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综合防治:击退蔬菜“癌症”打出组合拳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农业农村频道> 三农看点 > 正文

综合防治:击退蔬菜“癌症”打出组合拳

来源:科技日报2022-06-28 16:31

  昔日半盈半亏种菜,如今踏实扩产增收。

  以番茄、辣椒等茄果类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是云南省重点扶持的希望产业,也是促进区域乡村振兴、助力农民朋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朝阳产业。

  但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困扰云南蔬菜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许多菜农因肆虐的蔬菜病毒病而血本无归,因此“病毒病”也被称为蔬菜的“癌症”。记者近日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和楚雄州元谋县农业和科技部门了解到,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刘勇率领团队,常年驻守云南,服务菜农,目前在当地蔬菜病毒病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当地蔬菜产业增收和“菜篮子”充盈的双保障。

  菜地病毒病肆虐,菜农泪水往肚里咽

  一直以来,云南省红河州番茄病毒病为害严重。

  矮化发黄的番茄“树”上,刚结满绿果,就出现斑点条纹,甚至烂果,一切令人猝不及防。

  育苗定植时,满怀丰收的期待;数月辛劳,换来的是几乎颗粒无收。一车车绿果堆在棚外的田埂上,弥勒市朋普镇黄连田村番茄种植户白杰欲哭无泪:“2015年以前,我种植的番茄、辣椒病毒病发病非常重,病毒病发生以后,番茄、辣椒成品又小又丑,满是斑点瑕疵,商品性几乎为零。”

  与白杰同村的蔬菜种植大户仕析生介绍,蔬菜病毒病的发生,与品种、病毒、昆虫和杂草有关,采取单一的防控措施,根本没有办法,他们只能眼睁睁望着一垄垄番茄日渐萎蔫。

  “蔬菜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种子传播和昆虫传播,其中超过90%是虫传病毒。种子传播病毒可以通过种子消毒处理杀灭,而虫传蔬菜病毒防治的难度就大得多。”刘勇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虫传蔬菜病毒,往往先在菜地周围的阔叶杂草上扩散,感染病毒的杂草会释放出新植二烯等化学物质,吸引烟粉虱、蓟马、蚜虫等昆虫取食,此时也是病毒数量积累达到峰值之时。数量庞大的昆虫取食带毒杂草后,又迁飞到周边的蔬菜基地,就会把病毒传播到健康的蔬菜植株上。

  “如果蔬菜品种对病毒病没有抗性,则病毒可以顺利侵染并为害。因此,病毒病是否暴发成灾,除了病毒本身外,往往与携带病毒的阔叶杂草、传毒昆虫种类跟数量以及蔬菜品种是否抗该病毒等密切相关。”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教授李凡介绍说。

  是放任病害肆虐?还是积极主动防治?这时,刘勇和李凡都关注到了云南菜农的“囧”况。

  刘勇率领团队通过25年攻关,在对全国580多个重点蔬菜主产县的3500余个乡镇蔬菜病毒病进行长期系统研究和监测的基础上,研发了以“清毒源、选品种、抑种传、阻传播、增抗性”为核心的蔬菜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打出了“防癌”“治癌”组合拳。

  “一物降一物”,生物防治技术应对狡诈病毒

  为害云南蔬菜的病毒种类约有30种,常年给番茄、辣椒等蔬菜造成损失达一半以上,严重的甚至造成绝产、绝收。

  “生产实际再次告诉我们,由于蔬菜病毒病复杂多变,依靠采用抗病毒病品种等单一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治蔬菜病毒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李凡说。

  面对蔬菜病毒,团队齐心合力,在多方面运用多套技术分层次的帮助农户成功大面积抵御了蔬菜“癌症”。

  光合细菌,是一类能以光作为能源环境中的小分子化合物为底物来合成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细菌。光合细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主要有绿硫细菌、紫硫细菌、绿色非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约120种。“利用好光合细菌,对防治蔬菜‘癌症’十分关键。”刘勇表示。

  刘勇团队从大范围样本开始研究,他们共从5万多个光合细菌分离物中筛选到调控寄主植物抵抗病毒病的嗜硫小红卵菌菌剂,其发酵后产生的含3个氨基酸的短肽可渗透到种子内部,从而钝化种皮和种胚传带的黄瓜绿斑驳病毒等,使幼苗带病毒率几乎为0;他们还分离获得了1种可以大量产生抑制和钝化病毒的Rhp-PSP蛋白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光合细菌中的一种),室内接种及田间大面积应用均表明,含有Rhp-PSP蛋白的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液可以完全抑制当前大部分病毒对番茄和辣椒的侵染,防效高达90%以上。

