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潘昕浓(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北京气象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气象事业是党领导下的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也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护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福祉的坚实保障。它不仅承担着极端天气防范应对的核心职责,更在支撑韧性城市建设、保障重大活动开展、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起我与气象科普的缘分,可以说是始于“误打误撞”,最终却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
让“科普”在心中扎根
时间拉回到 2021 年。那一年,在单位老师的影响下,我第一次参加科普讲解大赛。最开始,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以“冬奥气象科技”为主题展开内容创作。为了让内容既专业又易懂,我反复查阅“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的技术资料,与参与冬奥气象保障的领导和同事交流,将复杂的气象监测设备、精准的天气预报技术和精细的气象服务,转化为容易让人理解的科普语言,反复修改文案内容。没想到,这份用心最终收获了认可——我不仅拿下了北京市多项科普讲解大赛的一等奖,还在国家级赛事中脱颖而出,捧回了多项荣誉。这次经历,就像一束光,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科普的魅力。
真正让“科普”的种子在我心中扎根的是2022年的一次校园讲座。当时,在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的带领下,我再次以“冬奥气象科技”为主题,走进江西省大余中学的体育馆。
当看到台下坐着五六百名眼神充满好奇的同学,听到自己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场馆时,我既紧张又激动。那一个小时里,我从冬奥赛场的黑科技,讲到气象如何“捕捉”比赛窗口期,以及中国气象科技在国际舞台广受认可。学生们专注的神情、踊跃的回答、积极的提问,让我真切感受到科普的力量。
讲座结束后,有同学激动地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原来气象科技这么厉害,我以后也想研究天气!”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科普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这份意义让我坚定了继续做科普的决心。
构建自己的气象科普课堂体系
从那以后,我的科普之路逐渐拓宽。越来越多的学校、平台和机构向我发出邀请,希望我能带来更多优质的气象科普课程。为了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我开始主动探索更加多元的科普主题。也是在持续的课程打磨中,我愈发感受到气象科学独有的融合性魅力——它就像一座座桥梁,串联起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搭建出既蕴含严谨的理科逻辑,又包含动人的人文情怀的独特科普内容。
从知识体系看,气象科学本身就是文理交融的典范,它以物理学中的大气运动规律、地理学中的气候带分布为基础,同时又与历史学中的气候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社会学中的气象灾害应对紧密相关。
在我的课程中,会通过理科知识解读大气层的物理特征、臭氧层的化学作用,全球变暖的表现及影响;也会通过历史案例,讲述古代农耕文明如何根据气候规律制定农事历法,诗词谚语如何巧妙地翻译天气现象;还会通过真实天气气候过程,引导青少年科学认识极端事件的产生、影响、预报难度及如何防范。同时,这种文理交织的特性,恰好能与青少年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呼应,比如地理中的“天气与气候”、化学中的“认识空气”、物理中的“相态变化”、生物中的“生态系统与气候适应”等知识点,都能在气象科普中找到延伸与拓展,帮助他们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其实,气象科学一直是支撑前沿科技活动的“隐形保障”,不仅保障了“两弹一星”等航空航天项目的成功发射,也在重大赛事、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设计“冬奥气象科技”系列课程时,我不仅介绍了冬奥会里的各项黑科技,而且介绍了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的巨大难度。气象部门通过实现“百米级分钟级”预报技术,实时监测、预报赛道每一段的天气变化,为运动员创造安全、公平的竞赛环境。
这些案例被纳入科普课程后,不仅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气象科技与前沿领域的深度绑定,更激发了他们对“科技如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思考。我还记得有位学生在课后反馈:“我一直认为天气预报不过是在电视上播报明天是否降雨,没想到它还能为火箭发射、冬奥比赛提供保障,真是太酷了!”这种对气象科学价值的全新认识,正是融合性科普带来的独特教育效果。
除此之外,气象科学与生命健康安全的紧密关联,也让科普内容更具现实意义与人文温度。在“极端强降水的认识与应对”和“变身气象灾害预警小超人”课程中,我详细介绍了极端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各类灾害,如城市内涝、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传染病等风险,通过播放一些真实发生的灾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极端强降水对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了让学生掌握应对极端强降水的有效方法,我不仅讲解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设置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情景模拟环节。