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科学家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

操纵的纠缠光子数目越多,量子信息处理能力就会指数级增长,但同时实验实现的难度也急剧增加。

“千里眼”监测二氧化碳排放

12月22日凌晨,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到达距离地球700多公里外的太空,开始进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监测工作。

科普大篷车惠及1.9亿农村人口

自2000年中国科协实施科普大篷车项目以来,已向全国配发了1345辆科普大篷车,累计行程达3050万公里,开展活动17万次,受益人数达1.9亿。

十万个为什么

“海斗”临渊:诗与远方的召唤

陈顺和他的同事正在加紧分析和处理“探索一号”获取的宝贵深渊样品。当实验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想想船上的日子,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及时地调整实验方案。

无人潜航器到底是个什么“神器”

无人潜航器作为造型轻便、性能先进的水下侦察监视设备,对水下通信、材料以及导航定位等技术领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十四节气:科学与中国文化智慧相融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

今年第三个“超级月亮”13日现身

继今年10月17日和11月14日之后,“超级月亮”12月13日晚将再次现身天宇。

烟气:火山爆发的“闹钟”

越来越多的监测数据表明,火山释放的碳硫气体比的急剧上升能在即将到来的火山爆发前提供数天到几周的预警。

“可爱”为何招人喜爱?是大脑中伏隔核受到了刺激

人人都喜欢可爱的东西,不管是物件还是生物,长得“萌萌哒”总会让人格外喜爱。这些萌物们从外表上看通常都弱不禁风,令人产生想要保护的感觉,但事实上,“可爱”是一件有力武器。

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

只有不断激发和培养更多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培养探索精神,才能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创新型国家打下重要的人才根基。

喝水也会胖?原来是肥胖基因在捣鬼!

喝水也会胖?的确,现实中有的人吃得并不多却很容易胖,用各种方法减肥都收效甚微;而有的人却可以饱享口福而不胖,“减肥”不在他们的词典里呢?

李德才:一生成一事 心有莲花开

对于李德才而言,爱上磁性液体,理由很简单,但是把磁性液体研究明白,并且站到这一研究领域的世界前沿,使其应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应该是伟大的。

“坦克大师”毛明:干国防得有点拼命三郎的精神

它是我国第一台信息化坦克,99A坦克奠定了我国第一代陆军装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显示与综合的基础。

“超级月亮”现身夜空(组图)

“超级月亮”是指月球运行到轨道上最接近地球的点的同时,正好是满月。这时的月亮会比平常看上去更大。

中国首批航母舰员:“它催我不懈奋斗,让我荣耀一生”

夜色中,它像一个酣然入眠的巨婴。如果把2012年9月25日——它正式编入中国海军战斗序列——算作生日,现在辽宁舰刚好满4周岁。

双十一还爆仓?黑科技让包裹“飞起来”

日前,一个来自亚马逊仓库的橘黄色小机器人刷爆了朋友圈,吃瓜群众们戏称“原来自己的包裹这么有科技感。”

【解疑释惑话核电】核废料是留给后代“永远的噩梦”吗

如何处置核废料与退役核设施,一直是“恐核”公众担心与质疑的问题。那么,核电厂产生的核废料到底将何去何从?关闭和拆除核电站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吗?

军舰鸟和雨燕 谁是长途迁徙中的续航霸主

在非洲莫桑比克的一个小岛上,一只年轻的军舰鸟从它的巢穴中展开翅膀,向北飞去。在随后的185天里,它将持续飞行34000英里。

【解疑释惑话核电】揭秘“华龙一号”全球最高安全标准

与传统发电模式相比,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绿色能源,发展核电是我国能源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器人为何如此受青睐

2016年年初,人工智能机器人打败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占领人类智慧的“最后高地”,让机器人家喻户晓,与此同时,各种敏捷而不知疲倦的工业机器人也快速进驻工厂。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征开启“飞天”之旅

此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景海鹏和陈冬从问天阁受命出征,开启令全体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光明网携手空军招飞局联合举办国防科普活动

光明网与空军招飞局联合举办的“心系国防 追梦空天”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一场中秋直播持续3小时 春哥做科普也是蛮拼的!

当晚6点,春哥便饥肠辘辘地赶来现场,听说,这是他今天要参加的第三场活动,所以晚饭都没来得及吃便赶来给网友科普“月球背后的秘密”

未来科学大奖 影响一个时代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

科普作家方舟子谈钱永健:天生就是干工程师活的

又一位大师离去,今天,让我们听听科普作家方舟子如何评价钱永健,钱永健在生命科学领域有哪些骄人的成就?为什么钱永健自称他“天生就是干工程师活的”?

