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瞧!竞技体育的火苗在乡土中国蹿起来了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乡村文化 > 正文

瞧!竞技体育的火苗在乡土中国蹿起来了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0-25 03:35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竞技体育在农村】

瞧!竞技体育的火苗在乡土中国蹿起来了

——走近为乡村体育贡献力量的青年人

光明日报记者殷泽昊 李丹阳 汪媛

  7月盛夏,十里八乡的村民赶来贵州省台盘村的篮球场观看六月六“吃新节”的篮球赛。从白天打到晚上,从晚上赛到天亮,赛场揪着所有人的心,无人愿意离开。贵州“村BA”出圈了。

  同样在云贵高原,大山里走出的佤族网球“背篓少年”王发也走红了,14岁的他用背篓装着球拍,在全国性赛事上获得冠军。王发所在的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的创始人张晓洪,是在一次云南旅行时观察到“(当地孩子们)身体素质真好,不练可惜了”,萌生了资助山区孩子们打网球的想法。

  乡村竞技体育发展的广阔前景,开始被人们关注。这里既有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也有潜力巨大的运动人才储备,还有乡村振兴和发展全民体育的政策支持。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竞技体育在乡村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一些体育项目的人才培养常常是“老少组合”,青年人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其中略显缺位。

  然而,如今已有一些有识青年加入了发展乡村竞技体育事业的行列。他们把体育融入教育,以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为己任;他们从职业选手转型成教练,担负培养乡村体育人才的重要任务;他们爱思考好琢磨,把体育当作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

  虽然还不多,但这竞技体育的火苗终究还是在乡土中国蹿起来了!

瞧!竞技体育的火苗在乡土中国蹿起来了

山东即墨的村级运动场。新华社发

 

  育于“足”下,让孩子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天然草皮大球场,河南绿茵足球俱乐部队长、19岁的杨博渊无比珍视这样的训练环境。结束训练后,他独自一人留在绿茵场加练。绕杆、射门,一遍又一遍。

  夕阳下轻风拂过,他的思绪回到了7年多以前在老家甘肃省榆中县,跟随原中连川小学校长马安武学习踢球的日子。

  “那时我上小学,马老师带着我们在学校那块不大的操场上练。坑坑洼洼,全是土和石子儿。”杨博渊想起当年,条件艰苦,但足球训练有声有色。2011年,马安武在学校成立了足球兴趣小组。一到课间,孩子们就冲出教室,来到操场上训练。

  “那时候爱踢足球的娃娃多,就是场地小了点儿、差了点儿,可十年如一日,我们坚持下来了。”曾经的训练场景,马安武历历在目,“我的初衷,是把娃娃们课余时间利用起来,锻炼身体。可后来发现,踢足球可以给娃娃们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性。”

  对农村娃娃来说,马老师的这一发现太重要了。

  “我常常想,如果马老师不教我踢球,我的人生一定会平淡无奇。”杨博渊说。刚上小学时,他性格内向,成绩一般,同学们不爱跟他玩。三年级,他开始跟随马安武学踢足球,天赋展露。去杭州、兰州,甚至出国,小博渊跟着马安武带领的校队到各地打比赛、参加集训。渐渐地,他成为学校有名的小球星。

  “我见证了博渊从一个内向不合群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开朗阳光的体育健将。踢球不仅是训练技术,更是个性、毅力、思维和眼界的全方位锻炼。”马安武说。

  一方面是性格的塑造,一方面是技能的提升,农村娃娃的成长确实“多了可能性”。

  如今,杨博渊加入了河南新乡的足球俱乐部,成为职业球员。“马老师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持。”杨博渊坦言,几年的职业足球之路困难重重,但马老师的教诲一直是他的精神食粮。担任队长后,他希望未来能在乡村推广足球运动,回馈养育自己的故乡。

  2021年,包括中连川小学在内的几所中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的榆中四中,马安武出任校长一职。在新岗位上,他依然不遗余力地开展足球育人事业。

  今非昔比,在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得以在新建的宽阔操场和平整草皮上训练。校长马安武仍然“手持教鞭”,秉持着当年的信念——“我会用更多的事实证明,足球能为孩子们插上全面发展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

瞧!竞技体育的火苗在乡土中国蹿起来了

曾汉金在指导学生练习摔跤。受访者供图

  回馈山村,为了更多“好苗子”

  2014年,福建龙岩,永定区堂堡中心小学里,永定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的跆拳道教练吴海燕远远望着操场上赤脚奔跑的女孩:黝黑的皮肤,高挑的身材,简单的跑步动作中透露出不一般的爆发力和协调性。她眼睛一亮:“好苗子!”

