。 图集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自远院士和刘建忠研究员,组织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科学家和制图人员,共同研编。

黄河大讲堂丨城市水系统污染治理绿色发展
本期“黄河大讲堂”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院士,以“城市水系统污染治理绿色发展”为题,讲述城市水系统治理“遵循自然、蓝绿融合、灰绿结合”的新概念、新方法以及“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治理路径。直播时间:4月22日 9:00

激活微生物“生命暗物质”
微生物具有合成多种天然产物的能力,是人类进行药物开发的宝库。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还观察到新的代谢产物产生,其中一些甚至具有潜在的抗生素活性和临床感染菌株活性。该研究通过深入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分析发现,PQQ生物合成途径的引入增强了多种天然产物的合成效率。

我国科学家对雀鸟辐射性演化有新发现
病毒与宿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既对抗又合作,并对宿主产生深远影响。“该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古病毒序列在鸟类物种演化中作用的认知,也为古病毒序列调控宿主基因功能从而影响宿主演化提供了一个例证。

让生命接力生命,奔走在生死之间的光明“摆渡人”
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连续七年,我国年度遗体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见证母亲重获光明的经历后,前不久,黄奶奶的女儿也在武汉市红十字爱尔眼库完成了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