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报国正当时】让梦想“带电”,为祖国“发光”——走近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科学报国正当时】让梦想“带电”,为祖国“发光”——走近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4-12-12 13:38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科学报国正当时”栏目,解读高校科技类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赓续科学报国传统,筑牢科技创新的根基和底座。#千万IP创科普

大到航空航天领域

小至芯片、触觉传感器等电子器件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有着理工融合的特点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由学校实力雄厚的物理学科发展而来

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由半导体专业和电真空专业逐步发展形成

包括薄膜太阳电池、薄膜超导电子学

现代显示技术、自旋电子学

光电器件与传感技术等研究方向

【科学报国正当时】让梦想“带电”,为祖国“发光”——走近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杜雨津介绍

像人们熟知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等

就属于学科中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领域

学院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团队建设、社会服务

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

坚持以应用基础研究为根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

立足先进薄膜光电子技术

在涉及电子、材料、生物等交叉学科领域开展研究

力争在部分研究方向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学报国正当时】让梦想“带电”,为祖国“发光”——走近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徐文涛教授

是神经形态与柔性电子实验室负责人

2018年

他带领团队与美韩两国科学家合作

研发出了世界上首条柔性人造触觉神经

 

“很多人都看过科幻电影《阿丽塔》,

一个半机械少女残躯被一名医生捡回后,

用人造的机械肢体使其重获新生,

这和我的研究非常相像。”

徐文涛介绍

首条柔性人造感觉神经

由电阻式压力传感器、有机环形振荡器

和突触晶体管组成

能够很好模拟人类皮肤触觉功能

是向类人假肢、人造皮肤等器官仿生制造

迈出的坚实一步

【科学报国正当时】让梦想“带电”,为祖国“发光”——走近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在徐文涛看来

青年人一定要有梦想

尽管探索未知的路上常常会面临失败

但正因如此

才需要有人不断前行

找到突破点

而这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

 

今天,让我们走近南开大学

与电光学院一起

一路带电发光,为国贡献力量

【科学报国正当时】让梦想“带电”,为祖国“发光”——走近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出品人

杨 谷

总监制

宋乐永 战 钊

总策划

宋雅娟

记 者

蔡 琳

本期编导

蔡 琳

统 筹

张 蓉

协 调

吴军辉 高雨桐

特别鸣谢

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联合出品

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科学报国正当时】让梦想“带电”,为祖国“发光”——走近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产大飞机首次搭载旅客飞抵海南

  • 国家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为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我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对相关国家的1300名中医药人才进行专项培训,共促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承。
2024-12-10 09:56
12月6日至8日,以这座小城命名的腾冲科学家论坛,吸引了包括120位国内外院士、59位大学校长在内的千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齐聚一堂。
2024-12-09 10:11
数据要素应用领域正加速拓展,应用深度持续深化,不知不觉间,数据要素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
2024-12-09 10:10
华龙洞遗址于1988年被发现,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等人类活动证据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2024-12-09 10:08
12月7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新版路线图认为,CCUS技术将不只是大规模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关键技术,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
2024-12-09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