  似乎是一幕往事重现。

  1999年,仍旧是在操场上打着赤脚,还在读初一的吴海燕遇到了自己的跆拳道启蒙教练。“一听可以到城里学习,我踮起脚尖告诉教练‘我很高’。”那一年,吴海燕14岁,提着行李包走出莆田市鹅头村的时候,她甚至不知跆拳道为何物。

  一番历练后,这位从山村走出来的国家级健将,选择回馈山村,担任教练,为跆拳道项目培养新人。

  挑选苗子,便是播撒种子!从教12年,吴海燕几乎走遍了周边乡镇的所有学校,带领50多位留守儿童走上了跆拳道之路。

  在体校里,孩子们白天读书,下午六点开始训练。腿法、力量、牵拉……乡村孩子没有接触过跆拳道,每一个基础动作都要吴海燕手把手地教。从小学四五年级一直到高考结束,孩子学习、训练、参赛,都有她的陪伴,直到拿到通往理想大学的入场券,吴海燕的使命才算完成。

  一届届迎来送往,没有间断。

  双脚紧贴地面,千次万次感受脚面的冲击,激发爆发力……跆拳道训练不穿鞋,受伤是家常便饭,左脚受伤练右脚,等脚底磨出水泡,水泡破了再磨出厚老茧,比赛时才能稳如泰山,游刃有余。

  “农村孩子身体条件好,也有韧性。”同样来自乡村,吴海燕感同身受,“希望他们通过体育这条路能有所成就,往更高处走。”

  十一二岁的孩子正处在叛逆的年纪,离家、环境陌生、训练艰苦,都是摆在眼前的困难。“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伴,并坚持下去。”吴海燕说。

  苦吗?吴海燕说:“哪有不苦的。”

  乐吗?“也是真的乐。”

  吴海燕自豪地抚摸着合影上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我的孩子们个个挺拔阳光、积极向上。”2017年年底,学生陈思颖回来看她,说要给她看看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冠军的金牌长什么样。下了车,行李还没放,先冲到体校给了吴海燕一个大大的拥抱。

  “吼!”“哈!”如今,伴随那一脚脚爆发弹踢,一声声奋力呐喊仍在校园回荡。吴海燕用跆拳道运动给农村孩子们搭建的崭新世界的大门,依然敞开着。

瞧!竞技体育的火苗在乡土中国蹿起来了

三河村足球音乐公园一景。受访者供图

  体育为媒,唤醒乡村发展的更多可能

  在乡村,群众自发开展的体育活动并不少见,但一直以来,成体系、成规模的竞技体育赛事依然以城市为主场。业内人士分析:“规模赛事的人口密度及客群基数,配置场地设施所需的资金投入,专业赛事的运营人才等一系列‘硬门槛’,卡住了99%的乡村。”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三河村,恰恰把握住了1%的可能性。

  2013年,80后返乡大学生谭杰来到三河村担任村支书时,这里还是一个“零集体收入、零本地创业、零外来投资”的后进村。谭杰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种植,带领乡亲们发展“新都柚”产业,可如何扩大销路仍是难题。

  偶然间,一则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乡村体育运动的新闻启发了他。四川向来有踢“坝坝足球”的传统,谭杰本人便是一个足球爱好者,常和球友们参加业余比赛,三河村田间的晒谷场曾是他们练习的场地。

  那么,何不让足球作引子,通过建球场、办球赛吸引周边群众前来观赛、顺便推广柚子?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就此诞生。

  然而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搞体育哪有那么容易?2014年返乡工作的青年干部、三河村村委委员刘晓旭深知其中的种种艰辛。

  钱哪来?谭杰懂得跟进政策,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争取到了一笔用于乡村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可仅靠政策资金是不够的,运营俱乐部、经营球场、拓展“体育+”链条……摊子越来越大,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全靠谭杰、刘晓旭这群村干部带着乡亲们倾尽全力坚持了下来。

  人哪来?让村里的门外汉们办专业球赛是不可能的,唯有吸引专业人才。如同刘晓旭所说,三河村有“以体育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先见性,有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坚持到底的毅力,以及一片尚未开拓、充满机遇的乡村体育蓝海”。渐渐地,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入了伙”,有80后足球策划人,一手操办起球赛的策划、设计、广告和宣传;有80后球队领队,放弃了国企工作来到三河。

  就这样,专业足球赛在这个小山村办了起来,还办出了名气。

  2015年,谭杰和村干部们集中全村力量,修建了首个真草灯光标准足球场,成立了成都市首个农民足球俱乐部,开启了当地农村打造足球赛事的先河。

  当年8月,20余支球队来到三河村,第一届“宝柚杯”7人制足球赛开赛,奖品是6000元人民币和村里的柚子。

  此后7年间,“宝柚杯”渐成四川最具影响力的7人制赛事品牌,年均吸引成都周边区县球队及观赛群众10万人次;三河村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成为成都首个正式注册的农民足球俱乐部,三河村建立青少年足球训练营,参训队员14000多人次,打响“成都农民足球第一村”品牌。

  “小小的足球有大能量,村里打麻将的人少了、爱运动的人多了,三河村摆脱了‘三零’村的落后形象,孕育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在刘晓旭看来,这也是竞技体育在乡村的价值所在。

瞧!竞技体育的火苗在乡土中国蹿起来了

杨博渊在进行足球训练。受访者供图

  (选题支持 李晓东 周洪双 王洋 冯家照)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25日 12版)

瞧!竞技体育的火苗在乡土中国蹿起来了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

  •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