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集】中国科技馆举办“Hz行动”无线电主题特展
7月15日起,中国科技馆在短期展厅特意为大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暑期礼物:“Hz行动——无线电主题打卡闯关特展”,为观众揭开无线电的神秘面纱!

科普中国直播|2022第五届北京市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决赛
为落实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做好科普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加强气象宣传工作的意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具体要求,北京市气象局、北京气象学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2022年北京市气象科普讲解大赛。
我国建成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7月13日凌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天链二号03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科普中国直播|动力电池集成及管理技术挑战赛
经过初赛、半决赛,共有十支队伍进入了决赛。7月9日,他们将迎来最终阶段的决赛角逐,每支队伍汇报参赛作品设计方案15分钟,专家提问10分钟,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优秀奖七名。

科普中国直播|2021中国茶业科技年会
2021中国茶业科技年会以“三茶统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茶产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搭建茶业“产、学、研、政”交流合作服务平台,促进茶叶科技成果转化、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年会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组织30多位全国顶级知名茶叶专家从不同角度开展讲座!

正在直播|“同心协力 救在身边”2022年长三角红十字应急救援综合演练
本次演练以浙江省某地遭受暴雨和强台风侵袭,引发水灾和山体滑坡、有人员受困为背景,采取实景现场模拟方式,演练了搜救、赈济、医疗、供水、心理、直升机、大众卫生、水上救生等实战救援科目和后勤、电力、通讯等保障科目,以及受灾群众自救互救等科目。

《令人心动的大学——院士说专业》冯小明院士:化学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剂
2022高考季《令人心动的大学——院士说专业》系列直播,让我们跟着冯院士一起探索美好生活的催化剂!直播时间:6月26日19点-20点。

国内功率最大海上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将并网发电
由该所承担相关设计任务的国内功率最大(6.2MW)的海上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已在广东湛江罗斗沙海域顺利完成安装,将于近期开始并网发电。

免疫“士兵”T细胞休息不足 后果远非“罢工”那么简单
在识别抗原的同时,抗原递呈细胞会通过其表面分子与T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进一步刺激T细胞,促进T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这被称为免疫应答的反应阶段。

中国粮食自信从哪里来 ——写在2022夏粮丰收之际
不管这些说法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中国愿以真诚的善意将其理解为这是对粮食危机的焦虑,中国也愿尽其所能承担大国责任。就以小麦条锈病为例,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人类与病菌的战争并不在中原小麦主产区,而是在北纬37度到38度的中国西部。

神眼力!——三星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合璧”记
两件文物珠联璧合,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早就推测几个“祭祀坑”器物存在拼对关系的专家通过研究,找到了铜人像的下半身——青铜鸟脚人像。

科普中国直播丨2022年“节能服务进企业”暨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经验交流会
为进一步推广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受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委托,中国电子学会定于2022年6月15日线上组织召开2022年“节能服务进企业”暨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应用经验交流会。

炎热夏天为何会下冰疙瘩
6月12日下午至夜间,北京市大部分地区出现雷阵雨天气,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东北部及通州北部达暴雨量级,局地大暴雨。 一般来讲,当冰雹直径较大、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与农业生产关键期相吻合时,冰雹天气的致灾性会比较强。

万米深渊“海斗”量 青年“海人”挑大梁
2021年10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科学考察中,“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以下简称“海斗一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西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巡航探测。“海斗一号”研制与海试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所),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团队。

海关加强口岸卫生检疫严防猴痘疫情输入
近期,全球多个国家相继报告猴痘病例,世界卫生组织预计,疫情影响范围可能扩大,除报告病例的国家外,其他国家也可能会出现病例。出入境旅客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大范围皮疹等症状的,要及时向海关申报,以便尽快获得检疫排查和后续诊治。

直播丨传承隆平精神 走好时代稻路
为更好地缅怀袁隆平先生,传承隆平精神,走好时代稻路,经研究,定于2022年5月31日上午9∶00~11∶30在浙江杭州富阳中国水稻研究所内开展“传承隆平精神,走好时代稻路”主题报告会。

直播丨2022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康复科普活动
组织30多位全国顶级知名康复医学专家从不同专业、不同角度开展健康知识科普讲座,宣传科学理念、传授康复技能,为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服务,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

【科普中国繁星追梦】朱光亚之子朱明远:父亲教会我“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朱明远眼中,父亲朱光亚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朱光亚曾编写我国核武器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对于后来的原子弹研制工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随后他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直播|探秘石油天然气之云参观实验室
“创新争先、自立自强”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石油科技传播大型直播,探秘石油天然气之云游实验室,以油气生成、勘探、开采为线索,看看科学家们是怎样通过基础研究找到油气、开发利用油气的。直播互动体验,带给你不一样的石油科技之旅。

