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设计酶蛋白,打造“隐形杀手”之绿色“克星”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设计酶蛋白,打造“隐形杀手”之绿色“克星”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1-30 18: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纸质吸管取代塑料吸管,环保餐具取代普通塑料餐具,可降解塑料袋取代一次性塑料袋……今年1月起,新版限塑令将正式生效,许多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被按下了停止键。

  尽管我国对塑料制品的限制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日益重视,但仍有大量塑料被直接释放到环境中。“这些暴露的塑料制品在物理作用、光降解等过程影响下形成微塑料,最终进入生态圈和食物链,为整个生态系统带来潜在影响。”1月27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吴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在此背景下,吴边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基于计算机蛋白质设计,实现了高浓度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微塑料在温和条件下的完全降解,为废水中微塑料的预处理提供新的处理思路。相关成果近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于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催化》期刊。

  从“白色污染”到“隐形杀手”

  自上世纪初诞生以来,塑料工业已成为科技“双刃剑”效应的典型产业之一。它在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导致大量的废旧塑料垃圾不断产生。

  “由于其固有的硬度、强度、耐用性及稳定性需求,废弃塑料制品无法自动降解,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员崔颖璐对《中国科学报》说。目前,塑料垃圾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填埋和焚烧,这种“生产—废弃—处理”的单向过程既不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无法从源头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相比于能够回收的塑料,肉眼看不见的微塑料的威胁更为严重,情况更为紧迫。

  在2004年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文章中,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理查德·汤普森(Richard C. Thompson)等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大量不可降解的微小塑料碎片(直径约20微米)在环境中逐步转移到土壤和海洋,最终进入生态圈和食物链,被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摄入,威胁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存。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先后发现,微塑料可被农作物、(鱼类、蚯蚓、鸡、蜜蜂等海洋和陆地)动物和人类吸收,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去年,意大利一项研究首次报告在人类胎盘组织可检测出微塑料,并证实这些微塑料携带对人类健康可产生长期影响的内分泌破坏物质。

  “虽然在动物研究中发现,塑料浓度最高的地方是肠道,但最小的塑料微粒能够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可能到达肝脏。”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研究员Philipp Schwabl曾表示。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Frank Carey也表示,当微塑料浓度足够大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能伤害甚至杀死细胞,蛋白质及DNA都可能受到伤害。

  在此背景下,2020年1月我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了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个时间段,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同时也对各类塑料制品制定了具体的禁止、限制生产或使用要求,包括塑料袋、塑料餐具、酒店等场所的一次性塑料用品和快递塑料包装。

  尽管我国已在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并鼓励回收再利用,但当前仍有许多塑料被直接释放到环境中。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塑料薄膜产量达1594.62万吨。相比之下,2019年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52万吨。在限塑令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发展绿色生物降解策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

  打造“杀手”之“克星”

  “是否可以无需经过回收处理,就能就地降解微塑料呢?”长期从事人工设计酶蛋白的吴边希望能够通过人工智能(AI),提供“更绿色”的解决方案。

  目前,温和条件下的微塑料原位降解研究是一个新兴领域。即利用原有或接种微生物降解或代谢微塑料,将其转化为无害的末端产品过程。在此过程中加入催化物可用于加强生物降解。“生物催化本身具有天然的绿色性,理想的生物酶可让微塑料降解事半功倍。”吴边说。

  2016年,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Kohei Oda团队报道了首个可在30℃下有效降解低结晶度PET塑料(自然降解时间需要数百年)的IsPETase降解酶。然而,该酶稳定性极差,并不能满足生物降解实际应用需求。

  在此背景下,吴边团队与微生物所向华团队及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者合作,探究是否可以通过原位处理,就地降解微塑料。他们提出了一种提出新型蛋白质稳定性计算设计策略(GRAPE),基于计算机蛋白质设计对IsPETase进行了稳定性改造,获得了适应性显著增强的重设计酶(DuraPETase)。

  因其在将PET转化为碳和能源方面的潜力,自2016年发现以来,全球有许多科研团队对其进行了改造。“据我所知,DuraPETase是迄今为止开发的最好的PETase突变体。”审稿人评论称。

  新设计的酶蛋白“消化”塑料的能力远超自然界中发现的物质。在温和条件下,DuraPETase对30%结晶度PET薄膜的降解效率相较于野生型提升了300倍。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经其处理后的PET薄膜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的腐蚀变化——实现了2克/升的高浓度微塑料在温和条件下的完全降解。

