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谢立璟、龙鑫(首都医科大学小学生健康教育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普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作为深耕健康科普多年的研究团队,我们亲历了健康科普的蓬勃发展,在实践中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以科研精神做科普,是解锁科普真正价值的关键,而“严守科学、融入受众、不断创新”,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方法论”。
严守科学
科研工作中,我们习惯用“可重复、可验证”的标准审视每一个结论,而这种科学严谨性,同样也应是科普的“生命线”。健康科普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复杂多样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变成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科学可行的公众行为指南。鉴于其专业特殊性,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内核严谨外表鲜活的精准“翻译家”,因为“翻译”一旦出错,便可能造成误导,甚至引起严重后果。
首先,在科普内容的选择时,必须选择循证依据充分的科学知识,缺乏循证依据的理论或未经同行专家及机构认可的新发现则不宜向公众传播;其次在进行科学内容翻译时,要将医学术语通俗化为公众易懂的语言,常需要使用比喻、类比、夸张等文学方式以及图片、视频等艺术化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仍要确保细节的科学性,可组建专家团队进行论证;第三,必须注意“翻译的反向验证”,即受众的理解与要传播的科学内容是否一致。
我们在研发儿童预防狂犬病动画时,为准确传递“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需要时间因此需全程接种4-5针”的知识点,仅数十秒的画面,团队就抗体出现的时间、数量、抗体呈现方式进行了数轮反复论证修改,并通过定量评价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直至确保受众不会产生歧义。严守这份对科学的敬畏,正是公众信任科普的基石。
融入受众
受众是科普的“落脚点”,只有真正了解受众的科普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科普的意义。
不同特点的群体,健康需求差异显著,而科研中常用的定性与定量调查方法,恰好能帮我们精准了解受众的科普需求。就我们课题组而言,主要研究对象是小学生,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定性访谈的方法对其开展健康需求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他们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喜爱的科普形式等。
在健康课程研发阶段,更会开展数轮的实验,就知识点讲授深度是否适宜、互动形式是否有效,甚至课程人物设计受喜欢程度等通过系统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来确定。这种紧密融合受众,“与受众共成长”的模式,不仅让健康知识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助力他们成长,而且在长期的互动中,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给我们带来新的科研启发,成为科研创新的生长点。这也印证了科普绝非科研的副产品,而是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双向奔赴”。
不断创新
科研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科普工作致力于创造性地转化知识,同样需要在科普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
多年的科普工作经验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优秀的科普作品往往是多领域合作的结果,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例如,我们课题组针对小学生研发的真人与动画交互式音乐短片就利用迅速发展的动画制作技术提高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受到小学生的广泛喜爱。因此除了传统的科普形式,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制作和传播技术,为公众提供更多样、更全面、更可及的科普形式。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更应借助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拓宽科普的形态与边界,未来科研工作者、AI专家可以组建跨界团队,为科普赋能,打造更新型的科普方式。
科研工作者“破壁”成为“斜杠”科普工作者,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应以科研的严谨守护科普的准确性,以科研的创新提升科普的感染力,以科研的情怀传递科普的温度。让科学知识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走上饭桌,走进孩子的睡前故事,真正以科研匠心,铸就连接科学与大众的坚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