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新荣:用青春“锁住”肆虐流沙

一块块组成的“草方格”,那貌似纤弱的麦草布阵联营,竟然成功地阻止了桀骜不驯的腾格里沙漠的入侵,充分显示了草根的强大力量。

“数痴”肖国镇:解码一生

肖国镇一直是班上的“学霸”担当,成绩名列前茅,善于独立思考、话不多,不擅体育,也不怎么喜欢文娱活动。

一位老院士的西部情怀

胡文瑞来到西北甘肃,成为兰州理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的共享院士,在这片遍布红柳的热土上,开始了他的西北情缘。

把电脑当“妻子”的“技术大牛”

即使在初、高中时的强大学习压力下,池邦强依然坚持看计算机书,并且认真做好笔记,把知识点记录下来,再不断研究。

姚檀栋:一片“冰芯”在高原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冰芯研究最早的地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起领先作用。

刘锐:驾驭“战神”的人

想当初,刘锐就一杆一舵地练,一关一关地闯,同批战友中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任机长、教员、指挥员,第一个执行重大任务。

赵宗金和他的“不务正业”

赵宗金认为社会公益服务与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一样,恰似一股又一股的“源头活水”,保证了自己研究的持续动力和价值导向。

中科院院士杨乐:中学阶段如何学好数学

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更能对思维进行很好的训练。大概从初二开始,我才对数学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成绩也好起来。同学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后,自己还要选做一些需要思考与有些“曲折”的习题。

谢学锦:躬身大地,敢为天下先

大学毕业后,谢学锦进到父亲领导的矿产测勘处工作,在父亲的指引下,进入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勘查地球化学。让化探在找矿中起到指导全局的战略作用,这个谢学锦一生追求的目标,终于通过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实现了。

肖培根: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他为打破西方的封锁,在国产资源替代进口的探索中,创立了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

曹则贤:“误打误撞”的科普人

在百度上搜索曹则贤,会看到学生笔下对他的描述,“黄老邪似的人物”“常常自我调侃”“有实力”“可爱”这些词汇,放在物理学研究者曹则贤身上似乎有些“反差萌”之感

李英杰:美丽的石头会说话

“青春永驻就是在最终的时候实现最初的梦想……”

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润物细无声

1957年,也就是恢复研究生招考的第二年,戴元本同时被中国科学院的张宗燧先生和吉林大学的吴式枢先生录取

周琪:70后院士是个“科普狂人”

除了科研上的分享,周琪还会跟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经福谦院士:经纬纵横 矢志求索

虽年至耄耋,经福谦仍为推动学科发展尽心竭力。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坦露了心迹:“我已老了,但无论如何,从内心讲,还是在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

院士陆佑楣:用科学态度看待三峡工程

他是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先后参与组织了刘家峡、龙羊峡、三峡等水电工程。为了水电事业,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

蔡启瑞: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化学泰斗

他不仅是“蔡先”,还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科学家之一;是著名科学家卢嘉锡口中“探赜索隐老而弥笃,立志创新志且益坚”的科学家

中国核能发展的关键在“公众信任度”

科普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会起很大的作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倪维斗院士的精彩人生

倪维斗是享誉中外的能源动力专家,倪母的言传身教、留苏的求学经历、对能源动力事业的孜孜以求、强身健体的意志品质锻炼无不折射出其精彩人生的每一瞬间

秉承笃正精神 开创气象先河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叶笃正早期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田刚:离菲尔兹奖最近的“Made in China”

作为国际公认的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田刚在数学界最大的奖项菲尔兹奖评选中曾经进入最后一轮,可以说是离菲尔兹奖最近的“Made in China”。

吴孟超院士:60年党龄撑起的永恒信念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尽自己的力量,我的动力主要是这个。

