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漫步北京中轴线,领略雨燕与生物多样性独特魅力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漫步北京中轴线,领略雨燕与生物多样性独特魅力

来源:光明网2024-05-23 12:48

  方正有序、棋盘格局、中轴对称、礼序乐和……千年古都北京在对称方正的秩序中流转而生。在历史的进程中,擎起脊梁的中轴线触古都岁月绵延,感生物曼妙邂逅。不经意间,你可能发现充满了历史气息的飞檐斗拱旁,北京雨燕正在筑巢,或许你会好奇,它为何对北京满怀留恋?作为“飞行高手”的它,还有哪些独特的“超能力”?古老的中轴线上,还有哪些动物“邻居”的身影?我们又应如何绘就美丽北京生态画卷?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活动,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副教授赵欣如,走进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讲述奇特的北京雨燕,带领大家了解它与北京的不解之缘,共同领略北京壮美中轴线上的生物多样性魅力,引导同学们为打造生态北京,共绘绿色画卷贡献力量。同时,在线上同步播出视频课程内容,让云上与线下的同学们共赏北京中轴线的生态之美。

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丨漫步北京中轴线,领略雨燕与生物多样性独特魅力

  奇特的北京雨燕

  “春色遍芳菲,闲檐双燕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自古以来,人与燕便是十分熟悉的“邻居”,在文学作品中,诗人也常以成双结对出现的燕子作为展现忠贞不渝之爱的意象。然而,人们常见的“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却往往是家燕,尽管名字中均有“燕”字,但雨燕与其却有诸多不同。围绕两者的辨别方式,赵欣如展开了讲述。

  首先,两者在飞行速度上有所不同,雨燕飞行速度很快,家燕的飞行速度则会慢很多,研究发现,北京雨燕的飞行速度可达到120公里/小时,超过大多数小型鸟类。之所以北京雨燕拥有如此快的飞行速度,一方面得益于其轻盈的身体,其体重大约在30~40克之间,甚至轻于一颗中等大小的鸡蛋(约50克)。另一方面,北京雨燕的翅膀所占的比例很长,当其将双翅升起后,会形成镰刀状的完美形态,只要轻轻一抖翅,身体便能快速向前飞行。而家燕尽管翅膀也不算短,但却因经常“端着肩膀”飞行,无法形成镰刀状的最佳形态,所以飞行速度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两者的尾羽从外观看也略有不同。尽管都有分叉,但是家燕的外侧尾羽很长,中央尾羽很短,会形成剪刀状;而北京雨燕的尾羽分叉很浅,无法形成深叉形的剪刀状。更为明显的特征则在于它们的趾型。众所周知,鸟类大多为4趾,一般为拇趾、食趾、中趾和无名趾,家燕3趾朝前,拇趾朝后,可以实现对握,从而自如地站在树枝上;而雨燕则是4趾均朝前,所以不善握枝,因而鲜少出现在树枝上。但它能够用4趾和锋利的爪抓住岩壁或高大的建筑物墙壁,如同攀岩一般在墙上移动。此外,两者在飞行高度上也有所区别,家燕的飞行高度往往较低,雨燕则常在高空飞行,有时甚至可以飞到2000米高空。作为均以飞虫为主要食物的它们,由于觅食飞行高度不同,很好地减少了种间竞争,降低了食物获取上的矛盾。

  在借助双眼分辨之余,还能够通过侧耳倾听进行分辨。雨燕的叫声相对而言比较单调,而家燕的叫声则比较复杂,像在嘀嘀咕咕或是喃喃私语,这也得益于其鸣叫器官的发展进化。从与家燕的区别中,不难感受到雨燕的特别。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奇特的雨燕还有一个十分厉害的“超能力”——一边飞翔一边休息。科学家认为,之所以能拥有这一神奇的能力,得益于它具有“半脑睡眠”的独特生理机制。当在高空飞行时,雨燕的其中一个脑半球处于休息状态,而另一个脑半球则负责维持飞行和身体的基本功能,这让它拥有了远距离飞行的强悍能力。

  雨燕与北京的不解之缘

四月的京城,常能见到北京雨燕翩然而至的身影。那么,它们为何来到北京呢?事实上,崇尚一夫一妻制的它们,来京是为了筑巢繁衍。之所以选择将北京作为繁殖地,是因为这里拥有众多充满浓厚历史气息的古建筑。不论是宫殿庙宇还是城楼古塔,内部往往都有一些洞穴,或是纵横交错的梁、檩、椽等复杂构造,这些均是适宜它们筑巢的绝佳场所,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造巢生态位。其中,中轴线上的天坛、故宫、先农坛、正阳门等建筑,更是它们的“心头好”。

