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索太空新计划 中国如何走更远?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探索太空新计划 中国如何走更远?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1-29 09: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时空观察丨探索太空新计划 中国如何走更远?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28日发布。过去五年,中国航天在哪些领域实现了突破?这些突破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太空探索项目?一起来看。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

  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亮点纷呈

  白皮书显示,2016年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加快更新换代,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2016年至2021年12月,共实施207次发射,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96.7%。同时,我国航天重大工程更是亮点纷呈,收获满满。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航天科技投入产出比为1:10

  助力教育、医疗、生态保护等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表示,目前我国在航天领域可以达到1:10以上的投入产出比。航天的高投入带来的高产出,整体效益十分明显。

  从卫星来看,目前,我国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超过500颗。其中,通信卫星为农村及边远地区1.4亿多户家庭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遥感卫星影像,有力保障气象预报、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海洋经济、灾害应急等需求。除了卫星助力,航天技术在我们身边的应用还有很多。

  在灾情监测方面,去年,我国多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在确保卫星安全的前提下,星地密切合作,紧急启动风云四号B星快速成像仪高频次连续观测模式,实时监测雨势、雨情变化,为实时天气形势研判和后续灾情评估提供高技术天基观测支持。在农业领域,2020年,“巴威”“美莎克”“海神”等三场台风陆续登陆吉林,影响东北。而在长春市九台区,当地利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技术打造的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为九台区的283个行政村,发送了及时、准确、清晰的灾情实况,为农户抗灾夺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春市九台区加工河村五社村民 刘少君:头一天晚上是台风,第二天早上我们书记及时通知到我,如果要是晚发现两三天的话,会导致农作物生芽和霉变,现在把水都及时的排出去了。

  在助力冬奥上,2021年9月10日,我国首辆国产雪车,正式交付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实现了国产雪车从无到有的突破。

  中国航天科技一院703所结构复合材料中心副主任 左小彪:这个结构跟航天非常相近,一个是气动,气动是负责外形的;一个是结构设计,就是做强度保证的。我们有控制,也有制造,最后有检测,和运载火箭体系是完全一样的。

  载人登月目标何时实现?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同时还要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 探月四期包括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三次任务,将在未来十年内陆续实施。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的目标,就是要初步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关于探月,白皮书透露,中国将在未来五年继续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那么,我国航天在2030年前,是否能够实现载人登月这一里程碑式的目标呢?来听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的解读↓↓↓

  “羲和号”登天探日

  已取得多项科学成果

  关于探日,“羲和号”的登天探日,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目前,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 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

  “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经过三个多月的在轨测试和实验,“羲和号”已经完成了卫星平台技术验证40多次,对太阳进行了探测成像290多次,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卫星的平台及有关载荷工作稳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研制总要求。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 赵坚:在太阳科学探测方面,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了太阳H-α谱线,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谱图像。太阳的H-α谱线是光子与氢原子相互作用后,电子能级跃迁产生的谱线,是太阳爆发时响应最强烈的一个谱线,能够直接反映爆发的特征。

  赵坚介绍,以前人类对太阳的观测,H-α谱线只能在地球上进行探测,但因为受到大气扰动,这个数据是不连续、不稳定的。现在通过卫星在轨进行探测,就可以去掉这些不稳定因素,对太阳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和成像,对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理提供关键数据,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加拿大总理访美与特朗普“礼貌交火”

  • “四川各民族文物上的吉祥图案”特展吸引观众观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