张益唐:大器成于坚持

[视频]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华罗庚:开创中国数学学派

[视频]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陈省身:华人数学家教父

[视频]对于科学研究,不能事事都要计划。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是发现出来的。

施雅风:冰川上的足迹

[视频]为崇高的事业奋斗献身,吃过苦以后取得的乐,才是真正的乐,才是真正的享受。

林可胜:痛觉的秘密

[视频]财产可以托人代管,身份地位徒有虚名,没什么舍不得的。

陈克恢:药理学一代宗师

[视频]吾国将来苟不能独产磷之地于海外,吾深望当事者有以处置之也。

刘东生:黄土情缘

[视频]作为星球来说,人对地球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把地球当作人类的家园,已到了需要警惕人类影响的时候了。

李振声:野草中的灵感

[视频]凭着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赵忠贤: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视频]如果有一天,超导又有新的突破,我相信一定有中国人的身影。

邓稼先:原子弹是这样炼成的

选择了核武器,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和付出。可是,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

杨振宁:不对称的世界

在前沿科学发展里头,常常所碰到的一些所谓的困难,等到你从更高的地方来看的话,原来不是困难。

邹承鲁:生命科学二重唱

[视频]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的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

丁肇中:粒子中的宇宙

没有人记得谁第二个发现了相对论,要做就做第一。在自然科学研究上,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

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

钱永健是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学家。他在成像技术中,有两项重要工作都与下村修有一定关系。

蔡蔚:新能源汽车“心脏”的制造者

每当谈论起新能源汽车电机和电驱动系统,他总会滔滔不绝,眼前这些电机,就像是他的孩子,了如指掌而又充满感情。

采访“天麻之父”周铉:半小时难寻访谈地

不是亲眼所见,你真的很难想象,这位“功成名就”、为云南昭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老教授,家中竟是这般模样,所谓“学者清贫”,大概也便是如此了。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新中国的两弹元勋,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新中国各个科学事业的奠基者,都是他的学生。他却和我们这个时代交臂而过。

谭铁牛:人工智能一甲子 热潮尤需冷思考

“以Alpah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的突出表现,提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期望值,但在当前的热潮下,首先应当保持警醒的心态。任何事物的发展,有高潮就会有低谷,这是客观规律。”谭铁牛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万里风云入襟怀

从大气物理平流层研究到高空风分析,从季风试验到海洋预报,从中小尺度的气象到气候变化,丁一汇院士为我们讲诉了近八十年人生历程的纵深跨越。

林群院士:科普工作不赚钱,可我实在放不下

带着这个初衷,二十多年时间里,林群画过微积分连环画,出过微积分读物,有过无数次微积分普及讲座,开过微积分博客。如今,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微积分爷爷”。

对话卢秉恒院士:我国该如何发展增材制造

今年2月28日,工信部、财政部等印发《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提出到2016年,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产业体系,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陆佑楣释疑:为什么“修了三峡,下游还涝”

刚刚过去的各地暴雨、洪涝灾害,却让三峡始终背负着一个“疑点”,“为什么修了三峡,下游还涝?”光明网记者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

张蔚榛:国内外渗流理论大家

张蔚榛德才兼备,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他所领导的地下水科研组成为一个紧密的组织,所有成员都兢兢业业,各司其职,共同努力,铸造了我国农田水利学界、渗流理论学界的辉煌。

饶毅:实验科学不取决于雄辩,而在于事实

当出现不同意见时,讨论是一方面,而对于实验科学来说,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进一步的实验

王中林:所长可不当,教授不能不当

做教授是我一辈子最好的选择。因为我热爱科研,热爱这些年轻的学生,喜欢和他们在一起谈笑、说话、讨论、研究。

【创新梦·大家谈】毛明:创新贵在坚持

毛明是唯一一位来自国防科技工业的获奖者。在他看来,自己的获奖某种程度上是我国工程技术乃至我国国防工业飞越发展和进步的表现。

项昌乐:科技工作者应该有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实现中国梦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我们这一代人是责无旁贷的,应该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张霖:时间都去哪儿了?创新需要投入精力

