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畜牧行业有一个共识:
“今天的饲料,明天的食品”
喂给动物的每一口饲料
最终都会变成我们餐桌上的
肉、蛋、奶
上世纪90年代
猪圈里的猪矮小瘦弱
新生仔猪也总是发育不良
养殖户们纳闷:
“喂的豆粕玉米营养够,咋就不肥?”
问题出在饲料里的植酸身上
这东西像“贪婪的小偷”
缠着钙、锌和蛋白质不放
猪的肠道中,缺分解它的植酸酶
于是吸收不了、消化不良
更难的是
当时,植酸酶完全依赖进口
每公斤价格高达200到300块
折算到饲料成本里
每吨要多花好几百块
这对养殖户来说堪称“天价”
1994年,姚斌院士盯上了这个难题
他把分子生物学和饲料科学相结合
从基因、性能、成本三方面攻关
四年后,第一代国产植酸酶诞生
实现了中国饲料酶制剂
从0到1的突破
研发从未止步,随后五年
研究团队把植酸酶催化效率提高了20倍
全国80%的饲料都用上了它
猪吃得香、长得壮
养殖户也用得起、用得好
直到今天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涂涛和他的同事们
仍在不断提升植酸酶的催化性能
生产水平比初期提高了200倍
还研发出耐100度高温的“超级百度酶”
这些技术已经实现了“反向输出”
卖到了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一粒小小的酶分子
撬动了一个庞大产业的变革
一群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让“中国智造”
照亮了人类餐桌的健康美味之路
从饲料到食品,稳稳的底气
就藏在这粒“中国好酶”里
出品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策划统筹
宋雅娟、武玥彤
导演
李欣哲
演讲指导
林佳欣
审核专家
涂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特别鸣谢
中国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