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边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滚滚黄沙
一边是绿色的水稻、蔬菜恣意生长
在新疆和田县
这片曾被称作“耕地禁区”的地方
如今悄悄变了模样
沙漠里咋能种出“粮食”来?
“这温室从2019年就开始研发,冬天不加温
室内温度也能超15℃,水稻全年都能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王森道出答案
更让人惊讶的是,植物没长在土里
这些看起来像“土”的基质
原料多是当地“废料”:
炉渣、粉煤灰混上近一半沙漠沙子
变废为宝还超实用
保水透气不板结
水稻根系长得壮
成本还不到市场基质的五分之一
妥妥的“就地取材”智慧
温室里的光更有讲究:
五种颜色的光(蓝光、红光、绿光、远红光)按需调配
精准匹配水稻不同生长期的光质、光强需求
再加上温、水、气、肥联合调控
水稻定植30天就拔节
再等一个月就能成熟
大大缩短了水稻的繁育周期
最关键的是“省水”
沙漠缺水?这里种水稻比大田省80%到90%的水
完全适配当地环境
而且沙漠光热足、湿度小,病虫害少
成了天然的“种植优势区”
如今,科研团队早已不满足于水稻
大豆、蔬菜、瓜果、苜蓿都正试种
“非耕地”变成了“宝地”
从黄沙漫天到稻浪初现
从“不可能”到“年年能收”
和田的“沙漠植物工厂”
藏着两个关键词:科技与坚守
这不仅是农业技术的突破
更是新疆七十载砥砺奋进的生动注脚
向沙漠要粮,向科技要未来
天山南北的“丰收故事”
还在继续书写!
(记者:宋雅娟 田新宇)