炎炎夏日,脱去这些谣言的“科普”外衣
与此同时,上述研究数据也指出了喝牛奶对健康的益处,比如促进生长发育等,但似乎很多网友只关心“中国人喝牛奶致癌”这一点。虽然咀嚼能力和阿尔茨海默病二者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似乎有人真找到了“嚼嚼更健康”的依据。

用基因工程为棉花“涂”上五颜六色
经过连续多代的选育,团队已经获得纤维色泽稳定、颜色显著改变的多个杂交组合,包括深棕色至咖啡色,绿色、军绿色和深绿色,橙色,还有深浅不一的蓝色。”孙玉强表示,团队正持续开展彩色棉纤维改良实验,推动彩色棉应用于婴幼儿衣物、玩具和医用纱布等领域。

中华白海豚部分种群正经历快速衰退
研究结果显示,广西三娘湾及其毗邻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种群;该中华白海豚种群存活率在调查期间存在较大波动,提示该地区存在高强度的海洋应激源/压力源。

我科学家研发B族维生素精准检测方法 叶酸怎么补?测一测就知道
一直以来,孕前女性该补多少叶酸,如何做到叶酸的快速精准检测,临床医学都很难给出一个精确的答案。 此前,微生物法被临床营养学界公认为红细胞叶酸检测的金标准,但微生物法的主要缺点是检测耗时长,对无菌操作要求高,不利于推广到临床。

【青年问答】走吧!跟Z世代一起穿越历史 看懂中国
如果穿越回古代,没有手机,没有WIFI,你或许会不适应那里的生活。其实,古人生活的时髦度超乎想象。古人的生活到底什么样?来吧,跟着Z世代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触摸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

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疑云”重重
近期,以往散发的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呈集中发作趋势。多个国家报告的儿童急性肝炎,最初在欧美等国被发现,后在亚洲等多个国家也相继出现。这引起了国内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警惕。

天和核心舱环控生保系统在轨稳定运行满一年
而在核心舱内部,直接保障航天员在轨生命安全的环控生保系统稳定运行,实现了由“补给式”向“再生式”的重大跨越。为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提供环境保障、生命保障和应急保障等功能的空间站环控生保技术必须从非再生走向再生。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90后”航天女调度:声传“天地”号令“八方”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 这样的开场,鲍硕说过成百上千次。她是“天问一号”任务的北京总调度,也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首位女性总调度。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从“太空之吻”到“太空牵手”,她的青春与航天“完美对接”
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太空之吻”、嫦娥五号轨道器与上升器的“太空牵手”、中国空间站首次径向交会对接,每一次太空中的完美对接,都有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主任设计师贺中琴的身影。

世界肺动脉高压日|对话小儿心内科专家顾虹:儿童肺动脉高压如何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先心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是目前我国第一大类肺动脉高压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早干预、早治疗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治愈。

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八千米以上海拔高度
4日中午,13名珠峰科考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首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探秘火箭总装 航天青年如何铸利“箭”?
火箭总装作为火箭诞生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大到几米直径的部段对接,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安装,都有着严格的力矩要求。作为航天一院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的一名总体装配工,今年31岁的韩磊便是其中一名“把关人”。

如何吃得更健康?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出参考答案
新版指南突出了规律进餐的重要性,“手把手”给出了如何合理进餐和挑选、烹饪食物的科学建议。对此,指南在上一版6条核心推荐的基础上,新增“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2条膳食准则。

青春献给中国航天|火箭如何掌握方向感?航天青年来解答
如果说火箭是运送卫星到太空的专车,伺服系统就是这辆专车的方向盘。在飞行中它的动作实现着,火箭的俯仰、偏航,还有滚转等姿态。

消除疟疾 “中国神草”青蒿素功不可没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被总结成‘青蒿素精神’:胸怀祖国、敢于担当,团结协作、传承创新,情系苍生、淡泊名利,增强自信、勇攀高峰。欣喜的是,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所有人,世界地球日,这封倡议书请查收!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土地学会、光明网共同发出倡议,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儿童超重与肥胖:不仅仅是吃多吃少的问题
儿童的体重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在体重这件事上,除了看到孩子的进食行为外,还要看到遗传基因、文化传统、社区、家庭环境和儿童自身的情绪调节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问天、梦天长啥样?中国空间站建设这些看点值得期待
“空间站建造完成后,两个实验舱将是航天员在轨主要的工作场所,可以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医学以及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的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说,按照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执行两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

