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老年人常用的抗凝药物华法令,为何会被不少人误解成“老鼠药”?服用时该如何避开饮食雷区,如何精准把控剂量?11月1日,在第九届药物经济学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期间,眉山市中西医药研究所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左华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围绕老年人常用抗凝药物华法令的安全用药管理、认知误区破解及基层用药保障等公众关切问题,分享专业见解并提出建议。

眉山市中西医药研究所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左华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 刘嘉伟摄
左华介绍,华法令作为治疗下肢血栓、预防房颤相关血栓等疾病的核心药物,其用药安全需牢牢把握。
首先,在饮食禁忌方面需要严格规避。菠菜、西兰花、羽衣甘蓝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拮抗华法令药效,可能削弱抗凝效果;而柚子、芒果等水果会干扰药物代谢,增强抗凝作用。“尤其入秋后柚子大量上市,需特别提醒患者避免食用。”
其次,要重视剂量把控与动态监测。华法令通过抑制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发挥作用,用药初期需隔天到医院检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指标,待指标稳定后可延长监测间隔。同时,华法令1mg、2.5mg、5mg等多种规格。部分老年人容易仅记住“一天一片”的服用频次,忽略规格差异,需加强药物规格监管与用药指导。
部分老年人听闻,华法令在20世纪40年代发明初期曾是“灭鼠灵”的主要成分,便将临床治疗药物等同于“老鼠药”,从而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擅自停药。针对这一用药认知误区,左华澄清,实际上,临床使用的华法令经过科学提纯与精准剂量控制,治疗剂量与灭鼠所需剂量相差极大,正规用药下安全性有充分保障,关键在于遵医嘱规范监测与调整。
此外,左华结合母亲的真实经历,特别提醒公众关注老年腿痛背后隐藏的血栓风险。“我母亲此前出现腿痛症状,走久后伴随肿胀,最初以为是老年人常见问题,还尝试通过按摩缓解,后来在社区医生提醒下前往心内科检查,才发现存在心律失常、房颤。进一步经食道心脏彩超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血栓,且心脏内已形成血栓,若不及时治疗,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或脑梗塞。”
他表示,老年腿痛切勿想当然当作“普通老毛病”,更不能盲目按摩——按摩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加剧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心脏及血栓问题,避免延误治疗。
左华强调,合理用药不仅是医疗安全的底线,更是守护老年人健康、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支撑,需全社会共同发力,让科学用药知识惠及更多群体,切实筑牢老年人健康防线。
记者:张梦凡 田新宇
摄像:刘嘉伟
文案:赵羽彤(实习生)
出品: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