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孩子身高问题一直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当孩子身高落后时,不少家长认为是“晚长”,但这可能存在误区。近日,在第二十四届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术会议上,安徽省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陈雨青为大家解读晚长与疾病导致矮小的区别及应对方法。
陈雨青教授表示,晚长在临床上称为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多有家族遗传倾向,若父母一方或双方青春期前身高增长慢、后期有快速追赶,孩子晚长可能性大。这类孩子骨龄虽落后实际年龄,但学龄期内年身高增长约5厘米,且骨龄落后程度与身高水平基本匹配,进入青春期后可能迎来身高快速增长。
“部分疾病会导致孩子矮小,与晚生长差异明显。”陈雨青教授介绍道,像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以及特纳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会使孩子骨龄严重落后,且与身高比例失衡,身高落后更显著。这类孩子生长速度缓慢,年增长通常不足5厘米,多在3-4厘米甚至更低。部分疾病仅表现为身材矮小,易被忽视,家长若发现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且增长缓慢,需及时带其到专业医院内分泌专科就诊检查。
孩子身高发育复杂,家长要密切关注,掌握晚长与疾病导致矮小的区别,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通过科学诊断和治疗,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记者:张梦凡
制作:尹梓萌(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