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被动抗旱到主动避旱 我国旱地农业走出五种典型区域发展模式
首页> 科普频道> 三农科普> 三农看点 > 正文

从被动抗旱到主动避旱 我国旱地农业走出五种典型区域发展模式

来源:光明网2021-01-30 11: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宋雅娟)“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达到65%左右,项目示范区可达70%以上,基本上可以说是‘吃干榨净’”1月27日,在中国农科院旱地农业创新发展报告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旱地农业学科首席梅旭荣表示,“目前,全球自然降水利用率大概在50%左右,中国的旱地农业技术,已经居于世界的前列。”。

  旱地农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是指水分收不抵支地区主要依靠和利用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包括雨养和补充灌溉等方式。当前,干旱缺水困扰全球农业发展。旱地农业如何稳产、高产关乎粮食安全和国之大计。

  由对抗型向应变型转变 旱地农业发展迫在眉睫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北方旱农区频旱多变环境叠加水土资源过度利用,农田生产稳定性下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稳定脱贫。因此,推动旱地农业由对抗型向应变型转变,创新抗旱适水型种植技术和模式,是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梅旭荣介绍,我国旱地农业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包括干旱、半干旱偏旱、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和半湿润区等主要类型区,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均超过全国的一半,其中超过65%的耕地没有灌溉条件。

  “但与此同时,这些土地提供了全国58%以上的粮食(包括灌溉)和75%以上的牛羊肉,聚集了80%以上的贫困人口和70%以上的生态脆弱区””,梅旭荣介绍,旱地农业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不可替代,还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和生态安全的大屏障,能否可持续发展应引起更多重视。

  作为学科首席,梅旭荣研究员很早之前就有一个梦想:“如果建立一种能适应干旱变化的种植制度,并匹配相应的抗旱适水栽培技术,该多好。这样可以保证作物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而减产,农民有个好收成不饿肚子。”

  “七五”以来,梅旭荣研究员牵头组织了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北方旱农区开展了旱地水分平衡、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和旱地秸秆还田与有机培肥等系列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进行农田降水高效转化机制、主要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和降水生产力提升等方面的研究,系统查明了我国北方旱地降水利用状况,揭示了我国北方旱地农田水分动态平衡规律,突破了旱地适水种植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抗旱节水的关键技术与产品,集成了典型旱地高效用水的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形成了寿阳、阜新、镇源等旱地农业综合发展模式。

  数据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随着旱地农业科技的发展,我国北方抗旱节水小麦品种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综合试验示范区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大田农业生产中的吨粮耗水降低到800多方。农业农村部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干旱缺水地区支持示范推广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大力推广覆盖保墒、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测墒节灌、耕作保墒等技术,每年节水技术应用面积(按播种面积)超过4亿亩次。

  因地制宜 旱地农业的五种典型区域发展模式

  旱地农业技术创新的种子,已在多地结出累累硕果。梅旭荣介绍,针对各地情况,我国已走出了五种旱地农业区域发展典型模式:

  以山西寿阳模式为代表,针对华北山地丘陵区种植结构单一、种养分离、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提出了旱作农田玉米秸秆适水还田深施肥技术模式,包括“沟川坝地玉米秸秆秋季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垣坪旱地玉米秸秆秋冬覆盖春还田技术”。采用该模式,可以实现玉米增产10%~25%、播前耕层土壤含水率提高2.3~5.1个百分点、耕层土壤有机质3年累积提升1.0~1.8g/kg,硝态氮淋失率降低12.1%~25.4%,肥料利用率提高4~6个百分点。

  以辽宁阜新模式为代表,针对东北风沙半干旱区热量不足、水资源匮乏、耕地质量退化等问题,提出了农田立体防蚀增效理念,构建了地上、地表、地下立体调控技术系统。2010年以来,东北风沙半干旱区连续多年发生干旱现象,本项技术成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19%,农田风蚀和水蚀量降低36%-43%,有效抵御了旱灾发生,保障了粮食稳产

  以河北衡水模式为代表,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降水不能满足现行的主要种植制度、地下水严重超采等问题,提出了冬小麦两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冬小麦水分生产力最大化而非产量最大化为目标,其核心是减少一次灌水,由冬小麦正常生产的三水灌溉改为2水灌溉。采用该模式,冬小麦产量由正常生产的500公斤/亩降低为450公斤/亩(即减产10%),减少灌溉用水50立方米/亩(即节约灌溉水30%),冬小麦水分生产力由1.75公斤/立方米提高到1.91公斤/立方米(即提升9.1%),既节水又保粮。

  以甘肃镇原模式为代表,针对西北旱塬半干旱区水土流失严重、降水利用难度大等问题,创新旱地玉米秋覆膜和垄沟覆膜集雨种植技术,解决了春季干旱少雨无法如期播种或播种出苗难的关键,增产20%~30%;集成创新了夏休闲期覆膜和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丰产技术,增产40%;研发旱作地膜玉米密植增产全程机械化种植体系,提出以水定密、以密定水适水种植技术,平均亩产823.4kg,增产10.0%,成本降低19%,创造了亩产1014kg、水分利用效率2.54kg/mm·亩的玉米高产纪录。

  以内蒙古武川模式为代表,针对内蒙古旱作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水分利用效率低,农田风蚀沙化严重、土壤保水性差等突出问题,依托武川试区开展聚水保土技术研究,形成了生物篱柔性防风、带状留茬间作和半干旱偏旱区田间集雨与节水三个技术体系,通过在四大主要作物上进行规范化示范应用,提高降水利用率8个百分点以上,水分利用效率0.15kg/mm·亩以上和减少水土流失30%以上。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默茨经两轮投票当选德国总理

  • 加拿大总理访美与特朗普“礼貌交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记者6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
2025-05-07 04:20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同上一堂好课”、慕课西部行2.0计划、读书行动等,倾斜支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
2025-05-07 04:10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