  “这里的温和条件指的是工程微生物的最适温度37℃,在这个条件下,我们期望可以在未来通过微生物技术来降解微塑料,为废水中微塑料的预处理提供新的处理思路。”吴边说。

  AI加持 效率更高

  酶蛋白可谓现代生物催化反应的“芯片”。若用理想的生物酶为“媒”,生物催化可事半功倍。此次研究中,DuraPETase生物酶的诞生是人工智能(AI)设计蛋白在实际应用中的又一次突破。

  “目前,酶稳定性计算改造的主要瓶颈问题是无法解决有益突变的全局叠加问题。”吴边说。以往以蛋白质进化手段获取高性能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研究结合了蛋白质理性设计和AI算法,对计算获得的有益突变体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再结合贪婪算法进行网络迭代叠加,大幅规避了负协同相互作用,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探索出叠加路径。

  DuraPETase的晶体结构 图片来源:崔颖璐等

  “这就好比在一个团队中,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各司其职,但我们并不确定哪些人在一起合作可以发挥最大的效果。GRAPE策略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它通过对人才进行归类,并迭代组成不同的小团体,可以快速地找出最适合在一起合作的团队。”崔颖璐解释说。

  对此,审稿人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PET降解酶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效率。研究进一步表明,这种酶在环境温度下也有显著改善的性能,并对PBT和PEN等其他聚酯塑料底物也有降解作用。

  下一步,研究者希望把DuraPETase酶蛋白整合到微生物,甚至工程微生物组中,实现环境中的直接降解。例如,可在一些垃圾回收场旁边设立降解场地,直接在降解场地投放微生物实现降解。“当然,这只是目前的一个设想。微塑料里面包含的塑料种类较多,目前我们主要涉及到PET塑料的处理,所以还严重依赖前期的回收分类环节。”崔颖璐说。

  目前,研究作者已公布了新生物酶的全部序列信息,且未申请专利。“塑料降解是一项全球公益性事件,我们希望提供一个针对微塑料原位生物降解的有价值的工具,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高性能的蛋白模板,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可以在这个酶基础上进行后续的改造。”吴边说。

  相关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0c05126

  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0-0567-9

  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0.123828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0.106274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欧盟委员会环境生物技术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生物资源衍生库项目、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并获得了诺维信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冯丽妃 杨梓倓)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物里的抗战记忆】枪身斑驳将星陨:左权将军的铮铮铁骨

  • 习主席的话官兵们记住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教授、毛竹教授团队联合国外学者在行星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中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2025-09-05 09:41
据世界气象组织2日发布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最新通报,拉尼娜现象有可能从今年9月起回归并影响未来数月的全球天气和气候状况。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厄尔尼诺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
2025-09-04 09:47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2025-09-04 09:44
正确掌握储存技巧和使用习惯,才能发挥冰箱的功能,保障家人饮食健康。
2025-09-04 09:39
这不是惊悚小说,也不是玄幻剧,而是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和海洋巨兽的别样相遇——这是鲸和海豚的骨头。从意外搁浅偶然获得,到渔业生产相对频繁打捞,闽南的“新鱼骨庙”(阴庙)呈现出和历史上的鱼骨庙截然不同的样貌。
2025-09-04 09:37
9月3日,某潜艇支队某艇员队组织收看阅兵仪式直播,铿锵有力的步伐、全新亮相的装备、转型跨越的成就,让他们动容,更让他们振奋。南昌舰的入列,标志着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首次突破万吨级设计,在航母编队体系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09-04 09:32
日前,我国科学家近日成功研制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首次实现全频段、灵活可调谐的高速无线通信,有望为未来更畅通可靠的6G无线通信提供保障。为此,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历经4年,自主研发出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
2025-09-03 10:01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牵头完成的“基于耐盐植物和土壤调理剂的滨海盐碱地高效利用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滨海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方案。基于各项研究,团队开发了4种抗盐剂、2种盐碱地土壤调理剂等盐碱地培肥改良系列产品,为盐碱地快速培肥和障碍消减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9-03 10:01
9月1日起,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进一步增强了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功能,增加了北斗定位、通信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2025-09-03 10:00
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增设的群众赛事项目,被称为“空中F1”的无人机竞速备受瞩目,该项赛事决赛举办地深圳近日也掀起了无人机竞速热潮,市民和游客在公园里就能过一把“飞行瘾”。据介绍,深圳中心公园位于深圳核心区域,无论是深圳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无人机爱好者,都能轻松快捷到达这里。
2025-09-03 10:00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基于GSL5功能研究和团队所创制的材料,他们还揭示了有趣的病菌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即病菌致病和寄主抗病反应机制。
2025-09-03 10:00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