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李蓓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
科普工作在时代浪潮中悄然蜕变,但初心始终如一。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这让在参与科普工作的专家能够更加集中、有意识、名正言顺地开展科普工作,更可以交流科普资源、锻炼科普队伍、吸引科普人才、培养科普情怀,对进行全社会、全时段的科普十分有利。
融合共进:科技与科普应携手前行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科普工作从“节点式”迈向“常态化”,这让我感到深受鼓舞,干劲十足。作为一名直接参与科普工作的高校教师,从一场科普讲座到一个科普作品,我有很多切实的体会和感受。此外,我也在学校科技处和科协工作,具体负责学校科普工作的组织管理,在组织大型科普活动上有一些经验。这样复合的身份,让我在九月这个全国科普月更加有归属感。
其实,科研与科普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辅相成。我是一名自然地理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参与学校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初期建设,在这里我开始接触到了气象科普研究。从科普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我更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每次与小朋友们分享科学知识,向甚少接触我所研究的历史气候的大朋友们科普,都让我自己再次思考和认识自己所做的研究有哪些意义,让我加深了对自己科研工作的热爱。这种分享也更加激发了我研究的兴趣,甚至有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在参与学校科普管理工作中,我发现,科研工作者不是不想做科普,而是没有很好的机会来获得一些信息,参加科普活动。他们本身也希望通过宣传普及知识,让大家认识他们在做什么,了解相关学科。但是科普有时有一定门槛,怎么与科普对象产生共鸣,形成有效传播,都不一定是科学家擅长的。这需要科普队伍中有一些组织者、服务者,把这些科普力量凝聚好。组建科普队伍,培养有生力量,才能提升科普内容质量。
因此,我想在科普月这个时间,大家都参与到科普的工作中,这时搭建一个科普工作者交流的平台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大家一起探讨怎么做好科普,分享交流经验。
技术赋能:助力科普“出圈”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在技术赋能的时代,科普工作其实迎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使得科普的途径和方式增加,可以让科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直播等平台,扩大科普的传播范围,通过科普短视频、元宇宙技术、虚拟仿真实验等,增加受众的体验感,让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通过网络联通让更多人接触到科学。
此外,技术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更加精准地推送科普内容,提高科普的效果。我想科普也要增加技术“含金量”,充分利用技术的力量,让科普“出圈”,走进大众的生活。
热度延续:让科普月“月月长青”
科普月虽然只有一个月,但科普工作不能止步于此。为了保持科普热度,我们在结合学校常态化科普品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普行动计划中做了长期规划。精准设定科普对象,利用开放校园,加强对在校大学生以及校外中小学生的科普服务。
一方面,青少年群体是科普的主体,他们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生力军,开放更多的科技资源开展科普,让大中小学生接触前沿科技,尤其是大学校园中的科学文化以及求学环境,可以为他们成长开阔视野、树立目标。
科普月时值九月,可以将科普活动与大学的开学季结合,以丰富多样的科创活动、科学家精神宣传活动融入开学第一课,以新学期为起点,开展长期的科普宣传系列活动,例如,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普课程贯穿学期,还有各类季节主题鲜明的校园科学游园会、科普研学活动等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线下科普研学营组织方面,通过以季度定主题、以需求定形式、以学科定亮点,策划贯穿校园的科技之旅路线,精心设计并组织“双碳”研学营核心品牌活动,开展实地参观南信大科研基地设施、浏览科普展板、共读科普手册、趣味问答游戏、科学小实验等活动。尤为注重实践体验,开设实验课堂,各个专业大学生、小朋友们都能来接触这所学校的“世界一流学科”大气科学,亲身观测记录气象要素、温室气体的数据,制作太阳能、风力发电机模型,让“碳减排”“新能源”等抽象概念在动手实践中变得可知可感,深刻理解“双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传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另一方面,在新时代的教育征程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承载着更好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标志着思政课改革的方向。深入建设大中小一体思政课堂,弘扬科学家精神,赋予科普深层价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普工作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播,还重点关注科学和科学家精神的价值传递,知识传递和精神传承并重。举办“致敬气象科学家”报告会、信仰公开课、梦想沙龙等活动,分享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邀请青年科研工作者亲述奋斗历程,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内核有机融入科普叙事。以科学家的言传身教和优良师风,激发青少年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总之,要想保持科普的热度,需注重科普内容的创新和质量提升,不断推出新颖、有趣、有价值的科普作品。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分享经验与心得。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普热度不减,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