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灾难性影响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灾难性影响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9-08 08: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 冯丽妃

  9月6日,全球220多家顶级医学、护理和公共卫生期刊发表联合社论,呼吁各国加强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恢复生物多样性并维护公众健康。如此多期刊联合发表同一社论尚属首次。

  “未能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以内、未能恢复自然原有的平衡与和谐,是未来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威胁。”该社论指出,“世界各地的卫生期刊联合发表这篇社论,反映了当前问题的严峻性。我们一致认识到,只有对社会作出根本的、公平的改变,才能扭转当前的发展轨迹。”

  迫在眉睫的风险

  几十年来,卫生专业人员一直在警告一个问题:全球温度上升和破坏自然环境对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

  许多研究均表明,升温会增加健康风险。例如,在过去20年里,65岁以上人群中与热相关的死亡率增加了50%以上;较高的温度导致脱水和肾功能丧失、热带感染、妊娠并发症、过敏,以及心血管和肺部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对脆弱群体的影响最大,包括儿童和老人、贫困人口和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群。

  “环境和健康密不可分。气候不断变化正在以多种方式对人们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对健康和医疗保健的重要影响。”社论共同作者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Eric J. Rubin对《中国科学报》说,“作为医疗和公共卫生从业者,我们不仅有义务预测新的医疗保健需求,而且有义务积极参与限制气候危机加剧的行动。”

  社论中,19位作者联名指出,全球变暖还导致全球主要作物的潜在产量减少——自1981年以来下降了1.8%~5.6%,加上极端天气和土壤耗损的影响,阻碍了减少营养不良的努力。同时,繁荣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包括栖息地和物种在内的自然界被广泛破坏,正在侵蚀水和粮食安全,并增加发生疾病大流行的可能性,这对所有国家和社区均产生严峻影响。

  “科学研究已经明确表明,如果全球气温比工业前平均水平增加1.5℃,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将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无法逆转的灾难性损害。尽管全球必须关注新冠肺炎,但我们来不及等疾病大流行过去,现在就要迅速减少碳排放。”作者呼吁。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在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面前,任何单一疾病的风险都显得微不足道。新冠肺炎疫情总会结束,但没有疫苗可应对气候危机。为限制排放和变暖而采取的每一项行动都会让我们更接近一个更健康、更安全的未来。”

  当前目标仍然不够

  令人鼓舞的是,当前,许多国家、机构正在制定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许多国家的目标是到2030年之前,保护世界上至少30%的陆地和海洋。

  另一个积极因素是可再生能源成本正在迅速下降。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光伏发电的大踏步前进使成本每10年降低1个数量级——已从最初的1度电100美元降至今天的1美分,成本远低于煤电和火电。

  尽管如此,该社论认为,目前各国提出的减少碳排放和保护自然的目标释放了积极信号,但仍不足以实现长期的温控目标。“目标很容易设定,但很难实现。”作者写道,因为这些目标尚未与加速清洁技术和转型社会的可信的短期和长期计划相匹配。减排计划尚未充分纳入健康考量因素。

  与此相对,作者担心,升温超过1.5℃可能会被一些国家和地区认为不可避免,甚至被接受,这将对健康和环境稳定产生灾难性后果。同时,他们认为,本世纪中叶实现净零排放的假设让人“难以置信”,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将获得从大气中去除温室气体的巨大能力”。

  至关重要的是,社论共同作者之一、《印度国家医学杂志》主编Peush Sahni表示,自然破坏与气候危机的因素没有受到同等的重视。“到2020年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每一个全球目标都被错过了。这是一场整体的环境危机。”他说。

  “最近发生的全球极端天气实例就提示我们气候变化的现实影响。我们必须立即行动,以免为时已晚。这是我们欠子孙后代的。”Sahni对《中国科学报》说。

  该社论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做出根本性改变。除了鼓励采用更清洁的技术,还要重新设计运输系统、城市、食品生产和分销、金融投资市场、卫生系统等。此类投资将产生巨大的积极收益,包括高质量工作、空气污染减少以及住房和饮食改善。社论同时强调,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全球协调,确保不会以更多的环境破坏和人类开发为代价,盲目追求清洁技术。

  “医疗卫生专业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危害,但我们的发声并未在全球辩论中被清楚地听到。”社论共同作者之一、英国气候变化健康联盟主席Richard Smith说,“这份史无前例的联合社论展示了我们对全球的关注以及希望如何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发表该社论的期刊包括《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国际护理评论》以及中国的《科学通报》等。

  富裕国家需加强行动

  当前局面迫切需要改变,但该社论认为,这些改变不能通过恢复破坏性的紧缩政策或国家(内部或之间)财富和权力的巨大不平等来实现。

  “中低收入国家历来对气候变化贡献较小,但这些国家承受着不利影响(包括对健康的影响)带来的沉重负担。”社论第一作者、《东非医学杂志》主编Lukoye Atwoli说,“我们呼吁公平贡献,让世界上较富裕国家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未来,采取更多措施抵消其行动对气候的影响。”

  “公平性必须是全球应对措施的中心所在。”Sahni说,为全球努力贡献相当的份额意味着减少承诺必须考虑每个国家对碳排放的累积历史贡献,以及目前的碳排放和反应能力。

  作者指出,特别是不成比例地造成环境危机的国家必须采取更多行动,支持中低收入国家建立更清洁、健康、有弹性的社会;履行它们向发展中国家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重要承诺,应以赠款形式提供,而非贷款形式。

  “上升到1.5°C以上会增加达到自然系统临界点的机会,这可能会将世界锁定在极端不稳定状态。”作者指出。那么,2021年是否会像他们期待的那样,成为“最终改变世界进程的一年”,朝着实现更公平、更健康的世界迈出关键的一步呢?

  接下来的几个会议极为关键。今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将组织集体行动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各国还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峰会和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气候会议上再次会面。这将为协力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带来新契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bmj.com/content/full-list-authors-and-signatories-climate-emergency-editorial-september-2021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