  而针对如何阻断昆虫传播病毒的途径,刘勇团队还发明了基于纳米材料的杀虫剂,施于番茄等作物的根部后有效期长达30—45天,将防治昆虫用药次数由7—9次减少为1次,待番茄成熟时这种农药的残留几乎为0,大大减少了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根据他们多年的经验,病毒初次侵染时,90%以上病毒来源于菜田周围的10种阔叶杂草,因此铲除这些杂草可以大大减少病毒的量。为了便于农民掌握应用上述技术,刘勇和他的团队成员将其简化为“明白纸”,简化为一张简图。“明白纸”目前已经在多个省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周运斌是广西环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市场负责人。他告诉记者,通过推广刘勇团队选育的“钻红5424”“米勒218”番茄抗病毒病品种以及“明白纸”,解决了部分番茄品种转色慢、转色差、产量低的问题,商品性、货架期与国外品种相比毫不逊色,适应性更是远胜洋品牌,把大宗蔬菜的种子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信科学用科学,菜农扩产增收回馈真金白银

  李凡团队与刘勇团队自合作以来,对云南主要蔬菜产区的病毒病开展了系统研究,探明了这些蔬菜作物的病毒种类、发生流行规律等,并将蔬菜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引入云南,在昆明、红河、楚雄等地开展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在蔬菜播种定植前及时清除菜地周围的阔叶杂草,根据所在乡镇病毒病种类选择抗相关病毒病品种,用微生物农药消杀种子传带的病毒及提高植株对病毒病抗病力,再巧施纳米颗粒化农药杀灭传毒昆虫等。

  农户仕析生在科研人员指导下,按照简明的“明白纸”说明书操作,采用刘勇团队研发的番茄品种和微生物农药及纳米化杀虫剂,“不仅几乎完全防治了病毒病,农药也由以前的一季施用15次,减少到3次就可以了。”仕析生说,由于杀虫剂施药方法改喷施为根灌,也没有空气污染,每亩番茄收入增加都超过了1.5万元。

  与仕析生一样,白杰也是新技术、新成果的受益者。“如今番茄和辣椒病毒病基本上没有问题了,这套技术的优点是易学易懂,容易掌握。”白杰说,前几年,他只敢种五六亩番茄,如今逐渐掌握了综合防治新技术,今年他家的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3亩。今年开春一季度,大棚里一串串果子又大又实,几乎没有病果烂果,市场情况最好时能卖到每公斤7元的好价钱。几年来,云南多地的蔬菜企业和种植大户已向信科学、用科技转变,已经把国外品牌番茄品种挤出了云南蔬菜主产区。仅2021年,就在红河州推广应用3万余亩,按每亩增加1.5万元保守估计,一年可以为当地农民增收4.5亿元以上。同时,在元谋县,这几年通过应用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番茄种植面积也很快恢复到8万余亩。

  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认为,刘勇团队研发的蔬菜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抗病毒病微生物农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主推技术,同时也受到了蔬菜种植者的广泛欢迎,在全国主要蔬菜产区获得了大面积推广应用。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和寻甸县、楚雄市元谋县、红河州弥勒市、保山市隆阳区等蔬菜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年推广面积150万亩以上,每年为云南菜农增收50亿元以上。

  相关链接

  生物制剂对蔬菜安全有效

  为害蔬菜的病毒病种类繁多,目前为害我国蔬菜的病毒约有70种,但是在生产上造成大面积危害的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番茄褪绿病毒、蚕豆萎蔫病毒、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芜菁花叶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等8种病毒,其中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是种子传播的病毒,其它7种病毒主要是昆虫传播,有的种皮能够传带但是不会造成致害。

  针对如此多的病毒病,生物制剂对抗它们比较安全有效。例如,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能够侵染种胚,因此该病毒的防治关键是将种胚上所传带的病毒杀灭,常用方法有高温(75℃左右)处理种子、化学药剂浸种、生物制剂拌种,但其中高温处理容易伤害种子,农民不易掌握,而化学药剂处理又容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所以相对来说,无上述缺点的生物制剂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赵汉斌)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开幕

  • 运城盐湖呈现“调色盘”景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