寒武纪大爆发研究打开新窗口
4月15日,《中国科学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获悉,该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发现了华北地区一处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并将其命名为“临沂动物群”。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并不均匀,大多数著名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都集中分布在华南板块和劳伦大陆(今北美大陆的主体)。

我国科学家用小分子诱导出人干细胞
4月13日,《自然》杂志刊发干细胞领域重大突破——运用化学小分子实现细胞命运的重编程,即将人成体细胞转变为干细胞。人们希望随时获得干细胞,必须掌握适宜的制备技术,让已经分化的人类成体细胞“走回头路”回转为干细胞。

2022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将推出系列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
1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新闻发布会。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还将与全国科技活动周深度融合,科技部和中国科协将组织开展更多科学家精神宣讲宣传活动。

数说“太空全能神探”
4月7日,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高分三号03星成功发射,我国海陆监视监测迎来“三星组网”时代。 2021年11月23日,高分三号02星成功发射,与01星实现双星运行,迈出了我国海陆监视监测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星座建设的关键一步。

疫苗对奥密克戎没用?打针比吃药效果好?3月“科学流言榜”上榜流言
半月板位于大腿骨与小腿骨连接处,位于膝关节内部,有缓冲和润滑的作用。一个膝关节内有两片半月板。由于膝关节本身承受着大部分体重,很多运动带给膝盖的冲击常会达到体重的数倍。更糟糕的是,半月板内侧的大部分区域是没有血液供应的,受伤后很难自我修复。

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节气与天文观测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应该说,二十四节气既有气象意义,又有天文历法意义,这说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气象学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我国首型“混动版”长征运载火箭面世
作为一枚捆绑火箭,助推器完成“使命”后与芯级安全分离是火箭飞行过程中最关键的分离程序之一。在研制阶段,长六改运载火箭还成功实施了3次固体助推捆绑地面分离试验,进一步验证了助推分离技术方案的正确性。

张伯礼院士详解:为什么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
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连续几天本土新冠病毒新增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多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虽然无临床症状表现,但能够通过核酸检测出其体内带有病毒的核酸,具有一定的病毒载量,一样具有传染力。

科普短视频:用“硬核干货”连接受众与科学
现在,在短视频平台上,科普很“上头”。 打破对科学神秘遥远的成见,将理性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普及观者,或许是大量科普视频受众更加需要的。 科普事业需要各方的共同助力,不仅仅是科研人员,还需要传播学者与屏幕前的你我。

降雪!降雨、降温!强对流来势汹汹,我们该如何防范?
预计3月16日20时至17日20时,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和北京西北部山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10~18毫米)。上述地区新增积雪深度3~8厘米,局地可超过15厘米。
科普中国“百人会”智库论坛暨第二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征文活动启动
本次征文主题和方向包括科学素质评估研究、科普政策研究、科学传播研究、科普国际合作研究、科学教育及青少年科学素质研究、科普创作研究、科幻创作研究、科技文化研究,投稿截止日期为2021年8月30日。

专家揭秘:中国古代甲胄为何远胜西方?
今天我们到军事博物馆,来看一看咱们中国古代的铠甲。从材质上区分,中国古代的铠甲可分为皮甲、铁甲和棉甲。这里首先展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皮甲,皮甲在那个时候是非常流行,防护效果很好的一种盔甲。

全球最大飞机安-225成“网红”,有啥来头?
近期,一架独一无二的安-225“梦幻”运输机,其硕大的体型让无数网友路转粉。13号从天津起飞,14号上午10点左右抵达波兰华沙。据波兰外交部称,该机上载有两家波兰公司从中国采购的1050立方米新冠病毒防护装备,包括76吨防护服、11吨防护面罩和9吨口罩。

高超音速武器为何难以防御?
高超音速飞行技术问世之后,军事大国纷纷制定各自的高超音速武器发展计划,力图在这场极限竞速中抢占先机。那么,什么是高超音速武器,为何其难以防御呢?本期《军事科普Vlog》为您解读。

科学之子|席泽宗:于历史深处开辟“星”疆土
在国际天文学界,他的名字总是与超新星联系在一起。他对古代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的证认及整理工作,长期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蜚声于天文学和科学史两界。他就是席泽宗。

“滴血认亲”有没有科学道理?
提起亲子鉴定,很多人会想到古代小说上常常提到的滴血认亲。B:电视剧《寻秦记》中,大殿滴血认亲一幕,穿越到古代的项少龙也是利用“加料”的小动作,证明了假嬴政与秦王的亲子关系。

