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三农”领域如何在关键之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收官之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关键词”?如何读懂文件?一组海报了解!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改革的重点,首要就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三块地”上要进一步下功夫。
“承包地”,要抓好土地承包30年到期,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由原来的几个省试点进一步推动扩大整省试点的范围,确保承包地总体稳定顺延来实现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完善。
“宅基地”,就是农民合法取得的住房,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但是在宅基地的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守住红线和底线。城里人下乡到农村买宅基地这个口子不能开,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个口子也不能开,这样的底线要守住。
“集体建设用地”,要进行入市改革,重点是完善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确保建设用地的存量入市,严格控制增量,让农民在入市过程中分享财产收益。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传统梯田保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钱前表示,每一处传统梯田都是宝贵财富。未来还是要靠科技,在传统梯田上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尤其是加大微型农机、适宜良种等研发和培育,让传统梯田这个农业瑰宝,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表示,让高产“样品”转化为大田“产品”。
单产提升是逐渐的,从小面积的试验田,到大面积普遍提升,是一个技术探索、研发和推广应用的过程。如何加快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主要任务就是要因地因作物全力推进“四良”融合,也就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涂圣伟表示,新质生产力,首先是科技创新,颠覆性技术的推动,还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所以我们看到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乡村领域的应用,它不仅带来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改变,还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就是城乡居民需求端的反向驱动,从而推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 林万龙表示,要守住“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底线。“三保障”是指义务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安全保障。加大产业就业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来提高脱贫地区脱贫群众的收入水平。特别注意易地搬迁的搬迁户,他们的后续扶持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要让大家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强对帮扶资产的有效管理,让我们在脱贫攻坚期和过渡期所形成的大量帮扶资产,能够有效地、持续地发挥作用,为我们转入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军表示,“南繁硅谷”正在走向全球的育种中心。过去南繁是候鸟式的,冬来春去,现在的南繁是全年的,依托这里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我们国家通过各种科研机制、科研设施的建设,把海南建成了一个现代育种中心。和过去相比,南繁硅谷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过去的南繁主要是田间繁育,带回到北方做实验,现在是田间工作和实验室结合,就地实验。其二,过去是各自为政,现在是全国一盘棋,所有的育种家们联合在一起,协同创新,共同进行重大科技攻关,攻克卡脖子难题。其三,南繁硅谷的建设,为育种家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让育种家们可以安心育种。其四,跨领域融合,越来越多新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这里汇聚,加快了现代育种的进程。其五,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原本主要服务于国内生产的南繁育种,逐渐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农业育种的中心。
策划:宋雅娟 武玥彤
制作:武玥彤 李欣哲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