  当在心仪的古建筑内选定了筑巢位置,北京雨燕夫妻便开始在飞行中收集筑巢用的材料,干的草叶、植物的茎、羽毛、棉絮,都可能成为它们的“建筑材料”。除这些材料之外,它们还会去衔一些泥,甚至到水塘去含一些水,再混合它们的唾液,便能逐渐打造出一个底部有凹陷的浅碟型巢,以便更好地实现集卵功能。筑巢完成后,北京雨燕便会将卵产在其中,它们一般一年只繁殖一巢,会产下2~3枚卵,在孵化21~23天后,雏鸟便会逐渐破壳而出。作为晚成雏,北京雨燕的雏鸟在刚孵出时全身上下只有一些稀稀拉拉的雏绒羽,且无法睁开眼睛。此时,它们的父母会帮着做一些保温工作,也会轮流去很远的地方捕捉蚜虫、蚊子、苍蝇等来喂养雏鸟。这一育雏的过程需要持续30~31天,在此期间,辛勤的北京雨燕父母每天需要往返6~8次,甚至十几次。随着雏鸟逐渐长大,雏绒羽将会逐渐褪去,飞羽、尾羽及体羽逐渐长出,幼鸟便会跳出巢穴,借着下坠之势展开双翅飞翔,迎接属于自己的独立生活。千百年来,北京雨燕循着祖辈的足迹,年复一年地在京城筑巢繁衍,将这里作为它们的繁殖地。从4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100多天里,它们和我们一起,感受京城的浪漫春夏,在完成繁衍的重要任务之后,将踏上遥远的迁徙之路,飞往越冬地。

  北京中轴线上的动物“邻居”

  除北京雨燕外,在北京中轴线上,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鸟类和其他动物的身影。如在风景宜人的景山公园,清早便能听到柳莺悦耳的鸣叫声,见到大嘴乌鸦为领地划分而切磋,看到大斑啄木鸟在树上啄树找虫吃,发现白头鹎正在赶走想要偷吃鸟蛋的灰喜鹊……碧色的林间树旁,到处上演着奇妙的动物故事。同样常年居住在这里的还有麻雀、喜鹊、灰椋鸟等常客,有时还可以看到黑枕黄鹂、戴胜、雀鹰、红角鸮、长耳鸮等,它们大多是候鸟,在北京居留的时间相对较短,但每年都会如期而至。美丽灵动的鸟类总能吸引不少人的目光,对于观鸟爱好者而言更是如此,它们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与色彩斑斓的外貌常会让人心情愉悦。那么,观鸟究竟有何技巧呢?赵欣如分享到,第一要注意季节,不同的季节会出现不同种类的鸟;第二要找环境,不管是林地还是湿地,是草原抑或山地,均需要选择适当的环境去找想要观察的鸟;第三要准备好望远镜等设备,因为鸟类常因怕人而隐蔽起来或者居于远处,此时借助望远镜能够放大我们的视力,从而看得更清晰。

  除了鸟类,景山公园也生活着许多昆虫,不光有大家熟悉的蜻蜓、蝴蝶、蜜蜂,还有一些甲虫、蝗虫、蟋蟀、螳螂等。到了夜间,如果细细观察,还能发现许多夜行动物,诸如刺猬、蝙蝠等,甚至可能还会发现黄鼠狼。五花八门的动物与郁郁葱葱的植物,共同展现了中轴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让人们在欣赏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之余,感受独特的生物宝藏魅力,体会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绘就生态北京绿色画卷

  流转千年的壮美中轴线上,古老的建筑与活力十足的动物交相辉映;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融的北京城里,美好的绿色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对北京中轴线之美的见证,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绘就绿色生态画卷的目标。

  近些年来,北京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植物逐渐回归。以具有代表性的北京雨燕为例,据统计,在2000年北京约有3000只北京雨燕,随着多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如今北京雨燕已达到了近1万只。同时,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多种珍稀濒危鸟类也开始频繁光顾北京。野生动物的增多,以及多种珍稀濒危鸟类的频繁光顾,均彰显了北京首都生态的持续向好。生态环境是人与动植物共同的家园,在我们保护它们之时,它们也会在不经意间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比如,随着北京植物种类的增加,对水土的保持具有一定的助力,而动物尤其是以昆虫为食的鸟类的增多,则会大幅减少害虫的数量,有效降低了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身处北京,相信不少人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随处可见的盎然绿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正在京畿大地逐步铺展开来,绿色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未来,让我们携手同行,既作为美好环境的受益者,也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践行者,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出行,勿以善小而不为,汇聚磅礴力量,不断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科文)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