让他们深入思考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的深刻含义,提高他们在极端天气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正是这份兼具文理融合、支撑前沿科技、关联生命健康安全的独特优势,让气象科普能够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打造出更具广度与深度的融合性内容。无论是帮助青少年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公众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联,还是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气象科学都为科普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持续深耕多元科普课堂的决心——要让更多人透过气象这扇窗,看到科学世界的无限精彩。
科学家精神宣讲启迪新的科普梦想
2024年,是我科普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北京气象学会的推荐下,我有幸加入了北京市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这次,我不再仅仅聚焦气象知识本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为气象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
为了创作“星辰轨迹:气象逐梦人”科普讲座,我查阅了大量展馆资料,翻阅了大量气象科学技术史书籍,挖掘中国气象科技故事。其中有中国古代辉煌的气象科技,近代列强对中国气象数据的掠夺和控制;也有中国现代气象奠基人、几十年如一日记录气象和物候数据的竺可桢先生的故事;还有现在为了攻克气象预报难题,日夜钻研技术的气象科研人员故事。
在挖掘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他们的坚守、热爱与担当所打动。而我也将这份感动融入到讲座中,让课堂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融入了崇高的科学家精神。当我讲到老一辈科学家毅然决然地回到祖国奉献人生时,台下不少听众湿润了眼眶;当我提到现在气象科研人员突破技术瓶颈时,大家报以赞许的眼神。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更加坚信,科学家精神是科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能激励更多人热爱科学、追求梦想。
《科普法》指引气象科普方向
除了讲座,我还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尝试了更加多元的科普形式。我曾担任科普活动的主持人,用活泼的语言调动现场气氛,引导大家参与互动;也曾走进直播间,通过线上平台与网友实时交流,解答大家关心的气象问题;还录制了一系列气象科普短视频,内容涵盖节气知识、天气现象解读、防灾减灾方法等。这些不同形式的实践,不仅增长了我的科普创作经验,也让气象科普的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与此同时,由于之前积累了大量科普比赛和舞台展示的经历,气象领域及其他行业的单位也纷纷邀请我开展“科普大赛备赛经验分享”讲座。在这些讲座中,我会毫无保留地分享科普大赛对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备赛的技巧和方法,以及舞台展示的策略,帮助更多科普爱好者少走弯路,更好地展现科普的魅力。
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施行,这让我对科普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深入学习,我发现自己过去几年开展的很多工作(比如校园讲座、线上科普、科普大赛指导等)以及单位的科普任务(比如“守正创新,弘扬科学家精神”“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等),其实都在科普法的框架内,都是有法可依。这不仅让我更加明确了气象科普工作的方向,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气象科普的热情。
结合自身多年的科普经验,我设计了“气象科普宣传”的专题讲座,系统讲解气象科普的重要意义、以气象为题开展科普内容创作的优势及技巧等知识。没想到,这堂讲座还受到了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的邀请。我用三个小时的时间,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气象工作者交流分享,为推动全国气象科普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有一天,当我再次翻开《科普法》,回顾过去几年的经历时,才猛然发现,那些看似“机缘巧合”的机会,其实串联起了我多维度的科普实践。从科学知识的普及,到科学精神的弘扬,再到科学思想的传播和科学方法的倡导,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初步、全方位地参与到科普工作中。
气象服务与科普同行
在开展科普工作的同时,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首都气象服务信息。我负责运营北京市气象局的官方新媒体账号“气象北京”,每天都会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气象科普知识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的生产生活提供参考。除了做“气象小编”,我偶尔还会客串电视、电台的气象专家,通过镜头和声音,向公众解读天气变化。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在电视上看到我,或者在电台里听到我的声音,没错,那就是我在为大家提供气象服务。
如今,科普对我而言,早已不再是一份额外的工作,而是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我看到了气象科技的广阔应用前景,也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的责任与价值。未来,我会继续在科普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更多元的形式、更丰富的内容,把气象知识带给更多人群,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