蔡蔚: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制造者

他只有一个目标——在中国,做出世界上最好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驱动产品。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新中国的两弹元勋,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新中国各个科学事业的奠基者,都是他的学生。他却和我们这个时代交臂而过。

“墨子”升天,潘建伟揭秘量子世界

量子世界有多少奥妙?中国为何要持续探索量子通信?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用通俗语言为你揭秘量子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万里风云入襟怀

从大气物理平流层研究到高空风分析,从季风试验到海洋预报,从中小尺度的气象到气候变化,丁一汇院士为我们讲诉了近八十年人生历程的纵深跨越。

夏志宏:一分钟带你了解“三体”

三体问题是指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

谢宇:怀疑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我喜欢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谢宇道出了自己热衷于实证社会学研究的原因。

“诺奖热门”王中林:所长、院长可不当,教授不能不当

做教授是我一辈子最好的选择。因为我热爱科研,热爱这些年轻的学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谈笑、说话、讨论、研究。

【唠科】王晓东:细胞凋亡的解谜人

在解开细胞凋亡谜团的道路上,领跑的是一位华人,他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留学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

暴雨 冰雹 台风……为什么这些极端天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为什么极端天气发生频率会呈上升态势?是否可以提前预测极端天气的发生?面对极端天气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听听专家怎么说。

【唠科】李凯:AlphaGo成为世界第一,这位励志院士功不可没

这位当今华人计算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一开始只是一名普通的冶炼厂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最终成为了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防灾避险】又一大波暴雨来袭,这些避险技能你get√了吗?

当洪水到来,来不及转移的人员应当如何避险?若被洪水冲走,能够采取哪些自救措施?一起来看看自中央气象台和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的两位专家如何解答。

蔡蔚: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制造者

每当谈论起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驱动系统,他总会滔滔不绝,眼前这些电机,就像是他的孩子,了如指掌而又充满感情。

【动画|气象科普】“管天之人”竺可桢

几十年前,中国的天气预报一直被外国人垄断,直到1930年,竺可桢才将天气预报的“主权”收回。

徐更光:一生装填家国梦

2015年初,在北京阜外医院一间普通的病房里,一直重复着一首温暖的歌,人们并不知道,这首歌正在试图唤醒一位弥留之际的白发老人。

吴孟超院士:60年党龄撑起的永恒信念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入党申请书写了一次又一次,却都因为他的华侨身份被退了回来。为了向党组织表决心,吴孟超还忍痛割断了与家里的联系,接受党的考验,19次入党申请便是例证

【科技名家风采录】蒋志刚: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诸多困难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究竟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物种灭绝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又面临着哪些困难?

图个明白|中国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七号”6大特点

长征七号是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可靠的中型运载火箭,由“结构、发动机、增压输送、控制、测量、总控网、动力测控、发射支持”等8大系统组成,具有6个全新特点

【科技名家风采录】崔鹏:泥石流中的拼命三郎

近三十年来,崔鹏一直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研究,不仅提出了准泥石流概念,确定了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形成起动理论,还开创了一些学科的新生长点

唠科|夏志宏:三体里的数学

夏志宏,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其博士毕业论文解决了困扰科学家一个世纪的难题——著名的潘勒韦猜想。三十几岁时已成为国际动力系统和天体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之一。

【i科学】科学门诊:舌尖上的安全,百姓如何吃得放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4月至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效果如何?法律如何更好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创新梦·大家谈】吴孟超:创新等不得,要不断前进

吴孟超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理论,并在国内率先突破肝叶手术禁区,成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2005年,吴孟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创新梦·大家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

唠科|物理学家王竹溪怎样“跨界”抢饭碗?

王竹溪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一生的科学研究,涉及理论物理众多领域,尤以统计物理和热力学见长。他前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执教40余年,中国几代物理学家都听过他的讲课

【VR全景视频】尚勇在中国科协2016年科普工作会上说了啥?

科普的顶层设计关键在落地生根。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科协提出了“创新、提升、协同、普惠”四个工作机制,全面贯穿“转型升级”,去解决科普“最后一公里”的最薄弱问题

光明微科普|生物多样性日街采,你知道物种红色名录吗?

在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夕,光明网科普团队来到北京动物园,围绕生物多样性的问题进行了采访,听到这些搞siao的答案,是不是醉了?

“科学”号探秘卡罗琳海山 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

中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对人类从无探索过的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进行了精细调查,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

引力波探测 数据处理技术在“助跑”

16日22时,科学家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时空涟漪,这是人类第5次发现引力波信号。这些发现除了检验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的预言,也见证了当今日新月异的实验手段和计算手段。

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发布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公布全国及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并针对耕地土壤障碍因素,提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直播:天地之美 万物之理—漫谈物理系列讲座

天地之美 万物之理——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公众科学日

太空实验发现蜘蛛“备用定位系统”

人类不止一次将蜘蛛带到太空,研究重力对它们织网的重要性。对图片的分析还显示,当灯光关闭时,蜘蛛在网中会随意地朝向一边,但当灯光打开时,它们仅会朝向下方。“蜘蛛有这样一个备用的定位系统,这很令人惊讶,因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从未接触过没有重力的环境。

大学基础研究圈儿年轻人的选择与苦恼

不同于徐渭,在面对这道题目时,李萌经过几番思考,最终决定还是留在北京,这也导致他直到现在还几乎是一个“月光族”。受访时,东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于永亮向《中国科学报》表示,这种现象在他所从事的化学领域也同样存在。

打疫苗都扛不住德尔塔了?这5个流言可别信

伴随着又一轮新冠疫情袭来,与疫苗和新毒株有关的种种流言,又活跃了起来,鉴于目前流行的德尔塔变异株,以及不少人已接种过疫苗的背景,所以这波流言集中在疫苗注射的细节及有效性,以及疫苗能否对抗德尔塔,在恐慌心理影响下,这些流言简单武断、易于流传,但要反驳这些流言却需要相当专业的知识和素养,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相信科学,用科学质疑精神反击流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