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杏树林下的科技小院

来源:新华网2023-06-14 09:07

  新华社记者李德欣、赵旭、田晨旭

  孟夏时节,天蒙蒙亮。北京农学院研究生高婕戴好遮阳帽、披上防晒服,驾驶电动三轮车载着两名同学从村委会大院驶出。10分钟后,伴随一声清脆的手刹声,电动车“干练”地停在一片杏林边上。

  卸下铁锹和样品袋,高婕绕林一圈,盯准了长势相近的三棵杏树。三人在距离每棵树1.2米的东南西北四个点位,用脚踩着铁锹使劲下挖,再把土壤揉碎混合装入自封袋,完成取样。

  “土壤也有生命,需要体检。我们把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它的酸碱度、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给村民提出有针对性的林地管理建议,科学提升红杏产量和品质。”高婕顺手擦去布满额头的汗珠,“按照已检测的土壤数据看,大部分村民家的杏林,都面临施肥过量、营养过剩的问题,这不符合杏树‘喜素厌荤’的特性。”

杏树林下的科技小院

  北京农学院学生驾驶电动三轮车行驶在北寨村路上(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德欣 摄

  北寨村地处北京市平谷区,三面环山,因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富含砂石的土质条件,成为红杏生长的天然沃土,被誉为“中国红杏之乡”。然而,由于长期粗放式管理,村民们眼看红杏逐年减产、品质下降,打药、施肥样样不少,仍无济于事。

  2019年,北京农学院教授贾月慧团队到北寨村调研发现,村民普遍缺乏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网络销售方面的经验。“我们第一时间与有关部门联系,在村里建设了科技小院,让农学院的研究生分批次入驻、教师定期探访,帮助老乡解决难题。”

  杏花历经四轮开谢,北寨村的科技小院也迎来送往四批学生。高婕作为今年驻村的“新人”,不到两个月已跟不少村民成了朋友,更成了“科研队友”。

杏树林下的科技小院

  北京农学院学生高婕在北寨村科技小院进行土壤样品处理(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 摄

  走进“孔府杏园”,墨绿色树叶下掩映着一簇簇黄里透红的杏果。取完土壤样品的学生们,又聚精会神听起了这片杏林的主人、北寨村村民孔凡利讲解种杏要领。

  “你看,我家这树下野草不少,好些人问我为什么不除掉。”已有20余年杏树管理经验的孔凡利,嗓门逐渐抬高,“夏天天热,这些草能吸收掉一部分闷热的湿气,杏就不会‘热脱皮’了。”话语间,他从裤兜里掏出一把钳子,随手剪掉枯枝。

  “夏剪、秋剪、冬剪,剪枝大有学问,这些都是孔叔教我的。”对于从小在城里长大的高婕,农村是最好的农学实践大课堂,村民们恰是最资深的社会实践导师。

  科技小院把农学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民们口述杏林管理中的实践经验,学生们总结提炼背后的科学原理,用实验数据加以论证,再“翻译”为统一、通俗的杏林管理方法,反哺给农民。

  “前期对北寨村杏树摸底时发现,孔叔种的红杏品相好、口感甜,拿到实验室检测后显示含糖量明显较高。”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李顺垒说,团队准备用量化的方式,分析这片杏林的各项环境指标,再对比长势较弱的杏林对应数值,找到影响红杏品质和口感的关键因素。

  农村大课堂包罗万象。在贾月慧看来,学生们正是以“自找苦吃”的精神,近距离感悟乡土中国的魅力。

  “有的孩子在学校一讲话就脸红,现在到村里天天和乡亲们打交道,沟通能力自然提高了。钻研红杏之余,学生还要成为多面手,比如处理雹害理赔、制作网络销售二维码,甚至手机上网教学,都是他们的‘业务’范畴。”

杏树林下的科技小院

  北寨村村民于纪红(左一)在杏林里与北京农学院专家交流(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

  实践中,总有学生难解的问题。面对病虫害,学生“一键呼叫”,导师团队便驱车从学校赶到农田里“坐诊”,为杏树“望闻问切”。

  “教授们来了!”几十米开外,早已守在自家杏林门口的村民于纪红,一眼认出了北京农学院的老师们。

  近日来,于纪红家多棵红杏树干底部不断渗出褐色胶状物质,“就像血管破裂后往外渗血一样”,让他心烦不已。专家们顾不上寒暄,跟着于纪红径直小跑到地里,蹲下查看树干患处,集体会诊。

  “初步看,这片地平时施肥太多,养分比例失调,导致树体虚弱。您把外面的胶清理掉后,涂些石硫合剂,近期减少施肥,慢慢就好了。”北京农学院副教授刘杰的一席话,给了于纪红一颗“定心丸”。

杏树林下的科技小院

  北京农学院专家在北寨村村民的杏林里查看树体健康状况(5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

  如今,北寨村的红杏种植逐步走向科学化,红杏产业正企稳回升。北寨村党支部书记刘福东告诉记者,在科技小院的加持下,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学生们来了后,给我们开了网店,每年红杏成熟还帮忙处理网络订单。去年有50%都是线上销售。”

  自2009年全国首家科技小院成立以来,中国各地科技小院数量已超1000个,覆盖31个省区市,不仅为农业高等院校科研、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高产高效农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新模式,也为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透过杏林,几近衔山的夕阳,洒在师生们和村民们的脸上。“专家给支招,心里踏实多了。”于纪红说着,紧拧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