罗马尼亚阅兵式美俄装备云集|秦继荣:装备打中打不中全要看火控
罗马尼亚将迎来国庆节,美制的MIM-62“霍克”中程防空导弹,德制的“猎豹”35毫米双管自行高炮,俄罗斯的SA-8“壁虎”防空导弹,以及罗马尼亚本国的TR-85M1主战坦克等装备整齐亮相,成为该阅兵式亮点。

空军成立67周年|新兵佟丽娅呼吁青年人心怀蓝天梦
2016年,是中国空军成立67周年,当下中国空军已成为一支多兵机种组成的战略性军种,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献礼空军成立67周年|大国佩剑所向披靡
献礼空军成立67周年。中国成立之初,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师组建不久即两次入朝作战,老一辈飞行员以“空中拼刺刀”的血性担当与不可一世的空中强敌血战蓝天,击落击伤敌机117架。

【军事科技视频】可回收式运载火箭的发展和演变
可回收式运载火箭不仅可以再次安全进入大气层并不被烧毁,还可以垂直回到发射基地或者海上降落平台。这样,再结合长工作寿命的火箭发动机设计,运载火箭的箭体就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本次我们一起解析可回收式运载火箭的发展和演变之路。

【军事科技视频】中国国产航母猜想
2016年9月25日,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又有了新消息,几张航母甲板施工的照片出现在各大网站上,照片中显示国产航母舰岛分段安装就位。

【前哨观察】舰载机价值飙升 航母舰队花销惊人
军费在各国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中国军费在GDP中的比例低于1.5%。而美、英、俄等世界主要国家,军费占GDP的比例保持在2%~4%之间。

【前哨观察】舰载机采用垂直起降?夹板灼伤怎么破?
垂直起降飞机,F-35B采用了先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可以产生高达一万九千公斤的强大推力,并且有效地避免了高温气流对甲板的灼烧问题。

【前哨观察】揭秘D-21B:60年代美国绝密侦查无人机
1971年,西双版纳的密林中发现了一个神秘的飞行物,残骸从云南拉回到北京,才发现原来他竟然是美国绝密的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D-21B。

【前哨观察】运-20:带领空军战略投送迈入新时代
今年7月6日,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吸引了广大军迷的关注。空军运-20飞机授装接装仪式举行,这款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军事运输及正式列装空军某航空兵部队。

【前哨观察】歼-11:守卫我国领土安全的重型战鹰
从技术上分析,侦察机和战斗机相遇,态势的主动权掌握在战斗机飞行员的手里,侦察机飞行员心里会发虚。但也不全然如此,战机减小速度后操纵性无疑会变差。

【走近大师】叶笃正:气象大家的大气象
在气象领域耕耘六十余载,叶笃正以高瞻远瞩的睿智目光,洞彻气象风云,引领中国气象学界走在世界前沿,实现着他的豪言壮语—“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军事科技前沿】李德生:挥戈沙场书忠诚
李德生参加了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的我党的全部战争。曾以团长身份亲自乔装进入日军巢穴侦查,率领弱旅一举全歼守敌。在朝鲜夺取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自此美军停止了全部进攻战役。

一图读懂|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引发热议 专家们这样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之后,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又一标志性事件。针对这一事件,专家们怎么看?

探析学会传播之路 学会服务365TALK沙龙第三期来啦
当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科技传播提供了新方式,但科技知识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让其传播受到一定阻碍,学会组织应如何适应信息时代背景找到适合自己的传播路径?

科学看待疫情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陈操表示,中国疾控中心将继续做好哨点医院确认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变异株的监测工作,特别是重症、死亡病例和特殊人群的变异株的监测,会同海关部门做好输入变异株的监测。
中国科大发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全新演化现象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研究团队,近期对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进行了多波段高频次监测。由于遮蔽物质分布不均匀,使得X射线“泄漏”出来,同时,又因为物质围绕黑洞运动,导致了“间歇性”特征。

基因编辑疗法可改善遗传性失明患者视力
美国麻省眼耳医院和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接受CRISPR基因编辑实验性治疗后,大约79%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临床试验参与者症状得到改善。
【食糖专家谈】糖在人体代谢中有多重要?
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剂。从以前“吃不上糖”,到现在的“无糖”、“半糖”,人们的生活变好的同时也难免产生“吃糖是否会危害健康”的疑虑。今天,我们请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郭晓蕙教授,一起聊聊大家伙儿关心的糖与人体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