中国仿真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霖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他表示,真正的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踏踏实实,安静下来,投入更多的精力。

陆宴辉:青年人成长离不开平台和自身努力

作为唯一一位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陆宴辉说:“这个奖对我们年轻人是一种鼓励、一种促进,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能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创新梦·大家谈】冯长根:习总书记替科技界发声

在冯长根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平易近人,切中要害,谈的都是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关心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人士所关心的问题,“习总书记的这次讲话是替科学家、替科技界发声”

【创新梦·大家谈】裴相精:学会要为科技工作者做好服务

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我们要做好服务工作,为政府建言,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真正把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集聚到一起,发挥到最大的作用,为企业、为国家服务。

【创新梦·大家谈】朱美芳:让人才领跑创新

如果高校,把人才培养好了,那我想我们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创新强国的目标,就有了一个人力的保障。

【创新梦·大家谈】廖宏:创新型人才应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廖宏表示,要做一个很好创新性人才,需要这个人有很高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热爱科学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学习和探索能力。

【创新梦·大家谈】何满潮院士:科技创新关乎国家安全

“不但如此,科技创新还关乎行业发展,国家安全”,何满潮拿自己的工作举起了例子,“我个人从事的是煤炭开采研究,这既是科学问题也是工程问题,牵扯到我们国家很重要的能源安全。”

【创新梦·大家谈】李乃尧:用科技创新描绘国家发展蓝图

中华民族的复兴富强,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所盼望的。香港的爱国爱港科技工作者可以在现有条件下为我国一些创新争先的科技项目发挥优势、贡献智慧

【创新梦·大家谈】吴孟超:创新等不得,要不断前进

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管理上创新、觉悟上创新、科学上创新、精神上创新,行动上创新。

【创新梦·大家谈】“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郑南峰:创新无处不在

创新,(有时候)其实就是你的一个新想法。你去证明它,就会发现,(这可能是)别人从来没有意识的问题。

【创新梦·大家谈】澳门大学校长赵伟:科技创新的盛夏已经到来

公众是否理解,是否支持,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科技创新离不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

戴厚良获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

戴厚良从事石油化工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30余年,是我国芳烃技术领域和煤化工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

【创新梦·大家谈】李元元:创新争先,责无旁贷

某种程度上,我们整个科技要从目前的追赶型、并行型,逐步要进入到引领型,面对这样艰巨的科技创新发展任务,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我们肯定是责无旁贷。

张远波:中国创新环境很好,我很幸运赶上了

作为青年科技人才的代表,张远波说:“获此殊荣,离不开当下国内良好的创新环境,我很幸运自己赶上了。”

王恩东院士: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产业领军人才可以引领一项科技的创新,带动一个新产业的发展。在创新事业的推动和发展过程中,为我们提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更好的土壤和机制。

陈清泉院士:创新让电动车走进寻常百姓家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周向宇院士:全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杨华勇院士:创新设计需要全社会关注

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韩春雨:磨出基因编辑“新剪刀”

如果说,此前的技术是‘一个菜市场’,那我们就是发现了‘另一个菜市场’,而这个‘菜市场’到底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学家去验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戚发轫:“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三个故事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每年4月24日为“中国航天日”。

卡尔·萨根奖得主郑永春:做科普乐在其中

郑永春因在行星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荣获2016年卡尔·萨根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欧阳自远的探月梦

自1994年参与到中国探月工程之中,欧阳自远已经在中国探月工程中辛勤奋斗二十多年,并连续7年担任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悟空”太空寻“妖”记

“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冥须悟空。经过千锤百炼,“悟空”的BGO量能器数据读出的动态范围达到同类型探测器中最大,同时,“悟空”既能测量粒子能量、又能区分粒子的种类。“悟空”采用的便是这第三种办法,到太空中探测高能粒子和伽马射线,期望从中能够找到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并推断出它们的某些性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