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一科 王莉琳
“医生,我的转氨酶是正常的,是不是就不用治疗了?”在肝病门诊,这是临床医生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对于是否开始抗病毒治疗,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常常犹豫不决。既往推荐对于慢性HBV感染的治疗,多在转氨酶升高后进行。这使人们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肝功能化验单上的指标不超标,就可以安心地与病毒“和平共处”。那么,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吗?他们到底需不需要积极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呢?
事实上,肝脏是一个“沉默”器官,拥有极为强大的代偿功能,只要30%的肝细胞正常,就能维持肝脏的正常工作。可见,肝功能指标正常,并不完全等同于肝脏没有受到损害。许多慢性HBV感染者即便没有症状、肝功能正常,但可能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其长期预后并不乐观,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不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约8%~20%在5年内会进展至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每年的肝癌发生风险约为2%~5%。调查发现,92.05%的肝癌与乙肝有关。目前,我国肝癌发病率占全球的近54%,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数几乎占全球的一半。可见,HBV感染严重威胁我国民众的生命健康。
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和抗病毒药物可及性的提高,最新版的慢乙肝防治指南放宽了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将抗病毒治疗的“门槛”降低,希望更多患者能接受抗病毒治疗。现有研究发现,只要病毒存在复制,疾病就会进展,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发展。按照我国最新版慢乙肝防治指南,约有95%以上的HBV DNA阳性患者需要接受治疗。因此,一旦HBV DNA检测呈阳性,患者必须定期来肝病专科密切随访。 HBV DNA阳性而肝功能正常的人群中,哪些可以不治疗?
只有少数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慢性HBV携带者不需要立即抗病毒治疗。这类患者年龄较轻,HBV DNA水平较高(通常>2×107IU/m1),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较高(通常>1×104IU/ml)且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但转氨酶持续正常(1年内连续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但是肝活检是有创检查,我们不可能对每个患者都做肝活检,在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情况下,应结合年龄、HBV DNA水平、乙肝表面抗原水平、肝纤维化无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定。另外,对于暂时没有治疗的HBV感染者,我们需要定期复查、规律随访,一旦发现疾病进展,立即开始治疗,否则患者肝脏疾病将会持续进展。
然而,新近研究发现,慢性HBV携带状态可能只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相当一部分患者都可能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如未经治疗,长期随访发现,这种“沉默的”肝损伤如果长期持续,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不良结局。要想充分了解肝脏疾病的状态,不能仅凭肝功能检查结果,否则可能会漏掉这部分需要治疗的患者。因此,面对HBV DNA检测阳性而肝功能正常的人群,肝病科医生通常会询问家族史,结合检查结果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是立即治疗,还是定期复查,适时治疗。
只要存在以下情况之一,就应积极抗病毒治疗:
①家族史: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这类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的风险更高,但通过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这一风险。
②年龄:大于30岁。30岁是一个关键年龄节点,可以以此年龄节点为依据之一预测未来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③肝脏存在炎症和纤维化。无创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或纤维化,或肝组织学检查提示肝脏存在明显炎症(≥G2)或纤维化(≥S2)。 ④有乙肝病毒相关的其它肝外疾病(如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人群,即使肝功能正常也需要启动抗病毒治疗:
①血清HBV DNA高水平的妊娠期女性:血清HBV DNA高水平是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妊娠中晚期HBV DNA定量> 2×105 IU/mL的HBV感染者,应在妊娠第24~28周启动抗病毒治疗。
②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合并感染的患者:丙型肝炎患者均需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此类患者有发生HBV再激活的风险。因此,在进行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期间和停药后3个月内,建议联合抗HBV治疗并密切监测。
③应用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如果慢性HBV感染者同时合并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移植、实体器官移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他们接受化学治疗、靶向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可能导致HBV再激活,一旦发生具有难以逆转及致命性,重者可发生肝衰竭。因此,对于乙肝表面抗原和/或HBV DNA阳性者,在开始上述治疗前1周应启动抗HBV治疗,预防乙肝再激活。
抗病毒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一定要规律服药。要知道,良好的服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虽然肝病科医生会选用强效、高耐药屏障的抗病毒药物作为基础,但是,不规律用药可导致应答不佳,并增加耐药的发生率。
②不能擅自随意停药。中断治疗可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短期内大量复制,加重肝脏损伤,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肝衰竭,危及生命。在长期停药后,随着疾病的进展有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③坚持规律复查。虽然抗病毒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并不代表进入了“保险箱”。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仍有少部分患者存在耐药、病情进展(如出现肝硬化、肝癌)等风险,因此仍要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最好3个月一次,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据此,可判断治疗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能够早期发现和治疗肝癌,改善其临床结局。
抗病毒治疗能安全停药吗?
因为停药后病毒学复发率高,所以目前大部分慢性HBV感染者仍需要长期治疗。治疗后如果出现HBV DNA检测不到,乙肝表面抗原消失,且出现了乙肝表面抗体,再治疗半年后可尝试停药观察,但仍需要密切监测,警惕复发的可能性。目前临床治疗方案的优化,已经让部分患者实现了安全停药。随着新型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大部分患者安全停药。
因此,对于慢性HBV感染者,仅通过肝功能测试来评估病情及疾病进展是不够的,还需密切监测病毒复制指标、肝脏纤维化程度和其他危险因素。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通过积极管理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最终降低肝硬化、肝衰竭和HBV相关肝癌等发生与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获得最大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